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實施高中化學選修課程的思考

閆蒙鋼 王江平

摘要:選修課程的落實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突出問題。理解選修課程模塊在整體設計上體現出的提高化學科學素養、發展學生個性、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等方面功能,成為實施選修課程教學的前提;把握選修課程模塊個體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成為選修課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走出實踐誤區,妥善處理好教材、教師、教學、課程管理、課程資源、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問題成為選修課程切實實施的關鍵。

關鍵詞:高中化學選修課程;實施;思考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ive courses is a prominent issue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The prerequisite of the implementation for the teaching of elective courses is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s of improving chemical science,developing students'personality,and promoting teachers'professional growth.The important task of elective courses is to grasp the logic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idual modules.The key of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ive courses is to properly handle the materials,teachers,teaching,curriculum management,curriculum resources,teaching evaluation and other issues.

Key words: elective cours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implementation;thinking

長期以來,我國中學課程一直是必修課程“一統天下”的局面,導致原有課程體系相對穩定和固化。選修課在我國中學課程結構中雖然每每被提出,卻又每每被邊緣化。鑒于此,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將選修課程以模塊(包括必修課)的形式進行了全新的設計,這種新的課程結構為選修課取得合法的課程地位的同時,也為選修課的真正實施提供了基本保障。就化學科目而言,《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將高中化學課程劃分為2個必修模塊和6個選修模塊。這種以模塊形式出現的課程,在中學尚屬首次。那么,在沒有現成、成熟的可供借鑒的經驗的前提下,為了體現課程標準設計意圖,真正落實選修課程,模塊化的化學選修課程應該突出哪些功能?6個選修課程模塊之間的關系怎樣?在實施過程中有哪些問題值得關注?本文擬作初步思考。

一、高中化學選修課程的功能

普通高中化學新課程中,一共設計了6個獨立可供學生選修的模塊: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實驗化學。每一個模塊都以一個特定的主題作為該模塊組織的核心,模塊中的所有內容都緊緊圍繞這一主題設置。學生在模塊課程中所獲得的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一種在主題統攝之下的結構化的知識框架。從整體上,模塊化的高中化學選修課程突出了三大功能。

(一)提高化學科學素養

化學科學素養是結合化學科目特點的科學素養,其構成要素包括:化學科學知識、化學科學能力、化學科學方法、化學科學意識和化學科學品質。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出發,高中化學課程在必修課程模塊的基礎上綜合設置選修課程模塊,以進一步突出對科學探究、科學過程、科學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以進一步強調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對科學現象和原理的理解、對科學的積極態度和情感,從而達到進一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課程宗旨。這里選修課程模塊所要提高的化學科學素養,是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也是選修課程模塊設計的整體共性。

(二)發展學生個性

發展學生的個性的關鍵就在于構建靈活、開放、多樣化的課程結構,并賦予學生充分選擇的權利,以適應學生發展的個別差異。化學選修課程模塊的設置,豐富了選修內容,拓展了學生的選擇空間,為部分學生未來的專門化教育打下基礎,為少數對化學有極大興趣并在化學上有強烈發展愿望的學生提供較大的拓展空間。如化學反應原理、物質結構與性質等模塊,在必修的基礎上,適當拓寬知識的廣度、加深知識的難度,使得選修學生的技能與特長得到展現與發展,為未來從事化學或相關方向的學生奠定基礎。

(三)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選修課程的開設,教師和教師隊伍面臨新要求、新挑戰的同時,也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師隊伍的合理化建設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機遇。選修課程首先促使教師主動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即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從既有課程的忠實實施到積極開拓的轉變。其次,促使教師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貯備、促使教師不斷提高化學專業技術與教學能力、促使教師參與到課程開發、設計、實施與評價中來,從而激發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二、高中化學選修課程的關系

