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高位均衡發展
張榮紅 陳禮林
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互為聯系,互為補充,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要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合格人才,三方教育都不能缺失。若有一方缺失,教育必不完整。教育不完整,人就有缺陷。統觀教育現實,我們發現在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級學習的學生有著巨大的差異。也就是說,在同樣的社會教育、同樣的學校教育的前提條件下,學生卻有著幾乎完全不同的行為及思想,顯然家庭教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均衡發展的原因
1. 家庭教育嚴重滯后
我們經過長時間從事基礎教育發現,中國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家庭教育,是嚴重缺失的,許多父母由于缺乏系統的家庭教育的培訓,在很認真地犯著家庭教育的錯誤,教育他們的孩子刻苦地往錯誤的道路上前行,這對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和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家庭教育理念的提出,之所以能成為當今社會教育文化之主流,重要的是其育人的要素富含了人性的光環,富含了人的整體素養的提高,富含了社會的利益,富含了均衡發展教育的理念,同時也表達了家庭和父母的訴求,維護了教育的基本要義,體現了教育哲學的理性和社會文化的深刻性。正因此,我們極不贊成家庭成為學校的第二課堂,不贊成家長成為學校的“輔導教師”,而應有其自身的定位、原理與角色。
2. 學校教育過于自信
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縮小區域之間、校際之間的巨大教育差距,毫無疑問不僅是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宏觀上的策略思考,也應是每所學校微觀上的現實的積極應對。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的畢業演講中提醒我們“那些世界上過著最優越生活的人們,有沒有人從那些最困難的人們身上學到東西?”我們不禁要由此及彼地問一下“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否從家庭教育中學到了什么?”一方面,在學校教育中,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如根據一項英國的研究顯示,小孩子在凝望著天空時,比較能夠集中注意力。凝望天空對成年人的思考也是有幫助的,因為這樣可通過阻絕視覺上的分心或其它人的反應,而使我們注意力更集中,但是大部分民族的大人們不喜歡他們的小孩這么做,他們認為這樣表示小孩子沒有興趣或不尊敬他們的說法。英國的心理學家Doherty Sneddon博士在《心理學家》(The Psychologist)期刊上撰文稱,針對上小學年齡的小孩做研究,結果顯示小孩子凝望天空有助于他們注意力集中。不過凝望天空的作用并非都一樣,8歲的小孩為了解決語言或算數上的問題會凝望天空,而5歲的小孩當遇到語言問題才會凝望天空。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教育目標、教育方法、教育境界、教育持續時間的不同,決定了家庭教育也是一個龐大的教育智囊,甚至在今天功利的應試教育中,保留一線希望,讓孩子找回教育的方向和目標。學校教育必須將家長真正引進學校管理之中來,吸納民間教育智慧,讓教育在對話中發展,在碰撞中提升,在改革中前行。
3. 家校合作浮于表面
學校教育要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均衡發展,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三結合”,雖然他們之間的矛盾還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嚴重,但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銜接不完善、發展不同步、合作不協調等問題還是暴露了出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們學校的發展。每年美國大學新生報到時,都會看到許多家長送孩子到學校,而且家長只要有時間還會在學校停留幾天。難道是家長不放心,護子心切嗎?其實不然,在一個子女未來要生活四年之地,家長有責任對其生活、學習環境加以了解。在中國,父母送子女上大學之所以能成為一個話題,反映出很多問題,但有一個問題最值得探討,那就是校方對這個問題怎么看。有報道說,有的學校為了表揚學生自己到校,給予100元人民幣的獎勵。在這背后其實反映了中國教育體制最嚴重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家長被隔離到子女教育的責任之外。高爾基說過,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可是,要關心教育他們,這是國家的一件大事了,這需要教育者具有非凡的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我們采取的一般的合作方式如家長會、家長學校、家長管理委員會等,都流于形式,缺乏高位均衡,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必須各負其責又密切配合的重要性認識遠遠不夠。
二、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均衡發展的原理
