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中學生上網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影響
馬慧敏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作為一種大眾媒體工具,被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所利用。它在為我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機遇和新途徑的同時,也對當前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本文從網絡的特征入手,對比分析了網絡所帶來的積極和消極的影響,從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資源等方面對處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文化對初中生成長的影響
一、網絡對初中生的積極影響
1、網絡有利于改善初中生的人際交往關系
網絡的隱秘性為初中生進行人際溝通和交流提供了場所和機會。在網上沒有現實生活中各種人倫關系的限制,使學生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初中生的性情,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心態也變得平和。
2、網絡增強了初中生學習知識和查找資料的高效性
網絡中所涵蓋知識的廣闊性,使用起來的快捷性,使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來獲取知識。一個簡單的搜索就可以找到與知識點相關的所有內容,這是傳統的學習方式所不能比擬的。互聯網的普及,有利于初中生在網上搜集到自己想要學習的東西,方便資料的搜集,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節省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3、網絡拓展了初中生的知識視野和思想空間
網絡的全球性,使文化的傳播徹底打破了知識的地域限制,真正使學生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這對于在校園里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拓寬知識視野的重要平臺。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網絡可以表達對一個社會現象的看法,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給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廣闊思想空間。
4、網絡極大地豐富了初中生的業余生活
網絡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廉價性,通過網絡看電影、聽歌、看書都非常簡單。對于囊中羞澀的初中生來說,網絡無疑是業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包括大部分的網絡游戲,如果能處理得當,合理地支配時間的話,對于豐富初中生的業余生活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二、網絡對初中生的消極影響
1、影響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
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呈現間接性的特點。長期面對多媒體畫面的“人機對話”交流方式,容易使人產生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并失去現實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斷能力,影響正確“三觀”的形成。 一些學生沉湎于網絡環境不能自拔,網上言論的不負責任并由此引發出頹廢、消極、缺乏誠信等病態心理,養成覺得無趣但又放不下的“雞肋”心理,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任其在互聯網這塊虛擬時空里墮落,會造成初中生在社會生活中價值取向紊亂。
2、導致初中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一般而言,人們在傳統社會里的道德意識較為強烈,道德行為也較為嚴謹。然而,由于他們的道德行為常常是做給他人特別是可能對自己有影響的人“看”的,自律意識較差,所以一旦進入互聯網這個“自由時空”的視域,輿論和感情筑成的防線便很容易崩潰。網絡行為的“數字化”、“虛擬化”的特點,很難對網絡公民的行為加以確認、監管;網絡社會比傳統社會更少有人干預、過問,更難以管理和控制。網絡本身追求自由、公平、效率,但運用它的一些初中生還沒有從精神境界上與之匹配,難以鑒別真偽,很容易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
三、積極應對虛擬網絡的沖擊,加強對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轉變教育觀念,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教育理念
網絡文化背景中,文化的生產傳播機制是一種大眾到大眾的傳播模式,每個個體都可以選擇并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整個教育過程,樹立受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和自我教育的觀念,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互動關系。針對信息網絡時代的特點,要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各種復雜的現象,認識并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學會參與整個教育過程。
2、優化教育資源,創造完善的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網絡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項全新的社會工作,要注重對網絡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思考,積極探索網絡文化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的規律和特點,逐步建立起適應網絡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理論體系。
3、更新教育內容,提高初中生的網絡信息素質
在素質教育中,信息素養是綜合素養的一部分。信息素養既包括信息技術,也包括網絡道德。為了提高初中生的網絡信息素養,學校應該將網絡培訓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通過組織系統的網絡知識講座和選修課,普及網絡知識,將網絡應用滲透到有關課程中;另一方面,還要通過疏導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倫理教育,強化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和法制觀念,促使初中生樹立自律意識和正確的網絡觀,培養和提高初中生對有害信息自覺抵制的意識和能力,使之能夠自覺遵守網絡道德,合理使用網絡資源,文明上網。
參考文獻
[1]聶北茵 網絡文化:到底怎樣認識你——關于網絡文化的對話[N].中國青年報,2000-09-03(3)。
[2]呂戎 網絡文化背景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與發展[J].遼寧教育研究,2003(8)。
[3]黃文玲 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