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述評

王婧 王祖浩 朱民

摘要:通過對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1999年修訂版的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指導原則、課程目標、內容體系等的探索發現,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化學課程在資源的提供、主題的設置、教學過程的實施以及評價方案的選擇等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與借鑒的地方,包括:有力的教學支持;提供面向所有學生的學習機會;突出安全教育;強調科學方法的教育;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習形式多樣化;開放的評價方式。

關鍵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高中化學;課程標準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各國對科學課程的改革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加拿大一貫注重科學教育,且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該國沒有統管全國學校的教育部以及關于課程標準的統一規定,而是由各省或地區的教育部自行制定課程政策,然后經過加拿大教育部長理事會(the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進行協商定奪。從全國來看,加拿大的中學學制和課程結構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質。本文介紹的不列顛哥倫比亞?。˙ritish Columbia)位于加拿大西部,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并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加拿大通往亞太地區的門戶。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中小學共12年,其中1—7年級為小學,8—10年級為初中,11—12年級為高中。初中期間的化學包含在自然科學課程中,不獨立開設,所涉及的內容有物質性質、元素及元素周期表、化學反應、能量等。高中期間的化學作為11、12年級的選修課,主要面向準備升入理工科大學的學生。[1]這里我們著重介紹該省高中化學課程的有關內容。

1996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教育部頒布了高中化學課程標準(British Columbia-Chemistry 11 and 12 Integrated Resource Package 1996),并于1999年對其進行了修訂。[2]本文主要基于1999年修訂版的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對其高中化學課程進行介紹。

一、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高中化學課程的基本要素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基本要素是對標準的原則和整體框架等作宏觀的說明,是總的指導思想。它主要涉及指導原則、課程目標、課程理念、總體規劃等方面,下面將分別對這些基本要素進行簡要的介紹。

(一)指導原則(principles of learning)

(1)學習活動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

(2)學習方式與進度因人而異。

(3)學習既是一個人的活動,同時又是一個團體的活動。

(二)課程理念(rationale)

該省為科學課程制定的基本理念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科學課程是為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培養技能精湛、適應性強的勞動力以及發展高新技術打下基礎。”

由于該標準十分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因而引出了以下課程理念。

(1)幫助學生形成適應和變通的能力,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專業知識的獲取。

(2)發展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

(3)要求學生掌握廣泛的知識、方法及手段,具備嚴謹的分析個人及社會問題的能力。

(4)鼓勵學生調查科學知識對于他們的生活、社會以及環境的影響。

(5)培養學生對于科學的積極態度。

(6)提高學生對于科學進取心的重視,發掘自身潛力為科學作出貢獻。

這一課程理念不僅強調了教學策略與課堂練習的積極影響,還強調了對于全體學生的態度與科學素養的培養。它針對化學課程提出,同時也適用于全部科學課程。

(三)方法框架(framework)

針對課程目標,標準為課程的實施提出了以下方法框架。

(1)通過科學的測驗審查學生對于基本概念、原理、規律以及理論的掌握情況。

(2)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技能、態度,從而為理智地、道德地解決問題和作出決定提供基礎。

(3)發展學生對于科學在社會和歷史中的地位以及它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的認識。

(4)引導學生為自身、家庭、工作單位以及整個社區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

(四)關于科學教育的建議(an approach to science education)

出于對科學素養的強調,標準提出,在高中化學學習中,主要通過“科學地工作(working scientifically)”“科學地交流(communicating scientifically)”“應用科學(using science)”“對自己的行為負責(acting responsibly)”等四個途徑發展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科學態度。

(五)培養科學技能,掌握科學方法(developing science skills and processes)

掌握科學技能與方法是具備科學素養的重要體現,它對于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世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標準提出了學生所需掌握的多種科學技能和方法,包括觀察、測量、分類、推理、預測、統計、假設、設計實驗、控制變量、解釋數據、建構模型等。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技能方法并不能獨立發展,它們是在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中建構起來的。

(六)科學安全(science safety)

標準十分注重安全教育,如它專門提到了WHMIS──工作場所危險物質信息系統(workplace hazardous materials information system):通過提示語、物質安全信息表、教育與訓練來保證對危險物的安全使用和處理;它還鼓勵學生培養起積極的安全態度,在校內校外、各組織間都建立起一種極強的安全意識;同時,省教育部還出版了《科學安全策略手冊》作為參考。

(七)學科的交叉與融合(integration of cross-curricular interests)