1. 明確家庭教育的個性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其特點,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學校如果忽視家庭教育的影響,教育必然因孤軍作戰而難以奏效;家庭教育如果與學校教育方向不一致,就會使學生不知所措,家庭教育也將舉步維艱。因此,教育的成果取決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否協調一致形成合力,成為互補過程。家庭教育首先要做的,是要告訴孩子怎樣適應未來的社會,而適應未來的社會是需要人性的提升和智慧的把握的。考試分數所設定的目標只能是檢驗知識的一個手段,并不能代表對未來的適應,要讓孩子具備生存的能力,具備因環境的變化而產生新的構想的能力,讓孩子在尋找理性目標中產生文化的意識和精神的浩瀚。學校沒有做到的,但又是孩子今后生存需要的,這就要求家庭必須補上。家長必須明白,孩子的未來不只需要知識,更需要文化,知識讓人廣博,文化才能對接社會。學校可以浮躁,可以機械地教育,可以一切為分數,而家庭要對孩子適應未來的社會做人做事負責,因此必須抵制這種誘惑,倡導文化育人的理念,在德行、禮儀、智慧、學問育人“四要素”面前保持敬畏。學校在分數面前可以不回答憑什么理念辦學、社會最深層次需要什么人才的哲學命題,而家庭必須要把握好這種功利性的分數誘惑和文化育人的關系,拒絕浮躁,思考孩子未來的幸福,形成家庭文化的戰略視野。
2. 明確家長角色的新意
在中國教育體系中,學校、學生、家長這三角關系并不平衡,家長的作用往往最被忽視。如果我們的學校能向學生家長展開歡迎的臂膀,讓他們多多參與學校的教育,讓他們多到學校看看,這難道不會增強學校的凝聚力了嗎?人們不應忘記,在人的一生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名人,不是學校,而是他們的父母。沒有家長參與的學校教育只能是不平衡的教育。“盡管很感動,我還是沒有忘記我印象中家長會上的法定程序——征求一下老師對孩子的意見,這似乎應該是家長會的慣例。我找到弗絲老師,問她,我的兒子在學校有什么問題?老師說,他要是有什么問題,我可能早就通知你了,不會等到現在。可能是想起我與她見面時經常問她我的兒子有什么問題這樣的話,弗絲老師笑著問我:你們中國人總是在研究孩子的問題嗎?我說,我們中國人有一句名言叫未雨綢繆,還有一句名言叫防微杜漸,還有一句叫……弗絲女士微笑著打斷我說,讓我們用更多的精力去發現孩子們的可愛和他們的潛能吧,鼓勵他們,引導他們,讓他們心中充滿自信,充滿光明,充滿歡樂,這樣孩子才有更大的興趣去學習,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戰勝困難。”
3. 明確家校合作的目標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怎樣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給了我們許多思考的空間,如何來保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來共同提高對孩子教育的效率?學校老師和家長經常地溝通和聯系是保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一致性的關鍵,以前我們常有這樣的習慣,孩子在學校犯了錯或者成績不理想,老師和家長才會聯系、溝通,否則一般不聯系,而現在我們需要老師和家長經常性地保持聯絡,了解和反應孩子在學校和家里的一些表現,然后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孩子的教育與培養。在家庭教育上,我們的家長需要明白的是,兒童個性中的精神財富,兒童對知識的渴望、好奇心、探求精神、思維的敏捷性之類的東西,在很大程度上與兒童在2到7歲時所處的環境如何有很大的關系。 父母、親屬是兒童的最早教育者,所以我們需要家委會的家長幫助學校加強宣傳,學校也有這個義務來引導家長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只重視他們的學習成績,而要更關注如何去激發兒童的認識愿望,如何養成閱讀的習慣,如何養成關心別人、尊敬長輩和愛憎分明的良好品質;同時還有飲食制度、體育鍛煉等方面都需要我們去關注。學校的教育工作是一個“設計人”的工作,家長也要做好這份工作。家長也要加強自我教育,家長不但自己要加強閱讀,而且要鼓勵引導自己的孩子加強閱讀,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三、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均衡發展的原色
當今社會上關于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情況有這么一種說法:“5+2=0”。這里所說的“5”是指五天的學校教育,“2”是指星期六與星期日這兩天的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學生在學校五天里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和兩天在家庭與社會上所受的不良影響相抵消了。雖然這種說法有很大的片面性, 但也尖刻地指出了學生受家庭與社會的不良因素的影響對學校教育沖擊的力度之大,簡直令人難以想象。如何實施家校均衡發展,這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工程,因為目前需要做的補償性的工作很多,所以我們想就一些基礎性、方向性的問題作一些闡述,換言之,在描繪家校合作的理想藍圖之時,先行布好“三原色”:人文化,國際化,特色化。
