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重智輕德”的傾向與指導
未知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自覺地有意識地按社會培養人才的要求,通過自身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實施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因此家庭中家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他們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終身的老師。家長的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家長對子女教育和對學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兒童成長的搖籃,又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從根本上說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質是成才的基礎。但是,在目前眾多學生家庭中,家長只重視孩子學習和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上的培養和提高,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們新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孩子重視程度是歷史上沒有過的,在孩子培養上所下的功夫也可謂史無前例。然而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問題上,卻存在著不少認識和行為上的偏頗。許多家長一談到培養孩子成才,就自然地聯系到智力開發;一講到家庭教育,就認為只要盯住孩子的學習,輔導孩子的學習,保證孩子的學習就可以了;家長熱衷于“0歲方案”、熱衷于給孩子各種知識的學習如舞蹈、畫畫等,而對于孩子做人的教育則忽略了。因此,要提高家庭教育質量,走出家庭教育誤區,扭轉家庭教育中“重智輕德”傾向和對家長進行科學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被恩格斯譽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的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添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古今中外的事例表明,一個人具備優良品質越多,其聰明才智往往發揮得越好。否則,縱有聰穎的天資,也會被不良品性和習慣所淹沒。家庭對學生實施德智并重的教育是培養新世紀合格人才的需要,家長重視對孩子道德行為和文明習慣的教育,是提高學習成績的根本保證。重視對民眾進行道德教育,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傳統。“欲齊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自身?!边@是我國古代經典《大學》中的思想,其中“齊家”實際上包含著家庭教育的內容,作者把家庭教育作為“治國之本”,可想而知,我國古代對家庭教育已經相當重視了。其次,我們教育目標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教育孩子不僅要學會知識,更注重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從小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行為和文明習慣。第三,家庭教育在培養孩子具有良好地的行為品德方面有著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國外許多發達國家也很重視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培養孩子做文明公民。在1992年國際教育大會的第78號建議書《教育對文化發展的貢獻》中,提到"發展倫理和公民價值觀"的意義:"教育系統在倫理、公民和道德教育中應發揮一種基本的作用并與家庭所起作用相互補充。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給家庭帶來了新的刺激,社會信息量大增,而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應性。家長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給孩子請家教,增加課外作業,目的是讓孩子考上重點高中。為此家庭教育給我們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校是一所城郊結合型普通初級中學。生源除了南橋鎮古華小區的孩子外,還有相當部分是來自農村。而且我們深知一個學校要辦好,要辦出特色,沒有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這樣的學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自1985年我們古華中學開辦以來,歷任校長都十分重視家教指導工作。1986年9月成立了第一屆家長委員會,1989年創辦了家長學校,1999年我校成為第一批上海市九五家教實驗基地之一。在 市 、縣教育局、鎮教委有關領導和專家的指導、關心和支持下,我校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日趨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走出了一條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心理輔導教育相結合的探索家教規律的新路子。
我校現有學生一千四百多名,其中家長學歷大專以上的占全校2800多位家長的8%,家長的文化層次決定了大多數家庭的業余生活是以休閑為主,既使有些家長關心子女的學習,也只局限于在校的學習成績。因此,我們學校認真分析了本校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結合上海市九五家教實驗基地工作,對家長進行指導,切實提高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的質量。
(一)指導內容
1、家長應該具備正確的教育觀念——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2、怎樣正確處理“智和德”兩者之間的關系
3、家庭教育中重智輕德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4、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對重智輕德的態度
5、如何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
6、如何在家庭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7、如何調節家庭中的親子之間的人際關系
8、家長如何加強自身修養,優化家教環境
9、怎樣糾正品德不良孩子的行為
……
(二)指導方法