高中化學選修的6個模塊都賦予2個學分,同等地供學生自由選擇。這6個模塊的設置試圖完整涵蓋化學所有的領域。因此,每個模塊均有各自的側重。如果按照經典的課程類型來分,具有明顯“學科中心”傾向的模塊有:化學反應原理、物質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基礎;具有明顯“社會中心”傾向的模塊有: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實驗化學則具有介于“學科中心”與“社會中心”的活動課程性質。當然,這種分類,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根據課程主題所表現出來的性向作出的一種劃分。那么,更為細致地根據每個選修模塊的具體內容,可分為以下三類:側重化學知識應用(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側重化學基本原理(化學反應原理、物質結構與性質);側重化學實驗方法(有機化學基礎、實驗化學)。進行這種選修課模塊分類,目的在于理順其間的關系。意義在于:對于學生來說,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傾向,選擇選修相應的模塊。如文科傾向的學生,就可以選擇化學與生活這類課程。這類課程降低了對化學專業知識的要求,強調了應用性;對教師來說,可根據各模塊不同的知識與能力要求,相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的要求。如開設化學與生活模塊的教師,必定要具備寬廣豐富的知識面;開設化學反應原理的教師則要有精深的化學知識。那么,在進行教師培訓時,就可以有相應的側重。因此,理清關系,有利于選修課程的開展與教學的有序進行。

這種6個選修模塊課程的總體構建應該是成功的。但是,從模塊構建的思路上看,仍然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例如,化學與生活模塊的構建思路是:認識生活必需的化學物質、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化學使你的生活更美好。化學與技術模塊的構建思路是:化學是實用技術的重要基礎、化學幫助你選擇理想職業、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資源。可以看出,兩個模塊的設置,都同時以強調社會聯系為主題,兩者之間的界線不是非常明晰,有相互交叉的部分。那么,這種“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兩個模塊的相互獨立,會不會不利于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呢?換句話說,如果有機融合兩個模塊的知識,會不會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呢?

三、高中化學選修課程的實施

(一)誤區分析

化學選修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誤區之一在于認為選修課是必修課的補充。持這種論點的人,把選修課當成必修課的陪襯,使得選修課成為必修課的附屬,或完全被必修課侵占而名存實亡,選修課演化為競賽課、差生輔導課等。誤區之二在于把選修課的內容當成大學內容的下放。這種錯誤的認識,使得有些教師一味追求知識的深、廣。如出現將有機化學基礎這一選修模塊,上成大學有機化學的入門課,極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誤區之三在把選修課變成隨意課。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學生選擇都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松散性和隨意性。教師失去上課的積極性,學生對課程的期待下降。選修課一定程度上成為休閑課、放松課。

要走出以上諸多誤區,首先要認識選修課程開設的目的、作用。在我國缺乏開設選修課土壤的背景下,認識上的及時轉變顯得十分迫切。

(二)問題與建議

選修課程的實施至少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教材、教師、教學、課程管理、課程資源、教學評價。

1.教材

教材是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是課程實施的基本依據。選修課程教材的編寫應該忠實反映出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選取又要符合選修課程模塊的特點。因而從對課程標準的真正內涵的完整理解與把握,再到編寫者依照自己的理解選取教材編寫的內容,最后教師用教材教,這三者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個“兩級”落差。如何克服或縮小這種“兩極”落差,就需要在開發教材方面,國家、社會、學校通力合作,在人力、財力、物力上持續投入,通過整合優勢資源,組建經驗豐富的“專業隊伍”編寫教材。在諸多版本的教材問世之后,加強對教材評價與審查機制的完善也顯得十分必要。

2.教師

教師是課程最終的執行者,是選修課程開設成敗的關鍵。目前,許多中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結構性缺編,部分經濟薄弱地區還存在師資力量匱乏的情況,這些與選修課開設對教師的數量要求產生矛盾。另外,很多學校教師在繁重的教學任務壓力下,參與繼續教育時間少,參加新課程培訓的機遇少,造成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模糊,對模塊化的選修課程功能、特點等了解不夠,這些又與選修課開設對教師的素質要求相矛盾。對于以上問題的解決,除了加強對教師進行有效培訓外,還可積極展開區域合作,充分利用社會其他的資源,實現優勢資源共享。如靠近大、中專院校的學校可聘請高校教師或專家擔任選修課的教師,也可聘任臨近學校開設選修課成功的教師兼課。從長遠來看,加強本校師資建設,開展校本教研,仍必須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堅持不懈地抓。

