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高中化學課堂有效性的思考與改進
李秀華 韓華
摘要:要實施高中化學課堂效益的最大化,就要做到:1.課堂上面向全體;2.學生積極參與;3.教師教學方式靈活多樣;4.師生注意“交流”互動;5.滲透化學方法和思想等。
關鍵詞:化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個性化輔導現代化教學交流互動學科思想
在高中化學課堂的教學中,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無疑是一項重要任務。而教師擁有實施有效教學的理念和策略則是完成這一任務的重要途徑。
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性”是指什么呢?我們認為,它強調的是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要求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的興趣化、生活化、信息化和探究性,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才能實施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要求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它要求教師擁有科學先進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師的教學活動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班級授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能照顧到絕大多數同學的因“班”施教,課后還要因人施教,對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要提優,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加強課后輔導。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難免會有意無意地將較多的精力和贊賞給予成績好的學生,教學的重心向他們傾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忽視了,對他們關注得較少,教師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助,從而使得好的學生昂首闊步、越學越好,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信心不足、越來越差,直接導致班級整體成績兩級分化。
所以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要做好“個性化輔導”。
第二,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意識強,主體作用明顯,有充分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 學生只有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經歷觀察、分析、推理、綜合等過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規律的實質。與此同時,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煉,體現其學習的主體角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努力成為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杜絕“一言堂”和“滿堂灌”。尤其是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特長,鼓勵和發現孩子們的“奇思異想”,因為,可能在這些普通的孩子中就有未來的拉瓦錫、門捷列夫。
第三,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老師除了采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適當地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如網絡、投影儀、 多媒體課件等視聽設備和手段, 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進行形象而生動的模擬表現。它是傳統教學手段的補充和延伸,兩者協調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而廣泛地被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采用。 例如對有機化學中分子的空間結構、對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工作原理、對原子結構的教學,利用形象生動的動畫展示結合教師恰當的講解,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四,加強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交流”互動。“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師生間相互理解與交流的“主體性”的打造,是師與生、師生與教材間雙向理解、問題解決的活動,是形成共識的共創共生活動。教學中的有效交流要體現“三個有效”,尊重客觀事物的真理性、社會規律的正當性和“捧著一顆心來”的真誠性。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只有教師率先垂范,尊重事實,追求真理,才能感染學生,信服于學生。
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化學學科思想和常用研究方法。學生如果學會了對化學問題的研究方法,將更有利于對化學知識的學習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即所謂的授之以“漁”而非教人以“魚”,才能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