對于“職業發展”“多元文化與反種族歧視”“特殊要求”“性別平等”“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內容與學科的交叉融和,該標準在目標、策略及評價等多方面進行了體現。

(八)評估策略建議(suggested assessment strategies)

根據實際情況,標準提出了多種評估實施方式:按學習目標分類包括課程閱讀評價、課程寫作評價、課程問題解決評價、課程合作交流技巧評價、課程教學方法能力發展評價等;按評價形式分類可分為表現評價、檔案袋評價、以學生為中心的會議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等。

(九)學習資源(learning resources)

學習資源包括印刷品、多媒體、模型及多種方式的結合,并特別注意照顧某些特殊需要(如盲人點字法(braille)。同時,各省標準還注意與地方特點結合。

(十)化學11、化學12課程計劃(the chemistry 11 and 12 program)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對于“化學”的定義為: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性質與反應的科學。它涉及物質的鑒定、特性描述、轉變以及轉變中所伴隨的能量轉化。

課程標準提出,化學對于培養學生以下各種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對自然環境的理解:了解各種形態的物質的組成與相互作用,并借此理解多種自然現象和過程以及與其相關的各種形態的生命體的存在和延續。

(2)應用各種技術,并預測此應用可能帶來的后果:化工技術以及化工產品被廣泛地應用于許多領域,例如食品加工、健康保健、電子、印刷以及各種商品的生產;化工產品包括涂料、紡織品、紙張、塑料、陶瓷以及金屬制品等;化學分析能幫助我們認識與評估使用某項技術對環境及人類造成的影響。

(3)除掌握本門學科的知識技能以外,還要理解多種其他純理論科學與應用科學:基礎化學知識的核心對于理解其他自然科學學科與應用科學學科是十分重要的。化學知識對于理解科學的力量與局限、各學科之間的關系、技術以及社會等也有一定貢獻。

同時,標準還指出,通過高中化學的學習,學生應該獲得以下多種能力:通過學習化學,發展高中生對周圍世界中所存在的化學以及化學如何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進行理解和評價的能力;通過參與合作實驗、獨立研究以及其他課堂實驗,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與科學態度(如安全地處理物質,謹慎認真地觀察與測量,高效的問題解決,清晰無誤地交流,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經歷經驗等),而這些能力可以使學生在日后的深造與工作中勝任決策者與參與者的職位。

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高中化學課程的內容體系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內容體系包括12個一級主題,每個一級主題又由若干個二級主題組成,其內容涵蓋了基本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科學方法、實驗安全等多個方面。整個體系結構如表1所示。

針對上述內容體系,每個二級主題都從“學習目標”“教學建議”“評價建議”以及“參考學習資源”四個維度進行了詳細說明,對實施過程提出了詳盡的建議,是具體的實施綱要。

(一)“學習目標”(prescribed learning outcomes)

“學習目標”主要規定了學生學習本章節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包括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方面。

例如,對于11年級化學《緒論》中《實驗安全》的“學習目標”,標準做了以下規定。

(1)能說出實驗室中的安全及防護設施。

(2)能描述何時以及如何使用實驗室的每一種安全設備。

(3)弄清楚學校中最近的火警報警處以及恰當的火災緊急出口的位置。

(4)能說出除了教師之外的急救協助者。

(5)能描述常見的實驗室意外事件。

(6)能描述用于處理意外事件的適當物品或技術。

(7)能制定有關實驗室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

(8)在實驗過程中表現出自覺的安全意識。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發現該標準中“學習目標”的一些特點: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還要求他們能將這些知識與技能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并養成良好的學習和實驗習慣,培養科學工作的意識。

(二)“教學建議”(suggeste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教學建議”主要是針對教師教學策略的選擇和運用所提出的建議,包括教學方法、課堂組織方式、活動開展形式等多個方面。這些建議可由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加以應用,其中的一些具體探究活動的建議對于幫助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例如,對于11年級化學《原子、分子、離子》中的《分類》,標準提出了以下教學建議。

分類的能力有助于幫助學生避免學習過多的、過于零散的知識,同時幫助學生對常見物質的知識建立一個總體印象,并將各知識點聯系起來。

(1)由學生討論或演示分離物質的多種物理方法。

(2)說明如何區別混合物與化合物。例如,在黑色的鐵屑與黃色的硫粉的混合物中,可用磁鐵將鐵屑分離出來;一旦這種混合物經過加熱后,化合物就會形成,這種化合物呈灰色,不能用磁鐵吸附分離。

