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化學課堂的創新教育
吳丹
摘要:江澤民同志曾指出:“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主要的是堅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創新教育中的“創新”,是指通過對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使其作為獨立的個體,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能夠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它的最終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所以化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搞好化學教學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中學化學教學創新教育
在我國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使教師和學生普遍產生了對知識注重死記硬背而不注重知識的靈活應用。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使我國的學生識記能力和計算能力大大優于其他國家同齡的學生,但創新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則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次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學生的計算能力是第一名,而實際操作和創新能力則是倒數第五。究其原因是,中國學生的大部分時間用來做作業,很少有屬于自己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這就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實際應用知識的技能受到很大制約,缺乏創新的意識。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將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倡在義務教育中大力實施素質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質。而筆者認為,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創新教育。
創新就其本質特征是變革、進步和超越。創新教育就是使整個教育過程被賦予創新的特征,并以此為教育基礎,達到培養創新人才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的教育。在基礎教育中,創新的要求主要是通過系統的教育和影響,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具有積極探索、勇于開拓的心理和精神狀態,能夠善于發現問題,積極主動地接受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并努力探索其中的基本規律,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礎。要正確認識創新教育,正確認識實施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教育的本義和宗旨,應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正確把握這些,對初中化學實施創新教育至關重要。
一、教師意識的轉變
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首先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試想:一個不善于學習、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研究的人,一個不重視實驗教學,只是在黑板上做實驗,讓學生背實驗結果的人,一個從不指導和帶領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教學只是講知識解習題的人,能夠培養學生具有“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新”的能力嗎?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學習,深刻理解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和基礎性地位,進一步增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和責任感。要不斷地學習和接受培訓,充實和更新知識,提高教學水平和能力。
要轉變教育觀念,在教學中大膽突破舊觀念、舊思想、舊模式的束縛,積極進取,敢于實踐,敢于創新;對教學實踐中出現的新事物要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敏銳性,積極進行教學領域的改革,探索實施創新教育的路子,做教書育人的專家和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復合型人才 二、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原動力,也是發明創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學生正處于興趣廣泛、求知欲旺盛的時期,教師如果從化學課的起始年級就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并因勢利導,使學生把興趣轉化成樂趣,進而轉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學生對化學學習經久不衰的求知欲。化學學習興趣是學生對于化學事物特殊的認識傾向,是學生力求認識化學事物、獲得有關化學知識經驗、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因此興趣是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催化劑,是調動學生學習自覺性的一種內在動力,它能促使學生去學習、去研究、去設想、去探索、去創新。首先,要營造寬松的氛圍,也就是創造一個自然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去學習;其次,教師要在教學中創設新穎有趣的問題情境,注意語言的技巧,千方百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問題中不斷思考、不斷探索,從而培養創新意識。
三、精心設計問題
思維始于問題,創造力寓于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課堂教學中如何提出問題、怎樣解決問題是實施創新教育的良好舉措,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寬廣性是指問題涉及的知識不局限于教材,應與日常生活、最新科技動態及其它學科內容相聯系,將學生日常生活及社會活動、接觸過的與化學有關的內容加以提煉,設計成開放性問題。如“催化劑”是學生難于掌握的問題,教學中可以設計成以下問題:空氣中微量的O3可抵擋陽光中紫外線對人體的損害。作空調和冰箱致冷劑的“氟里昂”是一種氯氟烴(以M代替其化學式),它可以破壞臭氧層,反應過程可表示為:M+O3→ MO+O2,MO+O→M+O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氯氟烴在反應中的作用是什么?(反應前后M的質量、化學性質不變,是反應的催化劑。)解決此問題不僅使學進一步理解了“催化劑”的含義,還能使學生親身體會到化學知識有著廣泛的應用,拓寬了學生的創新視野,啟發了他們的創造熱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教學活動進行動態處理,充分運用“變”,對同一知識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設計成問題使學生產生興趣和好奇心。興趣是創造力的原動力與維持力,好奇心理是創造力的推動力和激發力。如檢查學生對空氣主要成分的性質是否掌握,設計記憶性問題:空氣的主要成分各有什么性質?設計開放性問題:如果空氣中分別缺少了O2、N2、CO2、O3,那么將會出現什么后果?很明顯,后一問題的提出對學生心理的刺激作用強烈,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智力活躍,情緒高漲,可激發創新意識的產生,推動創造力的形成。
四、結束語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育人,是為國家和民族培養管理和建設人才。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采取多種手段,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具有積極探索、勇于開拓的心理和精神狀態,能夠善于發現問題,積極主動地接受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并努力探索其中的基本規律,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