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
地方民族文化認同及社會教育研究
摘要:社會教育化承襲與體現了終身教育的理念。大眾傳播是發揮社會教育化功能的優質載體。電視專題片《廣西故事》提取廣西本土文化基因,從地方自然生態文化基因中生發生命歸屬、從地方歷史文化基因中賡續集體記憶、從地方性知識中發皇鄉土情懷、從民族文化基因中喚起身份認同,通過大眾傳播途徑建構地方民族文化認同教育。關鍵詞:社會教育;大眾傳播;地方民族文化;文化認同;《廣西故事》“社會教育化”承襲了終身教育的理念,通過構建大教育網絡,使教育的功能擴展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以滿足社會成員的教育需求,體現了社會教育一體化的發展過程。民族文化認同及其教育,不僅是民族地區學校教育的任務,又因其隨境性、長久性、豐富性和日常性,社會教育對此同樣擔負著相當重要的職責。大眾傳播是發揮社會教化功能的優質載體。文化史家把漫長的文化傳播史劃分為口傳文化階段、印刷文化階段和電子文化階段。當今時代已經進入電子文化階段,文化正在從文字中心迅速地轉向形象中心。把握媒介表達對民族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質重心的形成至關重要。在地方民族文化認同教育問題上,我們應洞悉這一時代變革,主動把握大眾傳播媒介,建構民族文化認
關于民國初期學校兼辦社會教育活動及對當代的啟示
論文摘要:學校兼辦社會教育是民國時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在城市開展的轟轟烈烈的高等學校兼辦社會教育,亦有在農村展開的紅紅火火的講演及平民學校辦理社會教育,對當時的社會發展和平民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對民國初期學校兼辦社會教育活動情況進行梳理,并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當時學校兼辦社會教育的一些經驗,以期對當代教育有所啟發。論文關鍵詞:民國初期;學校兼辦社會教育;平民教育經濟發展的逐漸深入和國家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使國家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也使人民群眾對知識的渴求日益增長,傳統的教育模式越來越無法滿足教育的現實需求。學校兼辦社會教育作為延伸教育的一種可行又高效的方式,應引起足夠的重視。辛亥革命不僅使中國的政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學術界同樣引起極大震動。中國的教育在此時應勢而變,社會教育思潮被引入中國,尤其是1912年社會教育司的設立更是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教育的發展,學校兼辦社會教育也逐漸發展為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學校兼辦社會教育概念王雷教授在《社會教育概論》一書中指出:學校兼辦社會教育是
淺議中學歷史教學的社會教育
歷史是人類生活和斗爭的記錄。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社會教育,既是從學科特點出發,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也是繼承和發 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客觀要求。人的社會活動領域無限廣闊,社會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到處充滿著可供審美的對象。古往今來的風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璀燦思想和精神風貌,是我們進行社會教育的極好教材。一、理想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人本身的美是社會的重要表現,人的美和理想是緊密相聯的。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或者說是對未來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青少年時期正是世界觀形成時期,對青少年進行革命人生觀教育,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起遠大的革命理想,特別重要。毋庸置疑,歷史教學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都擔負著這一任務。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無數史實雄辯地說明了,古往今來,一切有作為的人都是具有遠大理想的人。利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理想教育的內容對青少年進行理想教育,要幫助他們克服兩種傾向:一種是片面強調自我;另一種是胸無大志,缺
關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我見
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素質提高的教育目的,成為現時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標。人的全面發展有一個基本特征,就是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怎樣使兩者結合呢?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當前,實踐的活動方式使三種教育力量為了共同的愿望和目的結合起來,從不同的角度向學生進行一致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時代特點 第一,家庭教育觀念的變革性與傳統性并存。 家庭教育觀念的變革緣于社會現實之變革。與現實社會相應的家庭教育觀念包含有許多現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進成分,諸如注重子女全面發展的人才觀、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個性發展的民主教育觀、適應時代潮流的投資子女智力發展觀等。 但也應看到,長期以來的家庭傳統思想和“應試教育”模式使家庭教育觀念的現代變革難以也不可能徹底,故而家庭教育在今天呈現出變革性與傳統性并存的特點。都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孩子是祖國的希望”,孩子又何嘗不是不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心中的希望?因此說,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是最為關心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從小學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社會教育要堅持十幾年,對孩子而言當然是十分重要的,在這十幾
淺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其的關系
