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音樂輔助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反思
未知
第一節用音樂輔助中學語文教學時應注意的問題
用音樂輔助中學語文教學,效果是很好的,但在實際運用中,應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一、運用音樂輔助中學語文教學,不能違背語文教學內在的規律性
運用音樂輔助中學語文教學,應注意選擇,不能想當然,不要認為只要是音樂,就能運用于語文教學之中。隨便拿一首樂曲或一首歌去應付,會導致教學的失敗。事實上,音樂運用于語文教學中的操作性是很強的,有其內在的本質規律。語文教學不能忽視常規的教學,不能忽略基本知識的掌握和篇章句段的理解,不能忽略師生之間的交流。一些字、詞、句等語文基礎知識往往不是聽音樂所能掌握的。運用音樂要講究針對性,要記住它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方法。
二、注意音樂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音樂雖然可以融進語文教學,但它并不是主角,語文課畢竟不是音樂課,音樂不能超越語文的常規教學,它是作為教學方法之一而存在。語言文字仍然是主角,音樂只能充當伴舞、配角,因而不能喧賓奪主。因此,我們始終要明確這樣一個概念:語文課堂中的音樂,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個載體,帶到語文課堂中來的音樂,其目的也只能是為教師授課時的“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增添道具和色彩,而不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否則把語文課上成樂曲欣賞課,本末倒置,效果就會適得其反了。
三、在使用音樂時要注意“留白”
留白原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它的意思是計白當黑,可創造出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語文課堂在文章處理上,也要把握住突破口、關鍵點,找到文中四兩撥千斤的地方。教師是導演,決不能身兼主演,切莫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要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文學講究“意境在詩外”,音樂里有時“無聲勝有聲”,而這種感覺,只有讓學生身臨其境,沉浸其中才能體味。比如教授蘇軾的《赤壁賦》時,配放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在音樂的欣賞過程中,教師不要用自己的“標準答案”來解說,不要“配樂朗誦”,要把音樂還給學65生。欣賞完畢,教師也莫急于講解,此時無聲勝有聲,繞梁的余音正是把學生帶入最高境界的最好媒介,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大音希聲”。
四、注意音樂播放的時機和時長
并不是所有的課文教學都用音樂,都需要音樂,我們必須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精心選擇音樂,細致地進行操作。除欣賞式的播放外,一般的樂曲播放應在備課中根據需要進行節選,否則一曲下來六、七分鐘,學生的思維反而會遠離教學內容。還要注意調控音樂播放的時間和音量,過多的音樂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而過高的音量也會影響師生的交流。
五、注意音樂的選擇
在語文課堂中使用音樂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要與音樂課區分開來,所以選曲尤為重要。
(一)樂曲的節奏要與教學內容相符用音樂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使學生準確地捕捉信息,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如果作品的內容歡快、愉悅,就應該選取節奏明快、歡樂的樂曲;如果是表現悲傷情感的散文、詩歌,則應選取舒緩、了一幅幅迷人的春景圖。學習課文時,我們不妨把這些優美的文字、景色訴之于聽覺——共同欣賞歌曲《春天在哪里》,用活潑、歡快的曲調激發學生興趣,帶領學生進入情境,暢想美好的春之景,深刻體味其中的生命躍動。如果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則不宜選用歡快之曲了。