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滲透
佚名
論文摘要:在新課程的美術教學中,在培養學生的技能的同時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為社會性的人的綜合素質中,道德素質應該是排在首位。“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應該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一切學科教育當中。那么,如何在美術教育中貫穿思想教育呢?根據美術教學以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為主的特點,在中學美術課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途徑主要包括:一是在欣賞評述課,二是在造型表現課這樣兩個教學過程中進行,開辟一個貫穿思想教育與繼承發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的教育新天地。 論文關鍵詞:思想品德教育 德與才 欣賞評述 造型表現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齊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和能力。”①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教育的全部問題可以用一個概念——道德包括。”②“一句話,教育就是把人類積累的生產斗爭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與品德,使他們的身心得到發展,成為社會所要求的人。”③由此可見,教育不但要培養受教育者的技能素質,還要培養受教育者的道德素養,換句話說,我們應該促進學生德與才的全面發展。鄧小平同志說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四個現代化、面向未來,培養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在人的綜合素質中,道德素質應該排在首位。一個道德素質差的人,即使他的智體美勞再好,對于社會來說也是一個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人。宋代的司馬光曾對人的德與才作過精辟的評說:“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④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應該是我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傳統的美術教育中,我們往往在注重學生技能發展的同時沒有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它應有的位置上。“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乃是師者的第一要務。這個“道”便包括做人的思想品德。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我們應該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一切的學科當中。我這里所說的思想教育,包括文化情境教育、健全人格的教育及審美教育等方面的內容。美術的功能有教育功能、認識功能、審美功能等,其中,教育功能便包括思想教育。那么,如何在美術教育中貫穿思想教育呢?根據美術教學以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為主的特點,在中學美術課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途徑主要包括:一是在欣賞評述課,二是在造型表現課這樣兩個教學過程中進行,即通過欣賞評述美等審美教育和表現美等課業實踐來實現,開辟一個貫穿思想教育與繼承發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的教育新天地。本文旨在從美術課教學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欣賞評述課和造型表現課,來探討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欣賞評述課教學中的思想教育 欣賞評述課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通過中外歷代美術作品簡介和欣賞評述,讓學生基本了解中外歷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的情況,使他們對祖國和世界極其豐富的歷代文化和藝術遺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引導學生去理解、領會和感受藝術的美,通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情感,使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中學美術教材中的欣賞評述部分,有大量的中國歷代以來各種代表性的工藝美術作品、繪畫作品、建筑,及圖片資料,如各種陶器、青銅器、雕塑作品、漢畫像石磚、故宮、長城、各種壁畫、帛畫、版畫及有代表性的美術家及其作品等。這些素材中,具有大量的內容蘊含著愛國思想情感因素,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師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內在思想性。在教學中,應首先圍繞作品的時代背景、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向學生作簡要的介紹。在此基礎上,對作品有關的愛國主義主題思想和藝術手法進行分析,使學生逐步加深理解、領會東方文化的驕傲——我國歷代美術作品自信、豪邁、博大、精深的藝術所孕育的民族傳統文化精神。人教版浙江省新教材初一年級第一、第二冊分別有《鳥語花香》和《詩情畫意》兩單元中國畫課。我們在欣賞元代王冕的《墨梅圖》時,應該提醒學生注意畫上提的詩:“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表現了一個文人的高尚氣節和不與當時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愛國情操。清鄭燮的作品《竹石圖》中有一首他自己寫的詩:“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原在亂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我們可以通過對這副作品的欣賞評述來引導學生,我們應該具有像竹子那樣堅韌的意志品質。中國畫非常注重借物抒情,梅的傲雪,蘭的高潔,竹的虛心,菊的堅韌,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對西畫的欣賞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把思想教育貫穿其中。如:通過對《蒙特芳丹的回憶》等風景畫的欣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對《槍殺起義者》、《馬拉之死》這一類型作品的欣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對反動勢力的憎恨;《戈爾尼卡》是對法西斯暴行的有力控訴;《大衛》是對英雄和正義的贊賞……。通過教學,引導和啟發學生熱愛祖國悠久的光輝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美術,熱愛世界優良的多元文化,培養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加深對中華民族及世界優良的多元文化的熱愛。同時,欣賞教學可采取多種形式,如結合掛圖和課本圖片及平時收集的史料典故進行分析討論,可以運用投影儀放映幻燈片展示并作簡要講解,也可以適當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和畫展等,使欣賞教學的指導思想及教學方式,始終落實在深化思想教育之上。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時應該注意文化情境的穿插,比如我們在欣賞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鳥》,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為什么畫中的小鳥是單腳獨立、白眼向天的呢?教師如果不解釋清楚,講明作品的文化背景,學生永遠也無法明白個中道理。若是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下朱耷的身世及其孤標傲世的性格,學生便不難理解了。初二年級第二冊一堂《公益海報設計》課。這堂課可以分為欣賞和設計兩部分。其中的一些優秀作品如《未來水杯》、《樹債樹還》,我們可以向學生列出世界十大環境問題,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又能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在欣賞國外的許多雕塑作品時,我們會發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體雕塑。學生在欣賞時可能會因害羞而不愿欣賞。這時,我們應該向學生解釋:歐洲文明源于古希臘文明。古希臘人認為人的身軀是大自然中最完美的藝術品;既然是最美的東西,為什么不把他展示給人看呢?出于這種觀點,古希臘人甚至在他們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運動員都是不穿衣服的。通過這樣的文化情境穿插,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美的理解,還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