【摘要】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教育是關鍵,而教育又不是單方面的,它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整個教育階段的關鍵,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延伸,這三者就像一條鏈子,任何一方脫節,都會影響到整條鏈子的完整性。【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最近看了幾個關于青少年犯罪的報道、訪談,主持人談到最多的是“子弟教育”問題,并且說要在學校教育方面下苦工夫。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完全沒有提到,甚至連政府、公安部門都這么認為。把兒童和青少年存在的一切不良現象的問題,幾乎都歸咎于學校教育的不足與失誤,這包括學生安全、犯罪等問題。就連學生的生活習慣、家務勞動等的教育都讓學校負責,這樣就無形地把教育等同了學校教育。夸大和泛化了學校的功能,把過重的任務放在學校的身上,讓它擔負著本身的壓力和越俎代庖的壓力。一個人的成長、發育和發展過程,都是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構成的,教育成效往往都是這三方面合力的結果,如果三方面教育步調統一,互相促進,它們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響就被削弱。如何正確處理學
探究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協調發展問題
論文關鍵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教育正處于由單一、封閉的傳統教育體系向多元、開放的現代教育體系轉變的過程,構建一個協調發展的教育網絡體系,營造適于學生發展成才的教育環境,成為當前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教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結合”整體育人的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工程中,學校、家庭、社會都擔負著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其中學校是主體,家庭是基礎,社會是依托。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共同努力,多管齊下,才能形成有利于青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然而,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我們會經常發現一些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方相互脫離、互不配合的現象。一、家庭教育不能配合學校教育,學校教育脫離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學生所受的兩種最為重要的外部教育,由于主客觀上存在的差異,這兩種教育力量能否配合與協調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這種配合與協調決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就家庭教育一方來說,它不只是簡單地配合學校教育,家長需要在家庭與學校教育的互補關系中力圖使兩種教
關于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認識
【摘 要】 本文以“藥家鑫事件”為基點,闡述了學校、社會、家庭三種教育模式的關系及存在的問題,認為應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并將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思想水平,保證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在強調“讓受教育者成才”的同時,一定要有先要“讓受教育者成人”的理念。有媒體稱“藥家鑫事件”是高校教育的失敗,有人稱藥家鑫父母是這次事件的罪魁禍首。這再一次引起我們對教育的再認識。我們往往把教育狹義地理解為學校教育,忽視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統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重新界定教育的使命時指出,為了實現世界公民目標,“不能只是強調認知學習,還要強調情感和行為學習”。為此提出:“青少年兒童的發展是家庭、教師和社區的共同責任”。教師要和家長“就兒童的成長以及和兒童家庭有關的問題,經常進行討論、交流”,教師“要和心理學、休閑娛樂機構及家庭聯合會等建立合作關系。” 一、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關系 家庭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學生接觸的第一教育
淺談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增強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
論文關健詞:網絡文化圖書館社會教育論文摘要:本文閑述了什么是網絡文化,網絡文化對圖書館的形響與挑戰。對應對挑戰,增強圖書館社會教育功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網絡文化正改變著當于t人們學習、生活的模式,影響著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傳統的德育面臨新的挑戰。網絡文化是指以網絡技術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文化,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要家。物質文化是指以計算機、網絡、虛擬現實等構成的網絡文化環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網絡內容及其影響下的人們的價值取向、思維方法等.其范圍較為廣泛;制度文化包括與網絡有關的各種規章制度、組織方式等。這些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顯示出網絡文化的特殊規律和特征:首先,內容龐雜。網絡文化超越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明顯界限,顯現著不同階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共存,系統文化意識與混沌心理的相互滲透,文化教育精華與文化糟粕的交織,東西方文化的并存。其次傳播迅速,不受地域影響。網絡縮短了人們交往的時空距離.只要點擊鼠標,就可以迅速瀏覽來自遠近不同的各個國
淺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其的關系
