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中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探討

佚名

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外匯儲備持續快速增加。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我國的外匯儲備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本文采取指標分析法,對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進行探討,得出我國外匯儲備過量的結論。鑒于此,作者提出政策建議,力圖改善現狀。 關鍵詞:中國 外匯儲備 適度規模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外匯儲備持續快速增加。2008年年末,我國的外匯儲備超過1.9萬億美元,高居世界之首;2009年上半年,我國的外匯儲備額達到21316.06億美元。[1]從2007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蒙受巨大的損失,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期。而美元是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儲備幣種,如此龐大的外匯儲備數量,中國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二、中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指標分析 (一)R/M比例法 該方法由耶魯大學教授Robert Triffin在1960年出版的《黃金和美元危機》中提出。[2]根據Triffin理論,外匯儲備水平的下限為進口額的20%,上限為進口額的40%。表1中分別列出了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歷年外匯儲備水平、進口額、外匯儲備與進口額的實際比率。 由表1可以看出,根據R/M的變化,大概可以將這一時期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分為三個層次: 1.儲備嚴重不足:1978-1981年及1985-1989年間, R/M除1981年為12.30%,其余都在10%以下,1980年甚至出現負值,表明這一時期儲備水平嚴重不足。2.儲備水平適度:1982-1984年及1990-1993年間的R/M比率除1983年為41.61%外,其余都穩定在20%-35%的水平。 3.儲備水平過量:1994—2007年,儲備水平節節攀升,R/M已經嚴重超過Triffin比例法所規定的進口額40%的上限,其中5年突破100%比例,即擁有的儲備可支持一年的進口。 參照儲備/進口比例40%的上限標準,我國顯然已經成為一個高儲備國家。同時我們應看到,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中國經濟,一方面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另一方面,外債余額也在迅速增長。國際資金流動的迅速發展,使得單純考慮R/M的比率并不能全面地說明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量問題。儲備/進口法只能作為分析儲備狀況的一個參考標準。 (二)儲備/外債余額比率 外匯儲備與外債總額之比,反映一國外匯儲備對全部外債的清償能力。外債期限結構中,如果長期外債所占的比例較大,該指標的取值可小一些,反之則更大,通常不應低于30%,否則就存在引發債務危機的隱患。 (三)儲備/短期外債比率 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之比,是看一國外匯儲備能否償還短期外債和本年度到期的長期外債,進一步衡量一國快速償債的能力,通常該指標不應低于100%。若該比例過低就會打擊外資信心,進而有可能引發金融危機;該指標過高則表明外匯儲備規模過大,當外匯儲備規模超過短期外債余額的5倍時,國家將因大量的資源閑置而承受較大的經濟損失。 由表1可知,進入90年代以來,我國的外匯儲備/外債余額比例都較高,這表明中國具有充足的償債能力;我國各年份的外匯儲備/短期外債的比率均明顯高于警戒水平,有些年份甚至高出十倍以上,如1999.2000年,說明我國的外匯儲備持有量遠遠超出外債償付的需要。同時應注意,在我國的外債結構中,短期外債有擴大的趨勢。 三、政策建議 規模龐大且增速較快的外匯儲備會給一國經濟帶來許多負面影響,我們有必要探討如何使我國的外匯儲備達到適度規模: (一)改革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 中國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使得國際收支順差所得的外匯收入全部集中到中央銀行,而企業和居民不能分流部分外匯。我國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不僅足以保障對外貿易活動的需要,也為選擇更加寬松的外匯管理制度創造了條件。改革結售匯制度,逐步從強制結售匯過渡為意愿結售匯。這樣就可增加企業和個人的外匯儲備而減少國家的貨幣儲備,實現國家外匯資產持有者的分散化,實現藏匯于民。 (二)調節現行的人民幣匯率制度 外匯儲備的持續供應導致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由于匯率缺乏彈性,央行不得不被動買入外匯。調節人民幣的匯率制度,要求適度放寬人民幣的浮動范圍。在有限的浮動范圍內,使匯率水平由市場的供求決定。這樣就可以緩解中央銀行被動接受外匯的局面,大大減輕外匯儲備過度的壓力。 (三)實施外匯儲備的投資策略 巨額外匯儲備意味著承擔了相當高的機會成本,因此,我國應利用部分外匯儲備進行投資。第一,運用部分外匯儲備進口國內建設急需的關鍵技術、關鍵設備,以支持國內建設,即把一部分過度儲備投資于國內,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第二,我國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性很大,而能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血液”。隨著經濟發展,能源短缺將制約中國經濟的發展。動用部分外匯儲備批量定購這些能源,形成一定規模的實物儲備,既能保值,又能緩解國內市場能源供應緊缺的矛盾。第三,制定更加積極的對外投資發展戰略,進一步鼓勵和支持有競爭力的國內企業在國外建立子公司,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拓展海外市場。 (四)調整外貿外資政策 出口導向政策和利用外資政策為我國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隨著中國經濟的深化發展,這些政策如今也需要調整。我國的出口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等勞動與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普遍較低。鑒于此,我們應優化出口結構,改善貿易條件,而不是單純追求貿易量;目前,中國資金短缺問題大大緩解,故利用外資不能盲目追求外資的數量,而是要考慮到國內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在引進外資時,要積極引導外資流向,提高引資的技術含量,提高外資流入的質量。 (五)加強區域貨幣合作 區域貨幣合作能夠有效地降低一國外匯儲備的持有水平。一方面,對于區域內部的雙邊貿易,只需在一段時期內計算雙邊貿易凈差額,從而可以大大減少為平衡貿易收支而持有的外匯儲備;另一方面,當成員國發生貨幣危機或短期對外清償力困難時,可以通過區域內貨幣互換迅速融通資金,相應地減少了為防范金融危機或突發事件而持有的外匯儲備水平。[4] 參考文獻: [1]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index.html) [2] 姜波克,國際金融新編(第三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 《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2007. [4]劉紅忠,熊慶東.提高國際清償力:國際儲備管理與區域貨幣合作[J].中國外匯管理.2002.(10).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