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國白酒從政治漩渦中撈出來
王傳才
首先是戰略制定上政治導向過于明顯。從中國一線名酒以及二線名酒企業發展戰略看,政府與政治導向影子均十分嚴重,這種政府導向一定意義上與政治人物對產業關注度高度關聯,白酒企業在戰略制定上蒙上了濃重政治影子。近10年來,特別是十二五以來,中國白酒很顯然進入了產能規模與營收規模的大躍進,動輒百億乃至于千億發展戰略是否脫離了行業本身發展規律?這一點值得整個白酒行業反思!從消費品屬性看,白酒行業不可能維持如此多企業進入到百億千億陣營,白酒產業集中也必將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實現產業整合。
其次是品牌塑造上高度政治化。白酒品牌塑造在文化照耀下完全“政治化”與“皇權化”,品牌文化從挖掘歷史走向政治迎合。品牌定位上,白酒品牌普遍走向上政商務品牌定位,導致品牌起點上政治化;品牌訴求上,白酒品牌追求宏大訴事與家國情懷,缺少應有的人性化、消費者立場,使得白酒品牌異化成為典型的政治消費品;品牌傳播上,追求央視平臺與地方黨報類媒體這一點凸顯了白酒的政治屬性。央視媒體某種意義上成為政府象征,而白酒集體性追逐央視,說明了白酒在品牌傳播上陷入了集體性迷失;而地方黨報、黨刊投放則更加集中體現了白酒品牌鮮明政治迎合;品牌公關上,高度政治化與附庸化,以定向爆破方式進入到黨政系統進行贊助,使得公關活動失去了品牌塑造功能而異化成直接銷售的工具。
第三,營銷手段高度政治化。近年來,白酒所創造幾乎所有營銷手段都是以滿足政府、政治以及政策為目標導向。非主流經銷商開發,以是否有政府資源為唯一衡量指標;品鑒顧問選聘,以聘請退休實權派官員,或人大、政協在職官員為首選目標;團購渠道操作,以政府關聯人物利益輸送與價值滿足為導向,開創了賄賂營銷惡劣先例;價格策略制定,同樣以價格不敏感政府消費為導向,創造了白酒價格繁榮假象;產品研發,同樣以奢靡之風滿足政府、政治人物以及財政支付需要,使得白酒成為社會不良價值觀助推器。
由于白酒企業多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作為地方財政支柱獲得了來自地方政府政策性支持,這本無可厚非!但政府政策性支持很顯然被很多白酒企業誤讀為國家戰略上支持,而實際情況是從1996年以來歷屆中央政府對于白酒產業政策均表現為溫和支持與嚴格限制。從1988年至2012年國家出臺了8次比較大的關于白酒產業政策,嚴格意義上將只有2次屬于溫和支持,其余6次均是處于限制白酒產業發展,因此,白酒企業必須認識到這樣一個比較殘酷現實,白酒產業必須實現產業集中,白酒產業必須在消費品屬性范圍內實現產業振興,企圖綁架政治,腐蝕政府,曲解政策只能帶來嚴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