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愉悅性原則在職業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
王佳
摘要: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旗幟下,各個學科的教育工作者都在進行著探索。在職業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濃,這就要求政治教師首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愉快地學習、欣然地接受,讓愉悅性原則充分體現在課堂之中。
關鍵詞:思想政治愉悅性原則運用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概念相對而言比較抽象,趣味性不足。如果教師不注意改革教學方法,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影響整節政治課的教學效果。而教師如果能夠滿懷激情、生動傳神地講解,誘導學生積極參與,使教與學雙方都沉浸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那么學生就能學得主動、學得愉快、學得扎實,在課堂上充分體驗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悅,教學的效果一定會更好。
怎樣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呢?以下我以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在這方面的粗淺認識。
一、教師應創設愉悅和諧的教學環境
《現代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除了知識與能力對流的主線以外,還有一條情感與態度對流的主線。教學活動是在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這兩條主線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下完成的。只注重知識的講解,忽視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交流,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師生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和諧共處、友好的師生關系是愉悅和諧課堂環境形成的基礎。
怎樣才能創設愉悅的課堂環境呢?
1、把微笑帶進課堂。
微笑是教師職業的需要,教師微笑的面容、關愛的目光、大方的儀容、得體的服飾,會給課堂定下一個愉快而安詳的基調,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
2、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要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處于積極探索新知的狀態,就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處于學習的主動權之中,這正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創設的理想環境。
3、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師生關系。
平等、民主和友好的師生關系是創設和諧愉悅課堂教學氣氛的基礎,這種關系建立的關鍵在于教師。如果想要學生“親其師”,教師必先愛學生。陶行知說過這樣一句話:熱愛學生是師德的集中反映。 二、教師應用教學藝術的魅力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教學是一門藝術。思想政治課是具有情感性、抽象性、獨創性的特殊藝術,教師要善于將枯燥的政治課教學中的教育性和科學性,用藝術化的形式訴諸于學生,使之入腦入心,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具體的操作方法:
1、以開講藝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一堂好課的開頭如同一出好戲的序幕。開講得好,就能先聲奪人,造成學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狀態,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起“探索反射”,這樣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開講一般是從“情、趣、疑”入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應以飽滿的熱情、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方式導入新課,達到醞釀情緒、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維的開端和啟動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過程。”興趣是激發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它能使學生情緒高漲、思維高度活躍。只要從“情、趣、疑”入手,就能達到良好的開端。
2、以點撥釋疑的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課堂導入后,只有通過點撥釋疑,才能使學生在解開疑團的基礎上,切實掌握知識,提高認識能力,才能使得學生的學習進一步深入下去。只有這樣,才能變“苦教”為“樂教”,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巧設練習,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課堂練習不僅僅是對所學知識的簡單重復或反饋,而是要成為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指導行動、發展思維、培養興趣的廣闊天地。教師只有用練習設計的藝術粘住學生的心,才能使他們找到“用武之地”。政治課常用的練習設計方式有:角色模擬法、知識競賽法、登臺演講、撰寫政治小論文等。
總而言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來源于不斷學習,來源于自身素質的提高,來源于對教材的深入理解,更來源于對學生的愛。我們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用健康的情感去感染、影響學生,使他們整個身心都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