3.教學

教學是促進人的發展的最基本途徑,因此必須把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全部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選修課程的教學,就要通過學生積極有效的參與,以化學知識為基礎,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激發想象,啟迪思維,力求使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情境中掌握方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實現知識與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發展。與必修課程相比,選修課程的教學特點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多元化、教學內容彈性化、教學方法的靈活化。如化學與生活模塊的教學目標,對不同傾向的學生可做“基本要求”“發展性要求”“拓展性要求”;教學內容可以隨社會和時代生活的變化進行適當調整;教學方法可采用專題講座、學生實踐調查、學生自學、討論等靈活的方式加以實施。在學習方式上,倡導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主動性,讓學生在讀中學、做中學、聽中學、思中學、合作中學……從而獲得學習化學的持久興趣與全面和諧發展。

4.課程管理與課程資源

課程管理,是選修課程得以有序進行的保障。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完備(如選課指導制度)成為課程管理的首要任務。選修課程指導主要是對學校和教師而言,包括尊重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指導學生自主選擇課程模塊;教師在指導選課上應該遵從以學生為主體和因材指導的原則。指導過程中,有兩種傾向應該避免:一是以高考為中心,“考什么、選什么”;二是按照學校和教師現有條件選擇統一課程模塊,而不考慮化學課程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價值。課程資源的開發是選修課程實施的強大后盾。學校需要為選修課的開設提供相應的各種軟件和硬件資源。軟件資源建設包括學校建立的各種有助于選修課開設的規章制度的制定與完善、對選修課整體觀念上的重視與關注、正確認識選修課的作用并大膽進行探索等等。硬件資源建設包括為選修課開設提供相應的設備、儀器、圖書資料、網絡支持等。例如,實驗化學模塊的開設,必然使得稀缺的實驗資源得到充實,實驗室的建設以及實驗人員的配備等得到積極改善。

5.評價

對于選修課程模塊的教學評價,要充分考慮不同課程模塊的具體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合理有效的評價方式和評價策略。對于《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等模塊,以紙筆測驗為主,學習檔案袋和活動表現等方式為輔對學生進行評價。《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模塊以活動表現評價為主,提倡通過開展辯論、角色扮演、調查、社會實踐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也可適當采取紙筆測驗的形式,那么命題就要側重“能力”立意,設計開放性、應用性的試題,綜合考查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現象和生活中化學問題的分析能力。《實驗化學》模塊評價可側重過程性評價,從實驗設計、實驗過程、實驗操作、實驗報告、交流討論、合作意識以及實驗態度等方面予以考察。

不言而喻,對于選修課程模塊的評價不可回避地與高考有關。新課程高考方案中是否給予選修課以應有的關注,決定了選修課開設的現實命運。“如果納入高考,該怎樣納入”,成為人們的另外一種擔憂。因為,“納入高考會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選修課在某種程度上又變成了必修課)和考試成本(怎樣為眾多的選修模塊設置試題與組織考試)”。 [1]有學者做過這樣的統計,根據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算出:“(1)非化學方向理科考生:必修加兩個選修模塊,試卷種類共15種;(2)化學方向理科考生:必修加四個選修模塊,試卷種類共15種。化學科目需要試卷30種”。 [2]如不納入,選修課的實施又會不會再次落入被淡化、被忽視的境地?

這種擔憂是客觀存在的。目前,模塊學業成績評價不失為一種相對可行的辦法,它采用模塊學業成績測驗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模塊成績測驗作為學生學習完模塊課程之后的水平性測試,目的在于檢查學生在該課程模塊的學習中所達到的水平,它包括筆試和開放式考試,應該由學校自主進行。 [3]過程性評價包括對教師教學的評價與學生學習的評價,評價結果應該是多元化的。結合這兩種評價方式,可采用學分認定或等級性評價最終完成學生的學業成績評定。高考方案可依據不同專業方向,對模塊課程作出最低要求。這樣,選修課程才能取得健康持續發展的環境和保障。

[1]潘洪建,曹漢斌.關于高中選修課幾個問題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5,25(7):3—9.

[2]叢立新.普通高中課程結構改革的可行性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5,25(4):11—17.

[3]高凌飚.普通高中新課程──模塊學業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19.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