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論歷史教學對中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朱松果
【摘要】作為擔負學校教育任務之一的中學歷史教學,在培養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則具有其獨特的功能。
【關鍵詞】歷史教學;思想道德;素質;培養
學生的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就內容看,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技能素質和工作實踐素質;就形成的環境看,它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諸方面的共同作用。而學校教育則是中學生素質形成的一個最關鍵的環節。作為擔負學校教育任務之一的中學歷史教學,在培養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則具有其獨特的功能。
思想道德素質主要是指一個人的精神境界、社會責任感和開拓精神。而這些都可以從歷史上找到借鑒和吸取營養。
首先,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教學提高中學生的倫理道德,那無疑是一種空洞和乏味的說教。不僅沒有任何積極意義,而且只能增添枯燥感。像倫理道德中最高水平的愛國主義,從古至今,事例何其豐富。如:“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臨終不忘囑托“同志仍需努力”的孫中山;“身無分文,心憂天下”的毛澤東;“為中華而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建安詩人曹植所說:“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正如孟子講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像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書育人品質;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職守;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幸福觀;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價值觀;大禹“為了治理洪水泛濫,含辛茹苦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責任感等等都是中華民族豐富的倫理道德觀,是我們先輩留下的優秀品質,是我們后人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因此,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最首要的就是要從培養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著手,以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如果忽視了這方面的教育,就不能很好地進行其他方面的素質教育,甚至使學生誤入歧途,給社會帶來危害。
其次,通過悠長的文化遺產的教育,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激勵一個民族自強不息的強大動力,中華民族在長期不懈的斗爭中培養和熔煉出來的優秀的民族精神,維系著華夏炎黃的團結和統一,并使之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遺產,這些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閃爍著耀眼的光輝。而中學歷史教學就可以通過對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講授,來增添中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元謀人的古老、青銅器的精美、使西方垂涎的陶瓷和絲綢、讓世人震驚的四大發明、世界奇跡的萬里長城”,這些都是我們源遠流長,充滿智慧和勤勞的象征。“張賽通西域、玄奘的西游、鑒真的東渡、鄭和的七下西洋”,這些又是我們中華民族勇敢的見證和中外關系史上的壯舉。諸子百家,楚辭漢賦,唐宋詩詞,馬王堆的玉帛,隨縣的編鐘,云岡石窟,敦煌飛天,堪稱世界之最。《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及世界史學之奇觀。祖沖之、張恒、僧一行、李時珍使中國古代科技乃至世界科技達到巔峰。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只到今天仍為世界人民嘆為觀止。面對如此輝煌的文化,作為炎黃子孫的中學生一定無比驕傲和自豪。對此,我們教師要通過對中國古代優秀文化史的講授,啟發他們發奮,為了自己祖國的文化不在延緩而增添一份歷史的責任感。
再次,通過歷史事件的教育,培養學生的開拓進取精神。
“開拓進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永不衰敗,生生不息的巨大推力。縱觀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無不都是有著強烈的開拓進取精神,中國古代的都江堰和大運河的開鑿,造紙術和印刷術等的發明這些都是民族進取精神的表現。特別是近代以來更為熾烈,林則徐的“師夷”,康有為的“上書”,孫中山的“革命”,毛澤東的“探索”,這些都是先進的中國人為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勇于開拓未來的革命事跡。
世界歷史上也是如此,彼得一定的“改革”使俄國擺脫落后,“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亞洲強國,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的革命使拉美獲得獨立,羅斯福“新政”使美國走出危機。如果沒有開拓進取的精神,社會就會停滯不前,國家就會落后,民族就會衰敗。梁啟超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今天的歷史教學就是培養學生勇于變通,開拓未來的進取精神。
當然,中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并非是一個學科,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只要我們能注重對他們適時地、不間斷的、有意識地培養,相信,就一定會取得成效。當今世界這競爭,就是人才之競爭,人才之競爭就是素質之競爭。讓我們通過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使中學歷史教學更具生命力和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