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情感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陳曉會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課程,不僅是文字的組合和言語的表達,更是情感的流露。教材中那些深具情感和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與結晶。既有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又有對事業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既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又有男女之情、手足之誼;既有拍案而起的激憤,又有催人淚下的凄切;既有天地動容的悲壯,又有細雨霏霏的柔婉;既有開懷的笑、會心的喜悅,又有嚎啕的哭和無名的煩愁。這些都為語文教師進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語文教學中,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發掘課文中蘊藏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學習中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就成了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怎樣才能“發掘”出作品的情感內蘊,引導學生在語文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呢?
一、要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藝術境界
好的作品都有優美的藝術境界。王國維說:“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境界就是作者描繪的,包含深意的藝術形象,它是形象思維的產物,不僅詩、詞中有境界,小說、散文、戲劇中也有。在語文教學中要想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教師必須要廣采博覽,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只有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作時的匠心。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對潛在的字、詞、語、修辭的領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如果教師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經歷、愛國熱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講不好《天上的街市》,就無法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
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繪聲繪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陶醉其間,使之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必然能產生“豁人耳目”的美感,從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當我們欣賞《長江三峽》中長江三峽各具特色的美麗畫面時,能不為作者抒發的催人奮發的寬闊胸懷而動情嗎?看到《竇娥冤》中竇娥蒙冤受屈被綁赴刑場與婆婆訣別的悲壯畫面,聽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號,誰不灑一掬同情之淚?讀著《屈原》中的“雷電頌”,其間那無比高昂的戰斗激情、火一般的語言、雷霆萬鈞的磅礴氣勢,誰又不為之心動?玩味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寫的《春望》,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誰不為詩人那種愛國、傷時、憂民、思家的真摯情感而震動心扉?
二.、要讓學生感知作者在作品中情感獲得的基本途徑
例如《最后一課》結尾的一段話,如果能有表情地朗讀,且語音輕緩,語速放慢,就能表現出下課鐘聲在韓麥爾的心頭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教材中表達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傳給學生,使其獲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時,讓其“沁人心脾”,仿佛靈魂已被引進美妙無比的世界,從而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熏陶。 三、要師生共情,共同陶醉于情感美
首先,教師要“情動于己”,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貶,釋放自己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運用生動的語言再現課文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或具體畫面,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想象,沿著作者的情感軌跡運行,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產生感情共鳴。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講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寫作時勢必要精心構思,合理剪裁、組材,并順著一定的思路布局謀篇。如果教師能講述、品析這種思考,引導學生探索其思路,就能解開作者的情感線索。《驛路梨花》所寫的山間茅屋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10余年,作者根據情感的需要,在一個個懸念和誤會的消釋中,讓讀者享受到一種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開朗的快意。教師只有引導學生了解為什么以梨花命名,人物描寫又為什么多以潔白無暇、馨香四溢的梨花襯托,結尾又引陸游的梨花詩點睛,將景物美、人物美、心靈美和諧統一于梨花之中,輝映折射出雷鋒精神處處開花,代代相傳的主旨,才能使學生領會到作者那份由衷的贊美之情。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中把情感移進去,與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懷、教師的體會融為一體,產生感情共鳴。
四、要用作品中蘊含的哲理啟發學生、感染學生
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說理。以理取勝,就違背了形象思維的規律。作品中的“理”,是蘊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畫意詩情之中的。小中見大,言近旨遠,通過活生生的畫面、具體的事物,說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題。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入理”,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徑。鄭振鐸在《貓》中對貓的自省,其實是表達一種待人接物的道理。教師應在教學中把學生帶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中,認識到情寓于“理”中,從而產生對客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度或審美評價,在心理上產生感受,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使性情得到陶冶,靈魂得到凈化,從而摒棄消極的情感,吸收健康、積極的情感,獲得哲理美的享受。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具有培養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純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的語言,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豁人耳目”;讓學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讓學生讀書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