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正確對待中學生學生逆反心理 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健康的發展
李紅波
【摘 要】中學生的逆反心理表現,究其原因,不外乎自身因素(主觀)和外在因素(客觀)。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深入了解學生的逆反心理狀態及其形成根源,要正確認識逆反心理對中學生的影響,從而用科學的方法對逆反心理進行調適。因人施教,對癥下藥,促進中學生思想道德健康成長。
【關鍵詞】逆反心理;形成;影響;調適
我們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常常遇到中學生有著一些特殊心理活動現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具體表現為:要我這樣,我偏要那樣;你說這個好,我非說那個好;你讓我相信這個,我非相信那個。這在教育過程中,使廣大教師比較苦惱的一個問題。在這里,我對中學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影響、調適等方面作一個簡要的分析,以便在教育教學中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1.逆反心理的形成
中學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為什么在這個群體中表現尤為突出,根據中學生的特點,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1主觀因素。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時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緊密連在一起的。
1.1.1中學生時期由于大腦的發育成熟并趨于健全,思維范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特別是思維方式、思維視角已越出童年期簡單和單一化的正向思維,向著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等方面發展。尤其是在接觸社會文化過程中中學生漸漸學會并掌握了逆向思維等方法。正是中學生思維的發展和逆向思維的形成、掌握,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可能。
1.1.2中學生時期中學生在性方面的發育逐漸成熟,隨之性別意識、性意識便逐漸強化和建立。由于性別意識、性意識進一步在心理上產生斷乳,進而形成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成人意識,這些意識的形成,使他們認為自己已長成大人,理應自己管理自己,決定自已。面對老師的教育,家長的指教,有意無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離。教師誨人不倦的施教、家長苦口婆心的相勸等等,早已被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成人感意向驅散了。
1.1.3中學生時期盡管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有了極大的飛躍,但其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造成其認識的不堅定性和易動搖性,從而出現認識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對老師的正常教育往往從對立面去思考,把老師的勸說、要求、批評;把家長的指點、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壓”,是和自己過不去,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進而把自己放在教師的對立面上。比如,我校不讓學生留長發,有的學生干脆將自己的頭理成光頭,教師批評他時還振振有詞的說:“留長發不行,理光頭也不行,那我理什么頭。”將事情走向兩個極端。
1.2客觀因素,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2.1學生所處的狹隘的社會環境,這種環境既給中學生認識活動造成困難,也使他們同其他人的人際關系和所采取的行動帶來不利的影響。如有的學生把尊敬老師看成是“拍馬屁”;把向老師匯報情況幫助同學進步說成是“告狀”“出賣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譏為“傻瓜”等等,這樣的認識一旦在班集體中形成一種錯誤的輿論氛圍,就會導致學生認知障礙,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1.2.2教師工作中的失誤。教師對問題的不同處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只憑主觀臆測就作這樣或那樣的處理,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對學生采取不公正的態度,未經深思熟慮,不問青紅皂白,采取過激的措施,如罰站、辱罵、趕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
教師教育教學方法的生硬、呆板,沒有因材施教,而搞滿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導致基礎差的學生的厭學情緒,從而使學生降低或喪失學習信心,感到自己無論如何努力,也不可能獲得良好成績,消極情緒逐漸占上風,與教師的敵對情緒也就形成了,就產生了逆反心理。
教師自身言行不一。教師把社會道德行為準則傳播給學生有兩條途徑,一是口頭講解或勸導,另一條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學生,這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教師說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難發揮教育作用,這會大大降低教師的威信,也會使學生反感,使學生對一些正面宣傳教育的信息產生逆反心理。
1.2.3家庭和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中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不僅僅局限在學校范圍內,社會、家庭中的許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會給子女造成心理創傷和失落感;學生在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鼓勵,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長對子女要求過高,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也容易出現逆反心理。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不良媒體等,都可能對學生的思想認識造成危害,腐蝕他們的心靈,導致極端的逆反心理的產生。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中學生出現的逆反心理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他們這個年齡階段所突出的一種心理特征,我們教師要正確看待這一種現象,正確引導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不能將學生出現逆反心理視為洪水猛獸,這對中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是不利的。
2.中學生逆反心理的影響
逆反心理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通俗一點說,就是指約束自己行為難控制或別人的語言要求有意違抗的心理和行為表現。
消極影響: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學生思維活躍、自立自主意識增強的表現,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它反映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它的特征是學生對教師和家長有明顯的“反控制”和“對抗”心理。如:你要我這樣,我偏要那樣;你越禁止,我越感興趣;你說他好,我看他糟等等。
比如,有的學生家長反映,天氣涼了,孩子出門時,家長要求多加一件衣服,孩子就是不愿意,回家后孩子感冒了;或一問到孩子的成績孩子就反感、回避等。這些消極的心理會影響中學生的學習、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會影響他們的人際關系,甚至會影響到以后社會的安定及和諧。