《故都的秋》表現的是蒼涼、蕭瑟的秋景,反映出來的是作者那顆孤獨、凄涼的心,冥冥之中有一股鮮活的力量,因此,選擇配樂曲目應側重于用低沉而略帶亢奮的樂曲。講授戴望舒的《雨巷》就不能用輕快活潑的輕音樂;而講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最好是選用琵琶曲。只有古樸的語言配上古樸的音樂,才能使學生在音樂感受中領悟作者和琵琶女相似命運的感嘆。一般地說,配樂以純音樂為主。從體裁上來說,寫景的散文、詩歌配以輕音樂,像鋼琴曲《水邊的阿狄麗娜》等。音樂素材不僅要根據體裁來確定,還要根據文本的情感點來選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心臟搏動是每分鐘60——80次,它按照這種節奏向大腦輸送血液,節律平穩安靜。在比較安靜的環境中,人能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身體、自己的生命均按此節奏在微微地前后搖動著。這種節律,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本節奏,人腦就是在這種節律下有規則地調整著全身的活動,并積極地思維著。因此,用以開發智力的音樂節奏,應該是二拍子,或者是四拍子的,它的速度也應該是每分鐘60——8066拍。
(二)歌詞的內容要與文章思想相符學習充滿親情的文章,比如贊美、頌揚母愛的,我們可以選《白發親娘》《我的母親》《媽媽的恩情》等;學習朱自清的《背影》可選用《父親和我》《父愛》等。講解體現教師崇高精神的文章,我們可以配以“靜靜的深夜,群星在閃爍,老師的窗前徹夜明亮。”這些歌曲的內容與我們要講授的文章內容具有很好的關聯性,可以幫助學生更充分地理解文章思想。 (三)語文課上選用的音樂貴在和諧、流暢在剪輯上應當過渡自然、不留痕跡,音樂的節奏應當與教師組織教學的節奏同步,應注意尋找合適的銜接點和恰當使用音樂銜接的技巧。如:音樂接點要輕起輕落,接點前后的音量基本相同,把接點安排在教師講解與效果音響之中,或在樂曲轉換間作暫時的停頓等。音樂應與教學內容和諧,既要注意不同節奏的教學內容與不同旋律樂曲的和諧性,又要處理好不同調式和不同風格的音樂素材的和諧性,緊張的氣氛應選配節奏稍快和節奏感強的樂曲,愉悅的氣氛則選配節奏歡快明朗的樂曲。在調式上、風格上差別太大的音樂素材(如: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西洋音樂與民族音樂等),即使它們的旋律和節奏都匹配,應用在同一節課上,也會給人以首尾脫節、前后相悖、若現,把音樂引入中學語文教學是用以抵消學生對單純講解可能產生的枯燥無味的厭倦感,使學生以飽滿、愉悅的情緒,全身心地把注意力投入到獲取語文課的主要教學信息之中。如果喧賓奪主,沖淡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發言,就會把學生的思緒帶出課堂,遷移到欣賞音樂的境地。選配的音樂內容在風格上要健康、樸素。禁止將庸俗、低級的音樂引入語文課,音樂出示要把握好火候,做到“該出手時才出手”。
六、注意防止學生“走神”
在實際音樂欣賞過程中,許多學生往往會在聆聽音樂的開始時,能在一定的時段內使自己的心靈與音樂保持一定程度的同步,并隨著音流的起伏產生種種情緒反映。但一段時間過后,不少人會開始胡思亂想,并通過這種音響產生種種聯想,或對自己某些曾一度經歷過的場景、場感和某些體驗過的情緒、情感,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和漫無邊際的回憶。這實質是一種走神。當然,這種聆聽狀態不一定是壞事,或許他們還會在這樣一種過程中得到某種精神滿足而感到心曠神怡,還或許從中領悟到某種詩情畫意,或因67此對自己以前經歷過或閱讀過的詩篇或文學意境有一種意想不到的感悟。但我們也得承認,這相對于聽樂之始所懷的目標,已經偏離了航向。因此,基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把握住播放音樂的時間,做到恰到好處。
第二節注意提高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
一、教師應該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
用音樂輔助中學語文教學,無疑對現任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教師應該有開放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有對學生心理的準確把握,有對當代文化包括通俗文化的正確態度,這樣才會在語文教學中自覺探索并使用這一新的方法。我們很難設想,一個對當代文化現象毫無認知,對通俗文化抱有成見的老師能夠在課堂上利用流行歌曲的歌詞與學生進行交流;一個從來不喜愛音樂也不會欣賞音樂的老師會給學生營造出美的課堂氛圍來。
二、教師應具備一定的音樂欣賞水平
