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孫紅梅
摘要:“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本文闡述了如何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從而實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教材
語文教材本身頗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結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優勢。縱觀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確系“文質兼美”、形神俱佳,貯藏著大量的情感因素;這里有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對事業的追求、對信念的摯著;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誼;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憤、天地動容的悲壯、催人淚下的凄切、細雨霏霏的柔婉;這里有開懷的笑、嚎啕的哭、會心的喜悅、無名的煩愁……為語文教師進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就應把握文中瀉泄奔騰的感情激流,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靈魂。 發掘課文中蘊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學生在學習中如沐春風,身臨其境,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教師就應將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樣才能“發掘”出作品的內蘊呢?? 一、入畫——導之入境 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藝術境界。好的作品都有優美的藝術境界。王國維說:“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人間詞話》)”境界就是作者描繪的,包含深意的藝術形象,它是形象思維的產物,不僅詩、詞中有境界,小說、散文、戲劇中也有。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是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 課前,教師要廣采博覽,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作時的匠心,力爭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對潛在的字、詞、語、修辭的領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反之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比如,教師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經歷、愛國熱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講不好《天上的街市》,就無法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師只教其“文”,未教其“義”,更沒有情的輸入,如此就不必說以情動人了。 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繪聲繪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陶醉其間,使之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必然能產生“豁人耳目”的美感,從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當我們欣賞《長江三峽》中長江三峽各具特色的美麗畫面時,能不為作者抒發的催人奮發的寬闊胸懷而動情嗎?看到《竇娥冤》中竇娥蒙冤受屈被綁赴刑場與婆婆訣別的悲壯畫面,聽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號,誰不灑一掬同情之淚?讀著《屈原》中的“雷電頌”,其間那無比高昂的戰斗激情、火一般的語言、雷霆萬鈞的磅礴氣勢,誰又不為之心動?玩味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寫的《春望》,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誰不為詩人那種愛國、傷時、憂民、思家的真摯情感而震動心扉?……且不說這些,即使吟誦像《一月的哀思》那樣令人悲痛的詩篇,我們也能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對敬愛的周總理寄以深切的悼念,從“江水沉凝,青山肅立,萬木俯首,星月不移”的肅穆悲壯的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 二、入情——動之以情 學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獲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徑。例如有表情朗讀《最后一課》的結尾:“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一句,音量應稍輕,語速要放慢,以表現下課鐘聲在韓麥爾的心頭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兩處破折號要讀出間斷,以顯示韓麥爾哽咽語塞、悲慟萬狀的感情。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把教材中表達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傳給學生,使其獲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時,讓其“沁人心脾”,仿佛靈魂已被引進美妙無比的“天國”似的,從而不知不覺地受到熏染陶冶。 三、入境——情境交融 師生共同理解情感美。教師應先“情動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貶,釋放自己的情感,就能運用生動的語言再現課文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或具體畫面,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想象,沿著作者的情感軌跡運行,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產生感情共鳴。
Abstract: “Sentiment education” is the soul of Chinese teaching. The important task of Chinese teachers is to lead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in the world of beauty.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excavate aesthetic factors in Chinese textbooks, thus to implement effective “sentiment education.”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sentiment education; text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