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學理念 改進地理教學方法
未知
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尤其是在強調熱愛人類共同家園——地球的今天,地理教學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地理是中學學科中惟一以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環境關系為基本內容的學科,是以人類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學科。地理教材在指導思想和具體內容方面,必須以培養社會主義公民的需要為出發點,以環境、資源、人類活動和可持續發展等觀念為主要線索,在闡明人地關系的同時,注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與國情教育,強調處理好“三個面向”與“兩個面向”的關系。因此,如何適應素質教育模式,做好地理教學活動的轉變,從而進一步提高地理教學水平,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地理教學活動不但要適合初中學生的心理與智力特點,還要著力于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這就使得實際能力的培養比傳授知識更重要。為此,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把握機遇,深入鉆研地理教材,靈活地采用并創新多種生動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地理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弘揚學生的個性,以滿足時代對人才的需要。在教學中,落實技能訓練,注重培養學生認識和掌握自然與經濟規律的能力,使學生獲取探求知識的能力;加強科學思維方式,使學生獲得智力與能力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科學的創新精神、求實精神和造福人類的責任感,加強非智力品質的培養,這些應作為改進地理教學活動的重點。 一、開展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 能力古往今來,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種教師獨霸講臺,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與能力的發展,新教材以新的形式與內容對傳統的教法提出了挑戰。它要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求地理教學改變過去的注入式方法,強調探究、發現式教學,鼓勵學生對地理事物、現象產生好奇心,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在多元、動態、開放的大課堂中求得全面發展。這種教學活動更多地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和創新實踐的精神,著眼于教給學生終生有用的知識和能力。如講《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這部分內容時,在課前兩周,我給同學們出了一個題目“如何治理貴陽市太慈橋地區的環境污染”,然后將全班分成四個組,要求每組均要撰寫論文,最后交流討論。同學們興奮不已,他們在組長的帶領下,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收集資料、消化資料,有目的地在本區作實地考察,去工廠調查,進行家庭訪問,對過往的車輛進行統計,把潔白的紙放在本區的不同地方,收集塵土,然后對資料進行統計、對比、歸納、總結,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經過兩周的探究,四個組的同學們均交出了有一定質量的論文,論文提出了不少治理本區環境污染的建設性意見,有要求政府部門辦的,有要求工廠辦的,有的是要求家庭辦的。其中有位同學在論文中寫到:“貴陽市太慈橋地區,大大小小的煙囪就有21個,水泥廠和發電廠的煙囪最高最大,煙囪排出的濃煙就像一條條黑龍在天空中飛舞,天變得灰朦朦的,讓人喘不過氣,嚴重污染著本區的環境,給人們的身心帶來極大的危害。”對此,這位同學提出了很好的改進意見。通過這種探究式的學習,不僅使學生獲取了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