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李榮君
摘要:《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是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對于戰后第三世界國家在政治舞臺上的表現寫的一本政治學著作,這本書深刻的剖析了二戰后第三世界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表現。
關鍵詞:政治制度化;政治現代化;政黨;發展中國家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這本書的題目就高度概括了書的內容。變化社會,社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尤其是這些發展中國家,他們剛剛從半殖民地中解放出來,經濟文化非常落后,這些國情決定了他們面臨著艱巨的任務:在缺乏政治民主的情況下,迫切建立和鞏固新政權, 在一個安定的環境里去發展經濟。亨廷頓提出了強大政治理論,他認為強大政府,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能否在完善其政治制度化的速度和擴大參與水平二者之間求得最大值。以美,英,蘇為例,他們的國家政體、結構形式完全不一樣, 但是卻都能對其國家進行有效地統治 , 使國家變得富強。
亨廷頓認為, 在當代支撐國家強大政府需要強大的政黨。政黨不是越多越好,并不是每個階級代表都需要一個政黨去登上政治舞臺,這樣 , 會展開利益爭奪大戰 , 滋生不穩定。相反 , 在一個國家里政黨越是少,政治生活就越穩定。另外,亨廷頓認為,一個政黨是否會取得大多數投票, 其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得到本國家農民的支持。因為在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程度不高,農民占國家的大部分比例,取得了農民的支持就等于取得國家大部分的支持。但是這就很難取得城市精英階層的支持。而取得了城市精英階層人的支持,就會失去農民的支持,這樣就會引起全國大部分人的反對,容易滋生政治上的不穩定。因此,政黨要取得勝利首先必須要取得農民的支持, 這樣產生的政權比城市精英階層統治的政權更加穩定。以中國的國共兩黨為例,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主要力量在城市,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而共產黨卻建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取得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支持,最終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
社會在變化過程中會面臨改革的問題。首先就是要協調激進的革命者和墨守陳規的保守者。改革一般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向社會公布改革的總目標,以閃電般的形式進行改革,這種改革會刺激到保守者的利益,引起抗議。清朝光緒皇帝的維新運動,改革伊始就把計劃全盤托出,在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方便作出了巨大的改變,這樣刺激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 于是白天之后被慈禧太后鎮壓了。另一種是隱匿的,一步步的進行改革,但是這樣會給保守者準備反抗的時間。給改革帶來阻力。在本書中, 亨廷頓比較贊同的是土耳其的改革。一種閃電式和費邊主義相結合的改革方法。在特定的時間里將反對的力量減到最低, 土耳其在進行改革成功的例子是土耳其。土耳其在改革時候先是以一種隱匿的方式, 在私底下取得大部分人的支持的時候再以閃電般的形式上進行改革,說服了支持者,同時又不給保守者反抗的機會,在政治改革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國家逐步走向正軌。
書中有個名詞叫作政治制度化。這關系到政府是否穩定。政治制度化的標準是:復雜社會的政治共同體依賴于改社會政治組織和政治程序的力量, 這種力量的強弱又取決于這些組織和程序獲得支持的廣度和其制度化的程度。制度化是組織和程序獲取價值觀和穩的定性的一種進程,可以根據這些組織和程序做具備的適應性,復雜性,自主性, 內聚力來判斷。組織和程序的適應性越高, 制度化越高, 反之 ,則政治制度化的程度就越低。這一般有三個方法去衡量。1 、時間長短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政黨的統治時間,這個政黨統治的時間越長,其適應性就越高, 政治制度化就越高 , 反之政治制度化就越低。2 、組織領導人更換的次數,亨廷頓認為,一個時代需要一個時代中的領導人,亨廷頓以中國為例,共產黨在2 0世紀4 0年代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這樣的領導集體持續了將近四十年,最終導致了70年代中國出現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的嚴重錯誤。3 、以組織的職能適應性來衡量,自治性和內部協調越高,政治制度化就越高,反之則政治制度化越低。復雜性, 從縱向來說要隸屬明確, 職責不同 , 從橫向來說,政治職能要高度專門化。自主性。政治組織和政治程序不依賴與其他社會團體和行為方式而生存的程度,自主程度越高,政治制度化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內聚力指的就是一個政黨和政府的團結程度,越是團結的政府 , 其政治制度化的程度就越高。
在讀書的過程中,許多亨廷頓的觀點都給我了醍醐灌頂的啟示,在此我列出幾點讓我陷入思考的觀點。
一、亨廷頓認為,經濟的增長要求文化的現代化,文化的現代化要求政府的權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國內生產總值一直保持著高度的增長,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出現了許多道德缺失的問題。“小月月事件”, 老人扶不扶的問題,食品安全問題。這些問題使廣大中國人民憂心忡忡。另外,文化的現代化也需要政府的權威,在蘇聯解體前期,戈爾巴喬夫發起了民主化和社會化運動,強調言論自由,政府對言論不進行任何干涉,對丑化和扭曲蘇聯共產黨。政府也沒采取有效地措施, 最后人民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叛黨分子加以利用, 否定了黨的功績。從思想上給蘇聯解體埋下了隱患。
二、社會文化中缺乏信任將給公共制度的建立帶來極大的阻礙。這與當前現階段我國出現的問題比較吻合, 在中國民眾對政府一直是抱有懷疑的態度,在我們日常的新聞評論中,一些對于政府的惡評屢見不鮮, 抱怨、謾罵政府的比比皆是。我們稱之為網絡暴民。雖然這些民眾也有自身的問題,但是反觀政府自身,從“躲貓貓”事件,到計劃生育所暴漏出的黑戶,嬰兒丟失,強制流產導致一些婦女身體出現問題等事件, 再到要求公開社會撫養費等問題中就可以看出一些政府在辦事方式方法上存在的嚴重的問題 , 從而致政府公信力降低。
三、城市的發展史衡量現代化的尺度。政治越是城市化的政治越不穩定 , 社會是鄉村性質 , 政治已經城市化了 , 這樣就容易滋生不穩定。例如,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 , 造就了城市、農村兩地奔波的2 億農民工大軍,由此出現了一些列由農民工引發的問題。農民工進城務工,直接造成了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近幾年來,國家和社會高度重視這些問題,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這兩個弱勢群體屢屢出現被猥瑣、性侵的事件,一時間輿論嘩然。另外,農民工進程務工,許多夫妻并不在一個地方,由此而引發的夫妻感情出現危機,或者出現臨時夫妻,甚至家庭走向破裂。
讀完亨廷頓的《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這本書, 讓我陷入了深深得思考,本人十分贊成書中的觀點,并且能了解這本書為什么在政治學論文中會成為引用次數最多的政治學著作。這本書對于我國深化改革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