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鑒賞教學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彭婷
摘要:美術鑒賞教學是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美術素養,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也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要達到這個目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長期的鑒賞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去實現。
關鍵詞:美術鑒賞;人文素質;融合。
美術鑒賞教學是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要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創作思想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和延伸。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美術素養,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也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態度。但是,要達到以上目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長期的鑒賞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去實現。
一、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所謂文化情境,實際上指的是一件美術作品被創作出來時,所依托的文化環境、條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術鑒賞教學時,不能單講技法,要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去學習。
(1)美術與音樂的完美融合
音樂對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術鑒賞必然離不開情緒的調動,沒有充滿感情色彩的鑒賞過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體驗,認識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把音樂引進美術鑒賞課的教學,不但能達到圖音并茂、聲色俱全的效果,而且也可以創造豐富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有良好的心境,在輕松、愉快、活潑的氛圍中展開想象的翅膀,體驗藝術的真諦。如在鑒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放一段中國古箏名曲《高山流水》,這樣一方面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進一步理解山水畫面的意境,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2)美術教學與表演藝術的融合
表演是一門形體和語言的藝術,在美術課堂中運用表演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讓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各種形體動作,積累素材從而更好地理解美術作品。如在鑒賞外國雕塑《拉奧孔》這一作品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拉奧孔與其兩個兒子被巨蟒緊緊纏住身體,痛苦地扭動與奮力掙扎的情景,為了使這一怵目驚心、慘不忍睹的瞬間在學生頭腦中留有更深的印象,我便決定找幾組同學到講臺前來進行表演,同學們各個爭先恐后,將拉奧孔極其兩個兒子的表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對這組雕塑作品也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延長了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保持時間。
(3)各種手段的綜合運用
應用信息技術,教師通過制作課件,將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也是創造美術鑒賞課文化情境的有效方式之一。如在進行《中國民間美術——剪紙》的鑒賞中,考慮到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容之一,其歷史悠久,樣式豐富,制作手法也多種多樣,如果只是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古老的民族文化干癟癟的灌輸給學生,勢必起不到本課“激發學生熱愛本民族文化傳統并將其發揚光大”這一思想上的教育目的,也不利于很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內容,所以我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制作課件,力爭將中華民族文化的神韻都蘊涵在課件當中,以圖文并茂、圖聲并茂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我注意融入其他一些教學手段,如在課件中插入優美的古典音樂,制造一種特殊的情境導入課程,這樣,學生看著精心設計的圖片,伴著悠揚的音樂,聽著老師的解說,在一種特殊的文化情境中感受著民間美術特有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對剪紙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想要學習的強烈欲望。另外,在課件的制作中,我不但要求內容的完善,更加注重課件形式的美觀和視覺感染力,讓學生看過之后有大飽眼福的感覺,真正達到美術課美感滲透、潛移默化的教學目的。
二、在鑒賞中了解美術文化,形成人文素養。
高中階段,學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熱,是準備走向獨立生活的時刻,他們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強,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而且接觸面也更加廣泛,他們的求知欲非常強烈,因此,單純的書本知識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渴望從各種渠道接受新觀念,接受新知識。在美術鑒賞過程中讓學生理解美術文化,從而形成一定的人文素養已勢在必行,并將成為新時期美術教學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1)背景故事感悟心靈
很多美術作品創作的背后都隱含著這樣或那樣的趣聞軼事,讓學生用智慧的雙眸去看大師,去看大師背后的故事,更有利于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和人文素養的提高。通過故事,學生一旦被帶入情節,便會被情節中的戲劇沖突所吸引,這種情感甚至會占據他們的整個心靈,讓他們的心潮為之澎湃和感動。例如,在鑒賞印象主義繪畫大師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時,我首先用一段話引入“梵高愛的不是光,而是發著光的太陽!”當同學們正在被這句話深深吸引的時候,一個有關于梵高坎坷一生的故事便哄抬而出……學生只有在充分了解梵高的基礎上才能真正體會到這盤俯仰張弛掙扎的向日葵的內在涵義,充溢著張力的新生命在凋殘痛苦的舊生命中誕生。學生在鑒賞時自然而然地想象到梵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來的壓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梵高的這種愛心和渴望生活的精神卻永遠留在學生的心中。我想這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肥料。
(2)在競爭意識中達到完美的互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各個領域的競爭都異常激烈,因此要使學生進入社會后能盡快適應這種競爭環境,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高中階段潛移默化的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也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為此,我經常在美術欣賞的過程中加入一些具有競爭意義的環節,如在講解《中國民間美術——剪紙》的過程中,為了加深同學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也為了提高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我做了如下嘗試:在本段教學中我一改常規,不再繼續傳承傳統教學對基礎知識的處理方法,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而是以知識接力賽的形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由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同時也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新教學理念和目標。
(3)通過作品展示達到情感與文化的交流。
有的人可能認為既然是美術鑒賞就應該欣賞圖片,簡單的講解作品本身的一些知識就可以了,但我認為,美術鑒賞的過程不僅僅是視覺的膚淺感知過程,往往深入的探討與實踐更容易讓學生加深對所鑒賞知識與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在《民間美術——剪紙》的鑒賞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民間剪紙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更深刻的了解其做工、制作的全部過程,我帶領學生進行了剪紙的嘗試與實踐,并將其作品展示出來,學生通過張貼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講解,從而達到互相交流、互相借鑒和欣賞的目的,同時也鍛煉了膽識和口語表達能力,也是人文素養不斷提高的過程。
(4)了解中國藝術,提高民族榮譽感
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中國藝術,提高民族榮譽感是美術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之一。通過美術鑒賞教學,使學生了解到中國的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它以筆墨"線索"作為塑造意識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詩入畫,使畫的意境,布局,筆墨,色彩完全詩化而成為“無聲的詩”。他不僅是中國近代,現代繪畫藝術發展的重要基礎,而且對我國一些鄰近國家的繪畫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中國繪畫是屬于藝術美學,抒情詩學,寫意畫學。學生通過多方面的了解,必定會對美術有了新的認識,在鑒賞美術作品的同時,既自覺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觀念。既了解了中國的藝術,又提高了民族榮譽感。
(5)以美輔德,知善惡,識美丑
美育不僅與德育相輔相成,而且還是德育的情感基礎和有力手段。我在教學中,每課都有一個德育教育點、德育結合點、德育升華點。如在講到民間美術鑒賞時,通過欣賞民間藝術品,將學生的思想升華到對民族藝術以及民族文化的贊美和熱愛上,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達到德育教育目的。
通過以上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認識到:美術鑒賞沒有固定的方法,我們應該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辨證的思維和事物普遍聯系的規律,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到“觸類而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