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初級中學美術的教學方法
譚國忠
美術課是中小學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所設置的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其目標是以審美教育為主線,以學生的智力和才能培養為核心。筆者從事農村初中美術教育教學,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得到以下教學方法:
首先美術課堂教學中應該實施愉快教學
1、課程導入方法新鮮多變。可以讓學生在濃厚的猜謎之中,自然導入新課,這樣既開發學生智力,又加深學生對所畫物體的印象,將收到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還可以對范畫或臨摹對象進行欣賞、評價、使學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構圖、造型,產生美的向住,激發強烈的作畫欲望,在此基礎上導入新課,水到渠成,同時、還可以巧設懸念激發興趣、導入新課,而興趣被激發所要達到的效果是“似難而易”,可謂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學生感到:“噢,我也會”的心靈感應。
2 教師示范指導力求淺顯易懂。美術課的示范是指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理解描繪對象,掌握作業要領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教師可一邊講解、一邊做技法動作的示范,一邊讓學生在自備畫紙上學著畫。這樣學生自練就不難了。如在線造型課程中,力求圍繞線條流暢肯定,構圖完美,造型正確三方面簡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效果很好。
3、教師使用多媒體讓其語言形象具體。媒體語言指的是教學中常用的圖片,實物、模型、音響、幻燈、語言描述等一些“輔助工具”。教學中媒體的使用,能使繪畫內容變籠統為具體,變抽象為形象,變模糊為清晰,變難為易。
其次教師實施鼓勵教學方法應該貫穿教學的全過程
1、教師應該鼓勵審美個性, 培養審美意識。在教學中,不能事先就給某一審美材料規定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而是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覺感受看藝術作品,使學生的情感與對象產生共鳴,審美的想象力自然會得到自由的發展。
2、教師應該鼓勵藝術表現, 激發藝術創造。教學中,我十分注意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在教學中我從來不隨意扼殺學生作品里所體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因為美術不同于某道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否則條條框框太多會限制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的作品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活力。所以,不管學生的作品顯得夸張還是平淡,細膩還是粗獷,熱情還是寧靜,奔放還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內在的含義,是學生思維創造性的結晶,是學生心靈的反映。作業評價時我注意多講優點,多肯定學生具創造性的一面,激發學生創造、表現美的欲望,這樣做,同學們自然會變得更大膽、更充分、更主動地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與外界交流,這樣才會給學生的藝術表現提供一個有利的條件。
因為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要以一份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見。讓同學們的藝術表現熱情培養起來,并留一個空間,讓學生的藝術個性表現出來。
3、教師應該鼓勵自我體驗, 激發參與意識。在美術工藝課里,我從來不要求學生依照范畫樣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樣粘貼?不作統一規定。例如在泥塑課程中我讓學生自己對材料進行反復觸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試驗,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理解:步驟不但可以是這樣的,還可以是那樣的;不但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還可以采用那種方法。注意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從初次作畫的失敗到反復嘗試練習后掌握技能,在體驗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結果學生作專業是那么鮮活,動人。
4、教師應該讓學生視野開闊。農村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地大物博,學生外出比較安全,在學習風景寫生、泥塑課時,我結合時間、氣候、環境,有組織、有紀律地領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大自然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畫畫、塑造。對周圍的形、色進行辨識,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純高心靈。我經常安排學生進行室外寫生。根據需要適時參觀文體中心各種有利學生的展出。
再次,教師應該注意學科之間的滲透
文學與藝術從來都是相通的,兩者之間有著天然的血肉聯系。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注重美術與文學閱讀方面的聯系,特別是結合中學語文教材里的一些典型作品來審視、感受美術作品,來分析、理解與美術相關的知識內容,借助文學作品來進行深入淺出、融會貫通地教學,有利于學生觸類旁通地形成知識系統和審美觀念。
中學的美術課是已將美術和音樂融為一體的藝術課。教材里面,美術和音樂分別以一個個小單元互相交替穿插出現,讓學生得到視覺與聽覺美的全面感受,開辟了藝術教學在新世紀新課程中新的天地,讓學生內在思想與感情得以表現,進而發展他們的個性。學生在追求美的同時,也能感受音樂韻律和美術造型藝術所蘊含的美的內涵。一個好的網站,精彩的圖片、完美的排版、優美的文字、動聽的音樂,都是構成一個成功網站所不可缺少的因素。美術與音樂融合的藝術課向學生對所有老師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藝術師范院校和教研部門值得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