與學習其它學科相比,中學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時的逆反心理表現的較明顯、強烈。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逆反心理具有排斥性,它嚴重影響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信任,往往對思想品德教育采取冷淡、懷疑的態度,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如果一個學生說話辦事常常有逆反心理支配著,時間久了就會導致他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和群的病態性格,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學習被動,不利于正確人生觀的形成。逆反心理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病態心理或犯罪心理轉化,大大削弱甚至葬送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的這種心理及時調適,使之消極影響降到最低。
積極影響:對于逆反心理我們不能一概說是錯的,有的反抗不無道理。我們老師和父母都不是圣人,在教育方面,我們難免也有誤區。從一定意義上說,逆反心理中也蘊涵著獨立、主體意識的覺醒,蘊涵著求異、創新,崇尚自我,民主、平等的時代精神。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必須正確處理,使學生能夠以健康的態度迎接競爭和挑戰。
總之,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逆反心理向積極的方面發展,調適其消極的方面,這樣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3.思想品德教育中對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疏導方法
逆反心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然而,逆反心理并不可怕,只要我們正確對待這一種現象,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科學方法,在教育過程中認真分析,努力解決,可以避免向消極方面發展,甚至可以向積極的方面發展,形成獨特的個性,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 3.1全面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個性,這是教育學生的前提。教育學生,不了解學生是行不通的,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如此。中學生正處于身體和思想急劇變化的時期,他們既具有一般普遍的身心特點,同時,由于生活環境、家庭條件等差異,各個學生表現的個性心理及品德的差異也不容忽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全面了解學生,特別是要了解他們的個性差異、產生差異的原因。因為個性差異往往是他們產生與眾不同或逆反心理的一個誘因。了解學生還要善于從多側面、多角度觀察分析,發現尋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中學生更是如此。一旦他們有了進步,就應該立即表揚,特別對待后進生,教師就更應該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在全面充分肯定他們的優點的同時,懇切的提出希望,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潛力和前程,進步得更快,這樣對于疏導中學生逆反心理是大有益處的。
3.2進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從事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師更是鑄造學生靈魂的主要承擔者,黨和國家把如此重大的責任教給了我們,我們理所當然地應該采取最科學、最有效的手段完成這一重大的歷史責任。在疏導中學生逆反心理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到:
3.2.1加強感情投入,融洽師生關系。用一顆充滿摯愛的心去感化學生。面對有逆反行為的學生,教師會產生不滿和急躁的情緒,這時要控制和提醒自己,不要與學生發生正面沖突,要用成人的成熟與冷靜控制住事態的發展,要用愛去感化,用心去安撫。
3.2.2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此話說明了我們要做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首先要有較扎實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功底。為此,我們必須要堅定對自己所教理論的信仰,堅信它是科學的,是真理,而且跟上時代步伐。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與所履行的職責相符合,榜樣示范,現身教育,才最有說服力。
3.2.3優化教育手段,講究教育藝術。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教師應該是一個播種、誘發和培養感情的園藝家,而不是一個冷漠無情的教書匠”。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疏導學生的逆反心理,更要講究教育藝術。一方面應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采取不同方式,如開導式、歸謬式、激將式、愛心式等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根據教育教學的具體內容,采用不同的手段,如:利用多媒體教育手段、社會大課堂、調查分析、辯論賽等。另外,得體有度地利用逆反心理來消除逆反心理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有些教師讓逆反心理較強的學生當班委,讓他參與班級管理,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消除中學生逆反心理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教育機智,方式手段使用得好,將會事半功倍。
3.2.4善于尋找最佳的教育時機。對社會現實生活存在的許多熱點、焦點問題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等,教師必須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加以現實的、全面的、具體的、歷史的分析。例如,網絡游戲、歌星、影星及學生感興趣的影視作品、特別是流行音樂要敢于分析,決不可回避,避而不談反會增加學生的逆反心理。比如中學生喜歡周杰倫,我們成年人對周杰倫不可能崇拜。但我就買了一些周杰倫的歌碟,查找了一些周杰倫的資料,發現周杰倫的一些閃光點,其歌詞非常具有中國文化底蘊,而且周杰倫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我校舉辦的一次文藝晚會上,我唱了一首他的《青花瓷》,很受學生歡迎,這樣就拉近了我與學生的距離。
3.3加強心理輔導,重視學生自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中中學生之所以產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為學生的認知與情感或認知與意向發生矛盾。“心病還要心藥治”,為此,教師要加強對有逆反心理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解決他們的心理癥結。同時也要重視中學生的自我教育,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參加自我教育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成績,幫助學生提高信心;指導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幫助學生提高明辯是非的能力,最大可能地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
總之,我們從中學生逆反心里的形成中可以看出,逆反心理的產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所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特征。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就要認真對待這一種現象,我們所要做的是認真分析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個體產生這一現象的具體應對方法,盡量避免因為教師原因產生學生的逆反心理。即使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我們也要及時的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調適,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健康的發展,實現我們教育的真諦,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形成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1]游季浦編著《青少年社會心理學》,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2]課程教材研究所、思想品德課程教材研發中心,八年級《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