運用音樂輔助語文教學,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音樂欣賞水平,這是最起碼的實踐基礎。如果教師本人對音樂一竅不通,未能領會樂曲的含意,也不向行家請教,就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當然會貽笑大方,效果也適得其反。試想一個五音不全、對音樂一竅不通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如何能選好音樂,又如何能指導學生在語言文學和音樂的殿堂里遨游?要具備一定的音樂欣賞水平,需要教師平時對音樂作品的大量接觸、品味、欣賞,同時也應兼及其它藝術種類的學習。只有在一定積累實踐的基礎上,才能夠逐步提高自身對音樂的感悟能力、欣賞能力,才能準確判斷音樂作品水平的高下與風格基調的異同,從而準確恰當地選擇適合語文教學的作品。一般來說,不好的音樂有如下特點:(一)具有病態性質的美,它的美很不大方,而是矯揉造作,帶有使人不愉快的刺激性;(二)雖有音樂靈感性,但不具有開拓思維的想象力,音樂無高尚的意境,樂思淺薄;(三)使大腦得不到安寧;(四)音樂樂思纏綿,振奮不了精神,聽后感到疲倦;(五)和聲無規則,刺耳,毫無美感;(六)節奏較亂,規律性的重拍幾乎不存在,聽起來在心理上得不到平衡,干擾了生命同步律;68(七)樂隊滑奏太多,油腔滑調;(八)歌詞低俗。那么,聽哪些音樂對學生的發展是有利的呢?一般來說,好的音樂大致有如下特點:(一)具有自然、和諧、優雅性質的美,使人產生愉快的感覺;(二)具有開拓思維的想象力,能將人引入高尚的意境,以帶給人靈感;(三)使大腦得到休息和平靜;(四)音樂樂思慷慨激昂,振奮精神,;(五)和聲優美,給人以美感;(六)節奏和諧,具有規律性,能使心理上得到平衡,氣息產生共鳴;(七)歌詞高雅、優美、有意境。諸如《兩把吉他》、《古堡之月》、《再見,羅馬》、《牧場上的家》、《環游世界》、《威尼斯之夏》、《葡萄牙的四月》、《貝爾西茲的自行車》、《倫敦德里小調》、《重歸蘇蓮托》、《西班牙之雨》、《陌生人在伊甸園》、《藍星》、《瑞典狂想曲》、《在巴黎天空下》、《我的意大利》、《春江花月夜》、《夢幻曲》、《天鵝》等等。
三、教師應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
除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引入的音樂成分外,語文課文中也有大量的詩歌和一些戲曲的片段,這些內容或多或少都涉及一些音樂史和音樂常識。因此,要搞好這一類語文課的教學,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當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并準確地把這些知識引入到語文教學。這些知識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古代樂律知識《明湖居聽書》中的“五音十二律”。五音,是指“宮(1多)、商(2來)、角(3米)、徵(5索)、羽(6拉)”,再加“變徵(4發)、變宮(7西)”,就是現代簡譜的七個音階名。十二律,是指“黃鐘、大呂、太簇(còu)、夾鐘、姑洗(xiǎn)、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yì)、應鐘”。《戰國策》中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時,荊軻的好朋友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變徵之聲(F調),曲中多“4發”音,音調悲涼哀樂,感動得送行者人人垂淚。元雜劇《竇娥冤》中的戲曲音樂,為“六宮十一調”。六宮,是指“黃鐘宮、正宮、仙呂宮、中呂宮、南呂宮、道宮”,十一調,是指“大石調、小石調、高平調、般涉調、歇指調、商角調、雙調、宮調、角調、越調”。元雜劇的曲調規定,每折只能用同一個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的套曲。課文中節選的“法場”(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包括“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叨叨令、快69活三、鮑老二、耍孩兒、二煞、一煞、煞尾”十支曲牌。元散曲可以合樂清唱,分為小令(一支曲子)和套曲(多支曲子),仍然有宮調名,雎景臣的套曲,“般涉調”(宮調名)、“哨遍”(曲牌名)、“高祖還鄉”(標題)。套曲只能清唱,不能搬演,但套曲是雜劇唱詞的基礎。