【摘 要】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教育是關鍵,而教育又不是單方面的,它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整個教育階段的關鍵,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延伸,這三者就像一條鏈子,任何一方脫節,都會影響到整條鏈子的完整性。【關鍵詞】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最近看了幾個關于青少年犯罪的報道、訪談,主持人談到最多的是“子弟教育”問題,并且說要在學校教育方面下苦工夫。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完全沒有提到,甚至連政府、公安部門都這么認為。把兒童和青少年存在的一切不良現象的問題,幾乎都歸咎于學校教育的不足與失誤,這包括學生安全、犯罪等問題。就連學生的生活習慣、家務勞動等的教育都讓學校負責,這樣就無形地把教育等同了學校教育。夸大和泛化了學校的功能,把過重的任務放在學校的身上,讓它擔負著本身的壓力和越俎代庖的壓力。一個人的成長、發育和發展過程,都是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構成的,教育成效往往都是這三方面合力的結果,如果三方面教育步調統一,互相促進,它們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響就被削弱。如何正確處
抗戰時期中共群眾動員的組織機制論析——以陜甘寧邊區的社會教育運動為例
[論文關鍵詞]正式組織;社會網絡;政治動員[論文摘要]本文以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中國共產黨開展的社會教育運動為例,闡釋了正式組織和社會關系網絡在黨的群眾動員中所發揮的功能及其互補作用。為了有效地動員民眾,中國共產黨首先以正式組織為起點,將動員對象最大范圍地吸納進來。在正式組織的框架下,以“革命道德”標準確定各個不同的群體在組織中的位置。在尋求行為一致、目標認同的基礎上,黨利用非正式組織來推動和促進集體行動,將湮沒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選擇激活。1935年秋,隨著中共長征落腳陜北,陜北成為中國革命新的起點。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進行著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命和改造工作,力圖使共產黨的影響滲透到鄉村社會每一個角落,以便為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秩序打下基礎。而一種社會秩序基礎的穩固性在于創造有效的社會關系。正如社會學家所揭示的,有效的社會關系網絡不但帶來了行動動員的條件,也提供了適當的環境以形塑特定的世界觀和生活態度。中國共產黨在陜北鄉村社會的諸多舉措,正是通過鄉村社會再組織化的過程,在邊區鄉村民眾中間建立起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網絡,來塑造一個慣于集體行動的鄉村社會,從而為黨的群
論析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社會教育運動與鄉村社會變遷
[論文關鍵詞]社會教育運動;鄉村社會變遷;陜甘寧邊區[論文摘要]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教育運動,包括消滅文盲、改良衛生、反對巫術、勞動教育與“二流子”改造等內容。這一教育實踐不僅改變了鄉村社會的關系網絡,而且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情感和意識。農民生活的中心由此從自家的場院轉移到黨所期望的集體行動框架中,從而為黨的政治動員奠定了最廣泛的社會基礎。20世紀20年代以來,和中國其他地方一樣,中國的西北地區開始活躍著革命的力量。但此時“陜西共產主義運動僅集中在學生和知識分子小圈子里,與工人和農民隔絕。”隨著中央紅軍的北遷和中共戰略重點轉向陜北,這一格局很快被打破。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革命政權在這里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社會秩序。這是一系列革命戰略和政策實施的結果。本文選擇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社會教育運動作為研究視角和切人點,來剖析這一區域社會生活所發生的變遷過程。一、革命前的社會生態陜甘寧邊區地處“五路襟吼、邊睡之郡”的“秦地要區”。這一區域因處在陜甘盆地,向有“山高河低、無由灌溉”的特點。在冬季朔風強勁時,風沙
試析近代中國農村社會教育的發展
論文摘要:20世紀社會教育運動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農村的社會教育逐漸地發展起來。其中民間團體對農村的社會教育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他們不僅有理論上的研究,而且在實際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為其他方面發展社會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在中國教育史上意義重大。論文關鍵詞:社會教育 民間團體 近代農村社會教育,泛指學校系統外的民眾教育或通俗教育。就具體內容而言,社會教育在中國社會早已存在。清末簡易學堂的建立,圖書館、博物館的興辦,《圣諭廣訓》、(勸善要言)的宣講,廣義上均屬社會教育。i901年四川江津縣張鹿秋設農業夜課,以新法啟迪附近農民。河北省高陽縣王玉斌設初等小學,男女并收,以教育農民Ⅲ。但現代意義的社會教育的提出,則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的事情。當時的南京臨時政府于教育部中設社會教育司,在地方設公眾補習學校、半日學校,以實施社會教育,提高民眾的素質。社會教育開始在中國的土地上發展起來。與此同時近代的民間團體在發展社會教育尤其是農村的社會教育方面表現出了積極的努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國北方大批農民被協約國招募到歐洲做工。當時在外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教育的理想與價值追求
論文關鍵詞:小康社會 教育理想 現代教育論文摘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育擔負著極其莊嚴而神圣的使命。為了充分發揮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這種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教育必須努力實現下列的理想與價值追求:教育的現代化、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法制化、教育的個性化、教育的國際化和教育的終身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育擔負著極其莊嚴而神圣的使命。為了充分發揮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作用,實現小康社會教育的奮斗目標,教育必須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深人貫徹落實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切實把握小康社會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須努力實現以下教育的理想與價值追求:一、教育的現代化教育現代化是面向21世紀世界教育發展的方向和價值追求,它反映了世界現代化的要求及教育
