中國郵政因何虧損?
佚名
然而,人們忽視了郵政的基本特征:它代表國家政權形象,承擔著全程全網服務——五星紅旗插到哪,郵政郵路就開辦到哪,無論南極北極、邊疆海島。同時,作為社會公共部門還承擔著普遍服務的責任,每個公民無論何時何地都享受國家統一價格的郵政服務,并對部分軍人免資。此外,每天由專門航空郵路派專人護送的國家機要郵件,郵資只收4元。上海郵政僅機要郵件每年要貼上千萬元。
郵政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投遞成本確實不高。但是,中國地域遼闊,大部分山鄉農村及邊疆海島交通極其不便。有人作過測算,一封信從發出到簽收,要經過收揀、分發、運輸、投遞4個環節、百余道工序。特別是往返于某些邊遠地區的信件,在分發和運輸兩個環節上,常常要經過從火車、汽車等多種運輸工具運送,到最后郵遞員騎著自行車或背著郵袋跋山涉水投送。這樣,我國每封信的平均投遞成本目前已經高達1.37元。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為了保證每個公民的通信權益,保護低價郵資,從80年代第一次調整以來,幾次提價從未到位。與城市公交提價相比,80年代以前,公交車起始票價與同城郵價一樣是4分,而現在,公交車票已提高到1元甚至更高,郵價才6角,大大低于物價上漲指數。郵資價格嚴重背離實際費用,一直由國家“以電養郵”來承擔。
人們稱郵遞員為“綠衣天使”,是因為他們能讓每一個公民每天都能享受廉價、方便、安全的通信服務。郵政在市場經濟面前,人力和運輸成本巨大顯而易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在郵件上能賺錢。為使郵政能面向新時代,步入服務與發展的良性循環,許多國家設定了郵資調整與物價調整的比例,并積極進行企業化、商業化改革。比如美國,實行郵資與物價掛鉤浮動,從90年代以來,每年漲幅為2.1%,比同期通貨膨脹低0.6%。美國在1995年實現扭虧為盈的四大經營策略中,價格策略占其中一大要素。許多國家壓縮普遍服務的范圍,如澳大利亞將原來500克普遍服務郵件標準,壓縮到250克,超重部分按商業化定價。然而直至1995年,仍有57%的國家虧損,38%的國家賺得不多,5%的國家僅僅保本,郵政價格背離是個世界性的問題。
中國郵政1993年虧損24.2億元,1997年虧損70.9億元,至1998年虧損突破100億元。為使中國郵政跟上世界郵政強國的步伐,1999年推出郵電分營、郵政企業自負盈虧,爭取3年內實現扭虧為盈的戰略目標。中國郵政并沒有把提資作為實現目標的出路,而是全力利用郵政網優勢,推進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的服務,實行企業化、商業化、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改革。(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