1. 布好以傳統發展為核心的人文化原色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曾指出:“孩子憑借父母而來,而孩子并不屬于我們,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必須庇護孩子的靈魂。”今天,我們提倡現代文明,同樣要求從孝敬父母長輩開始。現代文明的內涵十分廣泛,而其中為別人奉獻愛心是核心。不能想象一個連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能指望他去愛別人,為他人奉獻。孝敬老人,從個人和家庭角度講,是子女對父母的回報之恩,古人常拿“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作比喻,說明孝心是一種出于內心深處的自覺行為。從社會角度看,孝心又是一種社會道德,正如孟子所講那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步入晚年的老人應得到全社會的關心與尊重。恩格斯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們要堅持開展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為核心的感恩教育,并將其作為校本考核,融入生活,列入課程,規定動作,做好幾樣事情,凸顯一種品德,實行小中見大,人人過關,推動家校在對學生傳統素質發展上的深度合作。
2. 布好以獨立發展為核心的國際化原色
國外家庭教育經驗是,要求提得很具體,有計劃性,一段時間要求孩子做什么,達到什么要求,家長抽時間陪孩子,他們都有一個核心的家庭教育理念: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著力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去一家有教養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鍛煉勞動能力,尋求獨立的謀生之道;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一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的人家當傭人,其中也有相當多的人還要到英國學習英語,辦法同樣是邊當傭人邊學習語言。掌握了三門語言后,就去辦事處、銀行或商店就職。長期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的人,被認為是沒有出息或可恥的。
3. 布好以錯位發展為核心的特色化原色。
開展研究。加拿大的兒童教育專家對120余所幼兒園、2000余名不同年齡的兒童作了一次專題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有6種媽媽不受孩子們的歡迎:只想著爸爸的媽媽、不好玩的媽媽、太胖的媽媽、過于嚴厲的媽媽、不尊重孩子朋友的媽媽、說到做不到的媽媽。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因為語言交流的貧弱而誘發了各種各樣的教育問題。鄭州八中初一的一位語文老師曾對30篇“我愛我家”學生作文進行統計分析,學生用的詞不超過200個,成語、俗語很少見。閱卷老師看到,現在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也越來越現實,小人說大人話現象十分普遍,說出來的話讓你大吃一驚,卻又無可奈何。有的語言學專家指出,孩子語言的貧乏,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忙于工作,喪失了與孩子交談、游玩、體驗生活的機會,而把孩子們整日留在電視機前,很少去翻閱書籍;另一方面,快餐文化也讓孩子們迷失了自己,他們跟著時尚流轉而懶得去創造。
開展活動。由于未成年人,特別是幼兒園與小學低年級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故在教育的手段上,不能是簡單的說教,而要與游戲聯系在一起,更多地與生活相結合,讓兒童在玩中自己去體會。美國的一些幼兒園每學期有一個“防火周”,參觀附近的消防站,消防隊員給他們做真正的消防演習,介紹一些自救技能等,每個幼兒還會得到一本防火畫冊,在涂涂畫畫的游戲中,了解掌握一些消防的安全知識。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有所別具一格的幼兒園——“想象幼兒園”。顧名思義,這是一所以培養幼兒豐富的想象力為特色的幼兒園。在“童話世界”教室里,孩子們在教師的指導下,盡情張開想象的翅膀,把自己裝扮成美麗的白雪公主、可愛的灰姑娘、可憐的丑小鴨或兇惡的大灰狼……在“太空世界”教室里,孩子們可駕駛模擬太空船遨游浩瀚的宇宙,而在進行太空旅游時,孩子們最重要的使命仍是想象:想象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一定還有或可愛或兇殘的生命,然后再想象一下他們的外表、他們的語言、他們的嗜好,接著想象一下最好通過什么方式與外星人溝通。
開創傳統。只有形成傳統,才能形成真正的長效機制。韓國一位女性作家,有感于韓國國內日趨嚴重的溺愛孩子的現象,認為在這樣的教育方法影響下,將會使下一代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她縱觀自己周圍的育兒現象以及自己的切身育兒經驗,呼吁媽媽用“獅子型育兒法”的11種教育觀點來完善親子教育。森林中百般險惡,連被譽為“森林之王”的獅子也不敢輕忽怠慢,對幼獅也從一開始便迅速地讓它面對所謂的真實生活。剛出生不久的幼獅經常會被公獅推到石巖下,讓幼獅從跌倒的困境中想辦法掙脫找到爬上來的路。公獅或母獅即使看見幼獅遇到困難都只遠觀而不干涉,只在面臨生命危險時才伸出援手。所謂“獅子型育兒法”就是像獅子在教育幼獅時所使用的“讓孩子面對現實,從逆境中找出解決辦法”的一種教育態度。
按照教育學之觀點,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這種連續既指時間上的連續,又包括在空間上的連續。當受教育者受到的教育具有較強的延續性和一致性時,教育的效果就是高效,如果受教育者受到的教育延續性差或離散,那教育的效果肯定是不高的。馬克思說過:“法官的行業是法律,傳教士的行業是宗教,家長的行業是教育子女。”現在是只要生了孩子就是家長,不需要任命,更不需要考核,所以很多家長只能算是“業余”的,應該進行理論學習。如果家長只用我們樸素的思想,用長輩的經驗和方法,簡單地來教育現在的孩子,不僅是無效的教育,甚至會招來孩子的反感。我們應該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高位均衡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