針對家庭教育中“重智輕德”的傾向,根據家長的心態,開展多種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提高家庭教育實效性。
1、成立家委會,開展家庭教育互助組活動,使家庭教育更有說服力。如有系統地傳授家教知識;開展家長互助組活動,請家長對家教中出現的問題共同交流,組織研討科學教子方法;組織有行為偏差學生及其家長觀看有關錄像并開展討論,提高認識。
2、開設家庭心理健康咨詢熱線,開展心理輔導活動。
目前大部分家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而孩子心理問題的解決又需要家長的幫助,因此,大部分家長希望接受家庭心理教育指導,我校是上海市心理輔導實驗校,我們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不僅對學生開展心理咨詢活動,而且根據我校學生家長特點,也為家長開展心理咨詢,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平時想干什么,從而選擇一條科學的、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3、專家授課。
我校依托社會、社區大教育,充分發揮家委會、社區理事會作用,挖掘社區教育資源,拓寬家教指導渠道。聘請社區企事業單位的先進人物、知名人士、家長代表擔任校外輔導員并定期舉行研討會、懇談會,不斷提高家教指導工作質量。請司法部門為家長上法制課。
4、開展了親子互愛活動。為加強家長和孩子之間溝通開展親子通信活動,讓家長去發現孩子成長的煩惱和情感的需求,了解孩子的精神壓力和學習負擔;讓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艱辛和對家庭的責任。從而加強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使他們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5、“以小手牽大手”形式開展學習型家庭創建工作。
我們充分發揮和組織縣讀書俱樂部成員(學生)學習,利用主題班會、團隊課及活動課,分年級分班級召開學生會議,積極宣傳學習型家庭創建活動的意義。我們建立以年級組為主體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管理體制,召開全體班主任會議,宣傳學習型家庭創建工作重要性,在思想上統一認識,學會指導家長方法。不僅加強和完善了學校對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管理,并提高了家長學校的教育效果。
6、開展好家長評選活動。
7、分類指導,提高家庭教育指導的實效性。
家庭教育指導是一項長期而有艱巨的工作,家長的觀念不可能在一次、二次指導活動后就可以改變的。因此,在集體指導活動之后,根據不同家長和存在的不同問題,通過“家訪”、“家校聯系冊”、“談心”和“家庭心理咨詢”等方式,使家庭教育指導者與家長之間更多地溝通與理解,以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三)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成效
幾年來,我校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受到了全社會的歡迎和支持,特別是在家教實驗基地成立和學習型家庭的創建,形成了學校主動指導、家長積極配合的和諧的社會氛圍,有效地優化了育人環境,發掘了社區教育優勢,大大豐富了學校教育的內涵;同時學校的良好的校風促進了社會風氣的好轉,促進了良好社會風尚的樹立,保持了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為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學校應有的作用。
² 92-94年我校的家長學校被評為縣先進集體,95年我校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家長學校。
² 99年被評為縣心理健康教育一等獎。
² 98年度我校愛心工程古華基地被評為市先進集體。
² 98年10月我校的家長學校接受兄弟區縣中途檢查,受到專家們的好評。
² 2002年我校再度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家長學校。
1、通過對家庭教育中德智并重的教育,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開始扭轉“重智輕德”傾向,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能力。
2、通過指導和學習型家庭的創建,使家長由被動的無奈學習理念向主動學習理念轉變。使全體家庭成員的自身素質得到提高,生活領域得到拓展,促進了家庭美滿幸福。他們由消極地被動地參加家長會,到積極參與家教指導活動,并把自己的體會和經驗與其他家長一起交流和學習;由只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的好壞向教會孩子學習、發展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孩子人格方向轉變,并積極支持子女參加學校、社區組織的各項公益活動等。
3、由于我校有效地開展了家教指導活動,使家長開始讀懂孩子這本書。我們針對青少年現狀及反映出來的生理、心理發育不同步等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加以剖析、講解,而且采取了分年齡、分層次的指導方法,并且我們根據家長學校教材,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編寫了一套適應我校學生和家長實際情況的家教指導教材,提高家長認識,深受家長歡迎。家長們說:“在家長學校里,我學會了許多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也使我認識到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責任,我要好好感謝家長學校?!彼麄冞€說:“家教活動開展得非常好,對我們家長和子女都有很大幫助。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配合學校和老師一起抓好對子女的教育工作?!庇幸晃患议L在家長互助組上談到:家教指導活動使我進一步認識到作為一個家長,既要負擔起撫養子女的責任,讓他們身體健康成長,還要擔負起教育的責任,與學校一起培養對社會有用的合格人才。只有努力當一個合格的家長,才能對得起社會,對得起子女。
在參加學校開展的多樣化的家教指導活動中,家長們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教育行為得到了更新和轉變,認識得到了提高。歷年來我校每年都有一名學生家長獲市、縣級好家長稱號。
(四)、問題與思考
1、要根本改變“重智輕德”的傾向,必須改變現有的教育機制,從根本上減輕學生負擔。
2、要改進家庭教育方法,家長不能一味依賴學校,應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并積極參與到學校教育科研中,切實研究和探索有效地家庭教育方法,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3、要改變“重智輕德”的傾向,教育必須社會化,溝通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渠道,為學校和家庭提供最優化年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