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校資源向社會教育開放的思考
未知
摘 要:我國已進入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新時期,終身教育是這一時期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在這種條件下,社會已不滿足于學校只培養(yǎng)走進校園內(nèi)的學生。社會對學校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務社會教育這一功能實現(xiàn)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而學校的資源向社會教育開放又是學校實現(xiàn)服務社會教育這一拓展功能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終身教育;功能;社會教育;資源 學校在每個受教育的個體發(fā)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規(guī)范性和有計劃性決定了學校所擁有的教育資源與社會教育相比較不僅是豐富的而且是專業(yè)的。利用好學校的資源,對社會教育的發(fā)展及終身教育的實現(xiàn)都是有促進作用的。 所謂社會教育,概括起來是指國家和社會公共團體在學制系統(tǒng)以外,為了提高國民的素質(zhì),利用一切文化教育設施,對全體國民所進行的一種教育。[1]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相比,具有教育途徑的廣泛性和教育作用的復雜性等特點。 我們在了解了社會教育概念的基礎上,不難看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系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的。要完全地實現(xiàn)終身教育的構想,必須把二者有效地結合起來。但是在現(xiàn)實中,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系并沒有處于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 一、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關系的反思 當前,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系已經(jīng)引起了教育界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重視。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合作關系是否已形成理想的模式?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系是否真正符合終身學習的要求?學校應為社會上的受教育者提供怎樣的學習化環(huán)境和和平民主的生存空間?這些問題的提出說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發(fā)展仍處于不完善的境地,二者關系的模式在合作方面仍有缺失。 (一)當社會介入學校的管理和教學時,學校會因自己獨斷的權利受到?jīng)_擊而產(chǎn)生反感 社會與學校在各個方面加強合作,充其量只是一個“教育外行”與一個“教育內(nèi)行”的牽手。這種做法導致了學校的資源不能被合理的利用,社會教育對資源的實現(xiàn)也只能托付給附設于學校的繼續(xù)教育、成人教育、業(yè)余教育等非正規(guī)教育,導致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能有效地銜接。 (二)學校的資源開放仍然處于保守階段 資源開放的理想受到現(xiàn)實的嘲弄,在資源愈來愈匱乏的現(xiàn)實中,“利”的驅(qū)動遠甚于“義”的引導,教育資源的共享受到經(jīng)濟利益和其他利益的排斥。學校的所有制導致資源分割,將學校公共資源貼上專屬的標簽,更給學校和社會在資源上的合作增加了障礙。此外,資源利用不足也是資源開放的另一缺失。受學校中心意識的影響,學校通常認為學校教育資源比社會教育資源更具優(yōu)越性。它能夠促進學校教育民主化、學生個體社會化、教育創(chuàng)新及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它不向社會開放它的資源。 從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關系的反思中我們不難看出,學校現(xiàn)在仍然受學校中心主義的影響,認為學校的是學校私有財產(chǎn),對它的資源開放處于保守階段。 實際上,受公共性制約,學校教育資源雖然屬于學校設立者所有,但同時也屬于全社會所有。學校提供的教育服務應當能夠覆蓋甚至超出設立者自身的教育需求。這種公共性不是僅停留在對其性質(zhì)的判斷上,同時也應該表現(xiàn)為實現(xiàn)學校辦學行為的社會化上。而且,這種辦學行為的社會化不是僅停留在對社會成員教育需求的間接提供上,同時也應當表現(xiàn)為給廣大社會成員自身的、間接的學習需求提供服務。為此,需要打破學校部門所有的界限,甚至是學校自身所有的誤區(qū),將學校的公共性更多地體現(xiàn)為社會性。 二、學校資源向社會教育開放的構想 既然學校的資源屬于全社會共有,學校就更有理由把它的資源向社會開放,讓廣大的社會成員能夠利用它,以實現(xiàn)其終身教育的愿望。那么,如何利用學校的資源呢?筆者提出以下構想。 (一)制定政策,鼓勵學校資源向社會開放 為了保障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和發(fā)展,促使教育資源能被更廣泛地加以利用,一方面,需要制定政策、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鼓勵學校資源向社會開放,改變學校教育資源完全被學校控制,即有限資源被學校封閉使用的狀況,提高學校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推動學校教育資源的社會共享。另一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在制定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時,需要以終身學習為指導綜合設計。在進行教育資源配置,特別是對學校進行投資時,充分考慮如何使學校的資源更廣泛更有效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終身學習。在我國教育事業(yè)建設需要大量資金,而供給相對不足的條件下,用有限的經(jīng)費投入追求最大的教育產(chǎn)出是一個基本原則,利用現(xiàn)有的學校教育資源,盡可能多地為廣大社會成員提供學習機會,符合我國的國情,也是建立終身學習體系所必須堅持的。 (二)利用學校物力資源,服務社會教育 學校的物力資源主要指的是包括教學設施、圖書資料、活動場所等在內(nèi)的有形資源和包括一些技術、資金在內(nèi)的隱形資源。 我國的學校實行的是每周五日教學制,加上寒暑假,每年共有假期100天以上。這期間,學校相當數(shù)量的設施設備空閑,得不到有效利用。考慮到我國共有高校千余所,中小學數(shù)10萬所,扣除放假期間學校所用,未被利用的設施設備保守地估計也相當于新設學校近萬所。如果利用好這些閑置的資源,將會給社會帶來很大的教育效益。如何實現(xiàn)學校物力資源的合理利用呢?這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