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促進化學課堂有效生成
林華
摘要:化學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在向未知方向挺進的過程中,隨時有可能產生許多生成性問題。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敏銳地捕捉動態生成的資源并加以利用,在師生交流中促成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
關鍵詞:動態生成主體地位課堂教學學生資源
一、問題的提出
生成,是指生長和建構。新課程教學的本質在于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而“發展”卻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這個過程中的因素和情景無法準確預見。化學課堂在生成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過程向我們敞開,這里有疑惑,有錯誤,也有洞見和各種奇思妙想,超出了預設方案之外。然而正是這些不確定性和可變因素的引入,才使課堂教學有可能更貼近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可能讓學生思緒飛揚、興趣盎然,使師生積極互動,摩擦出創造的火花,涌現出新的問題和答案。生成在情境中萌芽,生成在“沖突”中提煉。
二、促進化學課堂“有效生成”教學的實踐探微
案例: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學片段
在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的實驗中,由于實驗條件有限,筆者請兩個同學上實驗講臺來演示。收集二氧化氮在三個同等規格的圓底燒瓶中,使燒瓶內氣體的顏色大體相同,然后塞緊塞子備用。把上面的三個燒瓶分別放在熱水浴液中,冰水浴液中和實驗臺上,比較三個燒瓶里氣體的顏色。同學們觀察到浸泡在冰水中的NO2球的紅棕色明顯變淺,浸泡在熱水中的NO2球的紅棕色明顯加深,這時,一個意外出現了,浸泡在熱水中的NO2球的瓶塞“啪”的一聲,被彈起半尺高,做實驗的同學趕緊塞緊瓶塞,奇怪的是,塞子它不聽使喚地繼續跳起,而在冰水浴液中的塞子卻安然無恙。
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地探究這些現象的緣由。有的同學根據觀察到的顏色變化,認為在熱水中NO2的濃度在增大,N2O4的濃度在減少;而在冰水中NO2的濃度在減少,N2O4的濃度在增大;認為平衡在向生成NO2的方向移動,而在這個平衡體系中正好是向氣體體積增大的方向移動;更有的同學覺得勒夏特列原理與物理學中的楞次定律很類似,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要阻礙產生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雖然是“阻礙”原理,但并不是阻礙到底,是“減弱”,不是“消除”,此時平衡移動的方向將會阻礙溫度的升高或降低的變化。
2NO2(g) (紅棕色)N2O4(g) (無色) △H=-56.9kJ/mol 當出現偏離原教學預設的意外問題時,我及時對這些“意外”進行“過濾”,準確捕捉、判斷、整合由學生那里涌現出來的信息,順水推舟地讓學生用“阻礙”這個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了勒夏特列原理的內容,更好地理解化學平衡原理。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減弱”兩字的含義,不要錯誤地認為是“消除”。在后來的測試中發現,全班同學在化學平衡中錯誤率極少,而以往這個內容學生的錯誤率是挺高的。“意外”促進了化學課堂的有效生成,收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促進化學課堂“有效生成”中應注意的問題
1.不能信馬由僵,任由學生發揮
新課程環境下,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削弱,構建動態生成性的課堂更不是教師不用備課,不是盲目、被動、天馬行空地開展教學。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性資源的激活、捕捉和應對,需要以教師的知識和經驗積累為基礎。因為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是動態的、多變的。所以,我們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盡可能考慮細致全面些,問題的設計嚴謹些,點撥精要些。上課時應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
2.反思化學課堂“生成”教學
我們在化學課后要及時記錄成功和失敗之處,并與備課時預料的情況進行比較。記錄自己對教學的靈感,記錄學生的奇思妙想,用來整合、豐富、深化我們的教學內容。反思課堂教學的成功、失誤、創新,為以后的課堂教學提供良好的經驗,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機智和靈活駕馭教學的能力。
我也要求學生進行反思,如果學生能夠進行自我反思,他們就不再會將自己視作知識和技能教學的被動接受者。在很大程度上,學生反思是在對自己的科學態度負責,是對他們參與的有意義的學習和思考負責。讓學生反思學習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有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興趣,促進“生成”價值最大化。
總之,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與建構、共同成長的過程。作為一名新課程教學的實施者,我們要轉變教學理念,把“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過程轉變為“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過程。在關注“學生體驗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師生的創造性和智慧潛能,使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高靖華 《放開學生的手抓住學生的心》.《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9,6。
[2]王賽萍 《化學非預設課堂初探》.《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6。
[3]葉瀾 重建課堂過程教學觀[J].教育研究,2002,(10)。
[4]肖麗華 新課程理念下化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