(二)古代音樂史知識從古到今,音樂與詩歌就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春秋時期編訂的《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分風(民歌)、雅(宮廷歌曲)和頌(頌歌)三部分。《伐檀》《碩鼠》是兩首古老的山西民歌,《關雎》是古老的河南民歌,《無衣》是古老的陜西民歌。戰國時代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是根據湖南民間祭祀曲編寫了《楚辭·九歌》。漢代設立了音樂機構“樂府”,專門采集民歌,制訂樂譜。著名的漢樂府《孔雀東南飛》《陌上桑》《子夜歇》《折楊柳歌辭》《西洲曲》等,都選入了中學語文教材。可惜的是,《詩經》《樂府》,只有歌詞保留下來,樂譜大都失傳了,所以今人不知怎樣唱,雖有后人譜有《木蘭辭》《琵琶行》等歌曲,但已不是古樂府音樂了。唐代設立了音樂機構“教坊”,收集了很多詩詞歌曲和曲譜。 當時不少詩人的詩詞,都譜成歌曲,廣泛傳唱。如王維的“陽關三疊”(《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清平調》《關山月》、王昌齡的《出塞》、王之渙的《涼州詞》、白居易的《憶江南》、張志和的《漁歌子》、盧綸的《塞下曲》、李煜的《虞美人》等等。現在,敦煌曲譜已由葉棟破譯成現代曲譜,我們也可以聽聽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音樂了。詞是音樂與文學合的藝術形式,又名“曲子詞”“歌曲”“琴趣”“詩余”“長短句”等。柳永、蘇軾、辛棄疾、姜夔,他們都是詞人,也是音樂家。最有名的宋詞歌曲,如柳永的《雨霖鈴》、蘇軾的《念奴嬌》《水調歌頭》、辛棄疾的《西江月》《永遇樂》、姜夔的《揚州慢》等。元雜劇和明清傳奇,都是綜合性的戲劇藝術。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高明的《琵琶記》、湯顯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聞名世界的戲劇作品。到了清末,產生了最有代表性的戲曲藝術——京劇,還有其它說唱藝術。《明湖居聽書》中的歌唱奇才王小玉,就是以演唱山東梨花大鼓而出名的。
(三)器樂知識中國古代的民族器樂,按演奏方式,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按制作樂器的材料,分為八類,就是所謂的“八音”:匏土革木,金石絲竹。匏為笙、竽之屬,成語“濫竽充數”的“竽”,就屬此類;土為塤,就是用瓦器制造的樂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請秦王擊盆缶,缶屬此類;革為皮,即牛皮蒙的鼓,《曹劌論戰》中,軍中70所擊之鼓,屬此類;木就是用木器制作的樂器,和尚敲的木魚屬此類;石為玉石之器,《石鐘山記》中提到的“罄”,就屬此類;金為鐘鏞,就是用金屬制造的樂器,“無射鐘”、鑼、鈸、戰國編鐘,都屬此類;絲為琴瑟,凡使用弦索的樂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所彈奏的琴,《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十五歲學彈的箜篌,《荊軻刺秦王》中,高漸離所擊的筑,《琵琶行》中,歌伎演奏的琵琶,都屬此類;竹為簫管,橫吹笛子豎吹簫。由于大腦是一個復雜的機構,各種音色對大腦起著不同的作用。所以例舉一些常見的樂器的音色在大腦中產生的心理現象:長笛:音色優美柔和,有濃郁的鄉村情調。它的慢奏能勾起回憶,快奏表現天真快樂。它可以幫助去掉“心理雜質”,安心定神,協助人們的思維更富有邏輯性和創造性,幫助人思路專一。黑管:音色光輝華麗,豐滿圓潤,音域寬廣,表現力強。高音活潑歡快,中音幽默可愛,低音甜美空虛。在大腦疲勞時,它可以使人思維敏捷,思路活躍,體內腎上腺素增加。薩克斯:音色圓潤甜蜜,情感真摯動人,有親切感。可以作為調劑情緒的一種需要。圓號:音色豐滿,甜美剛毅。有英雄豪邁的氣概。音域遼闊、遙遠、安靜、朦朧,反映出空幻、憂郁、沉思的情調。它可以幫助增強形象思維中的幻覺。提琴:小提琴音色變化很大,給人幸福、甜美、快慰、恬靜的感覺;中提琴則含蓄內在、穩重成熟;大提琴渾厚飽滿,對平靜大腦、推動思維活動很有幫助。二胡:可以激發人的愛國熱情,從而增添奮發向上的激情。還能增強大腦的記憶力。琵琶:可以幫助人頭腦清醒,減輕疲勞,增加快感。由于它是彈撥樂器,對大腦的聲能刺激也是敲擊性的,時時提醒你注意它的變化,所以只適宜單聽,鋼琴也是這個道理。
(四)語文知識中包含的音樂常識例如語文課本上有些成語與古代音樂有關:一鼓作氣、濫竽充數、有板有眼、四面楚歌、靡靡之音、黃鐘大呂、高山流水、異曲同工、弦外之音、膠柱鼓瑟、銅琵鐵板、對牛彈琴、余音繞梁等等。
結語