(3)說明化合物中的元素只有通過破壞這種化合物才能得到分離。例如,在蔗糖中加入濃硫酸(使用通風櫥)、電解水或氯化銅等。

(4)讓學生對溶液中各物質的導電性進行比較,展開有關離子存在情況的討論。

(5)讓學生對常見物質(如水、銅、鉛、黃銅、礦石、鹽、糖、巧克力甜餅、咖啡、茶及冰鎮茶等)按元素、化合物或混合物進行分類。

(6)建構并向學生展示各種元素、化合物及混合物的分子模型,要求學生進行識別和分類。學生應認識到分子是不帶電荷的。在學生充分熟悉、使用模型后,將學生分成小組建構自己的模型,并相互評價測試。學生在成功地對物質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完成以上工作。

(7)在學生中開展“頭腦風暴”,讓他們說出分離方法在實際中的應用。例如:凈化飲用水;從礦石中提煉金屬;為電腦芯片生產硅等。組織學生對每一案例所運用的方法進行討論。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該標準中“教學建議”的某些特點:注重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的交叉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科學探究方法的運用;提倡“做中學”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同時也注意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協作能力。

(三)“評價建議”(suggested assessment strategies)

“評價建議”主要是為教師針對學生各方面能力進行有效的評價提供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這一體系包括了對學生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以及科學方法的運用等多方面的評價。

例如,11年級化學《緒論》中《測量與統計》的“評價建議”如下。

(1)在學生進行實驗時,教師巡視、檢查并引導他們回顧以下方面:進行體積測量讀數時眼睛是否與液面彎月面的底部保持水平;實驗數據的正確性與精確性如何(如有效數字的選取等);學生是否用鋼筆為他們的測量數據作好了記錄(建立一個永久記錄,包括已刪掉和更改的部分);是否作好了記錄的整理統計工作。

(2)布置有關測量值計算方面的任務時向學生強調估算必須以以下標準為基礎:單位的正確運用;有效數字的正確選擇;恰當的結論;清晰的組織工作(如說明性短語、標題等)。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評價建議”的一些特點:針對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方式分別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不但注重學習結果,而且也注重學習過程;充分肯定學生的多方面能力。

(四)“參考學習資源”(provincially recommended learning resources)

“參考學習資源”涵蓋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多種呈現方式的學習資料,包括“印刷品”“多媒體”“軟件”“游戲/動手模型玩具”等多種形式。

例如,對于11年級化學的第五章“原子理論”第二節“元素周期表”的“參考學習資源”,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列舉了以下資源。

“參考學習資源”的設置有利于學生拓展視野,多方位地掌握知識,并將知識與實際應用更好地聯系起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三、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化學課程的特色分析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為標準)內容詳盡具體。從總體的框架結構來看,它主要以學科知識為線索進行建構,如“化學反應”“動力學平衡”“氧化還原反應”等。但同時它又詳細地呈現了提高科學素養的課程目標、實施科學教育的建議以及培養科學技能的途徑等,充分體現出對科學素養的重視。在教學實施建議中,標準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為目的,確立探究式的科學教學模式,注重學生交流能力的培養,并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學習資源。在評價階段,它提出多種評價方式,注重同時評價學生的成果、學習過程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以上介紹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其在資源的提供、主題的設置、教學過程的實施以及評價方案的選擇等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的地方。

(一)有力的教學支持

標準將每個章節的“學習目標”“教學建議”“評估建議”以及“參考學習資源”明確地表述出來,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了指導與幫助。其中“學習目標”為教師指定課程計劃和進行評價提供了操作基準,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指明了主要方向?!敖虒W建議”包括了教學方法、課堂組織方式、活動開展形式等多方面,其中一些具體探究活動的建議對于幫助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霸u價建議”包括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評價,它在提供參考借鑒的同時,激發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提出自身獨到的評價策略。形式多樣的“參考學習資源”涵蓋了多種方式呈現的學習資料,突破了教材單一學習資源的局限性,有利于教學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其中融入的計算機多媒體等方面的知識,不但有利于知識的更新,而且能開闊學生眼界,輕松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之中??偟膩碚f,整個體系一脈相承,對于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詳盡完備的指導和有力的支持。