鄧小平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對列寧社會教育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列寧在領導蘇俄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了社會教育的重要思想。鄧小平在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文明建設理論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學論斷,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準確領會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文明建設理論的精神實質,對于推進當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1920年11月,在全俄省、縣國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員會工作會議上,列寧強調:社會教育的任務是對工農群眾進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尤其是要重視對青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教育他們多關心社會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1921年3月,俄國由戰時共產主義體制轉向實施新經濟政策。列寧認為,這是一場偉大的政治變革,應該使工農群眾對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爭取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社會教育”就應該結合黨在各個階段的中心任務來進行。第一,列寧主張加強對社會教育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列寧強調,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既要講究方法,又要追求實際效果,藝術性很強。他認為這是一種很難掌握的藝術。不普遍提高文化水平,不使工農群眾比現在更有文化,就不能掌握這種藝術。列寧不
試談博物館社會教育與“以人為本”理念的結合
[摘要]免費開放的博物館與社會的接觸更為廣泛和密切,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走進博物館、感知博物館。博物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也越來越彰顯其促進社會文化發展的巨大作用,博物館在向公眾提供文化食糧的同時,也要積極關注社會的變遷,關注公眾的需求。博物館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打造博物館精品文化;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職能,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體現博物館“以人為本”的理念,全方位為公眾服務。[關鍵詞]以人為本 展覽 社會教育 多元化 志愿者2008年國家下達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政策,像春風拂面一樣給整個社會帶來了溫暖的氣息。過去或許由于門票這道門檻而阻擋了一部分人群走進博物館的腳步,而現在博物館免費開放的實施,充分體現了國家大力實施的文化惠民政策,得到了廣大公眾的支持,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博物館免費開放前期一度出現爆棚的情況,但在參觀高潮之后,往往又會出現門庭冷落的尷尬局面。因此,如何把握免費開放帶給博物館的發展機遇,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這種局面,讓更多的人群走進博物館,將參觀博物館視為一種提升文化修養必不可少的文化休閑場所。讓博物館“
實踐:溝通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橋梁
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經濟實力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關鍵要靠教育。振興中國經濟,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獨生子女現象雖然是個老問題,但它帶來的負面影響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關心和憂慮。筆者認為,面對孩子身上的缺陷,訓練重于指責。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的孩子有問題,而是我們的教育有問題。學生有這樣那樣的不對,是很正常的。事實往往是:學生懂的道理很多,而行動上卻又是另外一回事。這不是教育的不夠,而是訓練的不夠。有意識、有目的地創設一定的情境、創造一定的機會,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把所懂得的道理落實到行動上,把所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不是教育的新課題,但卻是我們做得不夠,需要解決的問題。社會實踐,是對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注重對學生進行訓練、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有益補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言行一致方面的不足,通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頭腦去分析,動手動腦,增強感性認知,把外在教育要求內化為自我發
關于學校資源向社會教育開放的思考
摘 要:我國已進入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時期,終身教育是這一時期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在這種條件下,社會已不滿足于學校只培養走進校園內的學生。社會對學校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務社會教育這一功能實現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而學校的資源向社會教育開放又是學校實現服務社會教育這一拓展功能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終身教育;功能;社會教育;資源 學校在每個受教育的個體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規范性和有計劃性決定了學校所擁有的教育資源與社會教育相比較不僅是豐富的而且是專業的。利用好學校的資源,對社會教育的發展及終身教育的實現都是有促進作用的。 所謂社會教育,概括起來是指國家和社會公共團體在學制系統以外,為了提高國民的素質,利用一切文化教育設施,對全體國民所進行的一種教育。[1]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相比,具有教育途徑的廣泛性和教育作用的復雜性等特點。 我們在了解了社會教育概念的基礎上,不難看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系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的。要完全地實現終身教育的構想,必須把二者有效地結合起來。但是在現實中,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系并沒有處于一種“理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