春夏秋冬,走過四季都是詩;天地之間,人生百味皆成文。語文學習,便是讓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曲悠揚動聽的旋律,一段歡快明朗的節奏,一個刻畫得細致入微的人物形象,都會撥動學生內心的那根求知之弦,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發現美、表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全面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學生從語言文字中領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人性之美,而音樂便是這其間的潺潺流水,緩緩流入學生的心靈,回環、旋轉、陶冶、蕩滌,它更是語文課堂的一劑活水,使整個課堂活力四射,魅力無窮。何況語文與音樂又有著天然的、廣泛的聯系,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決定了它與其它學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滲透。貝多芬認為音樂應從男人心中燒出火來,從女人眼中帶出淚來。此語道出了音樂與激情融為一體的關系。讓語文教學走近音樂,讓音樂走進語文教學,語文課堂將會是另一番天地,學生會因此有一個愉快的學習情境,語文學習也會在愉悅的情境中得以升華。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在享受中提高,這是語文教學的極致,也是我們的探索與追求。只要能有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只要能平添語文的無窮魅力,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語文教學形式豐富多彩,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在以往的教學及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我在我所任課的兩個班級中進行了如下實驗:前一個班采用音樂滲透法,后一個班則按傳統常規方式教學,經過一年的學習之后,我進行了一次測試,發現前一個班在學習成績、思維能力和情操素養等方面明顯優于后一個班,前一個班學生的情緒與紀律也明顯好于后一個班,前一個班學生普遍認為語文學習有興趣,并且有很多學生已由厭惡轉而開始喜歡學習語文了。實踐證明,利用音樂輔助中學語文教學,以樂傳情,使學生得到文學美學與音樂美學的雙重熏陶,可以收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深化了學生對語文的理解、陶冶情操、營造學習氛圍等效果,尤其是它對培養學生多方面素質起到的積極作用,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更具有顯著意義。在本論題的研究中筆者還存在一些困惑,其一,音樂的作用除了輔助課堂教學和綜合性學習,是否還有助于其他語文學習領域或學習方式;其二,就音樂與語文教學存在72的更深層關系能否開拓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比如一部樂曲的主題與主題變奏交錯出現之于語文課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的多元對話;交響樂中各種不同音色樂器的配合演奏之于師生角色的協同共進;合唱中的領唱、對唱、伴唱和和聲之于語文課堂上的師生、生生互動等等。這些研究將有待于來日,有待于筆者的進一步努力。
參考文獻
[1][2]樂記.[3][21]劉勰.文心雕龍.
[4][5][6][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10][27]論語?泰伯.
[8][9]崔高維校點?禮記[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12]孝經?廣要道.[13]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與美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14]王守仁.傳習錄[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1,5.
[15]國家教委.全日制中學語文大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6]孟子?盡心上[M].中國古代樂論選集,1961.
[17][20][24][26]何乾三選編.西方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18]許良英.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284.
[19]郁文武,謝嘉幸.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2]北大哲學系外哲室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