(二)提供面向所有學生的學習機會

雖然該省的化學11和化學12是針對選修理工科的學生開設的,[3]但它的內容卻體現出對所有學生的關注。如對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指殘疾或智力水平與普通青少年有差異的學生),標準建議普通學校開設特殊班級,并針對此類學生的學習活動制定特別的教學方案,為他們提供盡可能有效的指導和協助,對他們的學習成果進行多種方式的評價,肯定他們的成果與努力。該標準還特別關注女生教育,在幫助她們培養學習興趣、提高自信等方面都有專門的說明。另外,標準還強調所有學生在交流討論和活動中都有著平等的地位,鼓勵所有學生對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總的來說,該標準希望能通過這些措施、途徑實現“人人具有科學素養”的目標。

(三)突出安全教育

標準不僅在簡介部分強調了安全的重要性,且在主體內容中專門安排了實驗安全的主題,并設置成化學學科的入門主題,充分體現了它對安全教育的重視,形成了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化學課程獨特的人文特色。

標準針對這一問題,安排了詳細周全的實施策略:“實驗安全”一章的“學習目標”不但需要學生描述出常見的實驗室意外事件以及用于處理此類事件的適當物品或技術,學會使用實驗室中的安全防護設施,還要求他們能制定有關實驗室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并養成良好的學習和實驗習慣,在實驗過程中表現出自覺的安全意識,培養科學工作的意識。其“教學建議”不但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掌握實驗室中的安全防護設施和應急方法,還要求他們走進社區尋求健康保健人員和專業安全人士的指導,從而掌握社區中必要的安全救護措施;學習方式包括教師講授、學生間交流、制作海報、觀看錄像甚至模擬救助,形式多樣。此章的“評估建議”要求評估學生掌握安全措施以及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并在實驗之前和實驗過程中對學生的安全意識做全面的檢查。其后的“參考學習資源”為教師和學習者提供了一些印刷品和多媒體的教學資源以供參考。

(四)強調科學方法的教育

標準為了加強科學過程和方法的訓練,獨立設置了一些有關科學方法的章節,如“測量與統計”“術語與命名法”“定量分析”“定量測量與計算”等。關于科學方法的教育,有在教材中進行直接呈現和通過具體學科知識間接教學兩種。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初中階段的科學教育使他們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學方法,形成了基本的科學觀點和態度。進入高中階段,若再通過獨立設置的章節直接系統地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對其科學方法體系的形成和完善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本標準通過獨立設置科學方法教育的章節,使學生在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加強。

(五)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標準中單獨設置了一些章節,主要是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對于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例如,“Ka、Kb應用于問題解決”這個章節就是以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為目標的,這樣使學生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在科學方法等方面得到相應的教育。又如“酸雨”這個主題,它的設置加強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使學生獲得知識、運用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同時,培養了他們的環保意識,可謂一舉多得。

(六)學習形式多樣化

標準將學生的學習當做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以“動手做”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開展教學活動的形式豐富多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在學生參與探究性調查研究的過程中,與同伴、教師共同行動,互相學習;學生在自己現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構建起橋梁,將科學內容應用到問題解決之中;學生致力于問題解決、決策制定和小組討論,以討論、模擬、實驗調查等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代替了簡單的閱讀和聽課,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學過程中獲取知識;在課堂教與學中,“教學建議”鼓勵學生盡可能利用多種機會進行交流,包括口頭交流和書面交流,并且在此基礎上鍛煉他們小組內協作的能力,交流能力的培養能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和自信,交流的方式、途徑及手段的多樣性能使課堂氣氛更活躍,良好的協作使師生關系更為融洽。

(七)開放的評價方式

標準把評價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為了對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進行有效的評價,評價不局限于對學生所獲知識進行簡單的測量,而是更注重評估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效果和學生學習的過程。在每一階段的評價中,標準都從不同的視角設定評價項目,按階段揭示學生的進步過程,力圖多方位多角度地運用評價手段,適應開放的教學模式,肯定學生多方面能力,力爭給學生公正的評價結果。對于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標準還制定了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方案。

標準體系完整、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在目標的制定和實施策略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希望通過本文的評介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思路和有參考意義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江山野.加拿大的中學課程[A].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課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研究與實驗[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67—571.

[2]British Columbia Ministry of Education.British Columbia-Chemistry 11 and 12 Integrated Resource Package 1996(revised in 1999)[DB/OL].http://www.bced.gov.bc.ca/irp/chem 1112/chtoc.htm.

[3]徐勛.加拿大的課程設置[A].金一鳴,錢景舫.教育研究與教育改革[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92—94.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