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博物館社會教育與“以人為本”理念的結合
王蕾 康豪
[摘要]免費開放的博物館與社會的接觸更為廣泛和密切,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走進博物館、感知博物館。博物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也越來越彰顯其促進社會文化發展的巨大作用,博物館在向公眾提供文化食糧的同時,也要積極關注社會的變遷,關注公眾的需求。博物館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打造博物館精品文化;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職能,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體現博物館“以人為本”的理念,全方位為公眾服務。
[關鍵詞]以人為本 展覽 社會教育 多元化 志愿者
2008年國家下達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政策,像春風拂面一樣給整個社會帶來了溫暖的氣息。過去或許由于門票這道門檻而阻擋了一部分人群走進博物館的腳步,而現在博物館免費開放的實施,充分體現了國家大力實施的文化惠民政策,得到了廣大公眾的支持,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博物館免費開放前期一度出現爆棚的情況,但在參觀高潮之后,往往又會出現門庭冷落的尷尬局面。因此,如何把握免費開放帶給博物館的發展機遇,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這種局面,讓更多的人群走進博物館,將參觀博物館視為一種提升文化修養必不可少的文化休閑場所。讓博物館“以人為本”理念與免費開放有效的結合,也將是我們博物館今后持續發展的一重要課題。本文試將博物館“以人為本”服務理念為著眼點,從社會教育職能角度做以下幾個方面的粗淺探討。
一、“以人為本”的辦展理念,增強展覽吸引力,展示地域文化
實踐證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博物館適當地引進電子技術展示手段是對傳統陳列展覽的有效補充和完善。如青島市博物館利用幻影成像技術,在《歲月回眸——青島近代史》陳列展廳內播放關于德占時期青島華人區早晨生活的片段,就是從觀眾欣賞角度出發,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輔助陳列的一次有益嘗試。從觀眾競相觀看和熱情贊揚的情況來看,適當地引進電子影像技術會極大地調動觀眾的興趣,加深其對展覽的參觀印象,并有效地改善以往靜態展示而帶來的弊端。因此,在這個資源共享的時代,博物館要緊跟數字化時代的步伐,充分運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展示手段,更加生動、形象地再現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魅力。
地域文化特色是一個地區的人文歷史、自然景觀中反映出來的蘊含濃厚文化意義的一種特質,是一個地區區別于另一個地區的顯著標志。青島這座移民城市,在近代史上曾被德國和日本侵占,因為這一特殊因素,從早期建筑風格、城市規劃建設等方面造就了青島區別于其他城市的顯著特質。青島博物館以此為出發點,新增的設《歲月回眸——青島近代史》陳列,充分發揮館藏資源優勢,展現了青島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為觀眾提供了一道文化大餐。事實證明,此展覽不僅得到了本地市民、外地游客認同贊賞,而且贏得許多國外友人的贊譽。加之配合展覽增設的影像資料放映區,為觀眾滾動播放《百年青島》、《青島要塞》等影像資料,使觀眾在參觀休息的同時能通過所播放的影視資料更好的了解近代史陳列展覽意圖,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辦館理念,讓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得到了更為充分的體現。
而專辟的一個獨立展廳作為觀眾互動區,也顯示出本館重視與觀眾交流以,開展互動活動的“以人為本”理念。目前,在觀眾互動區有配合《館藏山東木板年畫》展覽而設置的木板年畫印制區,此項活動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觀眾們踴躍參與此項活動,有的甚至多次來館制作年畫。博物館以觀眾參與需求為出發點,凸顯“以人為本”理念,取得了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雙贏的效果。 二、“以人為本”的教育形式,體現多元化教育職能
社會教育職能的根基是講解工作,講解員是聯系觀眾與博物館的橋梁紐帶,她直接代表著一個博物館的形象。作為一線工作的講解員每天與觀眾面對面接觸,既使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意圖和展品背后豐富的內涵得到充分表達,又直接感知觀眾對博物館展覽及設施的中肯評價,因此講解員在博物館教育職能里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為讓觀眾更好的感受“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在講解接待中必須要做到尊重觀眾,與觀眾達到心靈的溝通、交流和學習。
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教育學者認為,知識的傳播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單向傳播,而是雙向交流學習。博物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幫助觀眾“學”,博物館的教育職能體現在為觀眾自我學習所提供的一個巨大平臺中。博物館在許多國家已被看做是配合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和成人終身受益的理想教育場所,而其中所體現的“以人為本”則是立足長遠發展的重要話題。博物館的先進文化是社會教育的優質資源,應該大力傳播和弘揚;文化知識需要繼承和發展,傳播知識文化的博物館,其教育功能也不可低估。博物館在社會教育職能中展現著其自身的特殊規律和獨特的教育形式與手段,是實施社會教育職能的重要陣地。通過這塊陣地,可以將博物館的性質、任務、陳列內容向人民群眾進行宣傳,使博物館為大眾所認識、接受并從中受益。
今年暑假期間,青島博物館針對未成年觀眾的興趣和愛好,利用館藏資源優勢推出了“奇妙博物館”系列暑期公益培訓班,活動贏得了家長和小朋友們的熱烈追捧。培訓班采取開放式教學方式,所有的培訓內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均來自于館藏陳列展覽,使家長和學生能共同感受到來自博物館的不一樣的興趣培訓活動,使學生們在學習培訓知識的同時能更好地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一時之間公益培訓班成為廣大家長熱議的話題,許多前來參與的家長及沒能報上名的家長均希望博物館以后能經常舉辦此類培訓活動,培訓班的成功舉辦也為進一步拓展博物館社會教育服務職能又打開了思路。今年國慶和中秋節期間,開放教育部推出了彩繪泥塑月餅和彩繪臉譜活動,受到了廣大家長和小朋友的喜愛?;顒拥某晒εe辦既讓學生們在高雅藝術殿堂中感覺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同時也極大地宣傳了博物館,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此類活動以關懷祖國的下一代——未成年觀眾為出發點,盡顯博物館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和“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
同時,博物館還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充分發揮其教育職能,將流動展牌送進社區、老年公寓等地,一方面讓更多人群感受博物館,了解博物館,激發他們來館參觀的興趣;另一方面也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送上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休閑活動,讓他們感受社會關愛,更好地體現“文化惠民”政策。此外,博物館結合學校教科書中所涉及到的歷史、文物知識,為學校提供流動展覽;制作歷史文化講座幻燈片;制作與文物、歷史相關的文化包等,都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博物館通過豐富的教育形式,達到培養未成年人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目的,也是博物館“以人為本”理念的一種體現。
三、“以人為本”的服務觀念,利用志愿者資源,回饋社會
隨著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深入,愈來愈多擁有較高個人素養、熱心公益事業的人群加入到博物館志愿者隊伍當中來。他們當中有在校大學生、有在職工作人員、有離退休人員,雖然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但他們都懷著同樣的無私奉獻的精神,來到博物館無償為觀眾提供服務。目前本館志愿者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有展覽講解和場地服務兩項主要內容,他們同專職人員一樣都身處工作第一線,每天與觀眾熱心交流學習。
志愿隊伍已經成為博物館免費開放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志愿者也在利用博物館這個平臺為觀眾熱心服務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的另一種體現,這對于博物館和志愿者雙方來講都受益匪淺。在這一過程中,志愿者已完成從普通群眾向博物館主人翁的轉變,因此他們能更直接地從觀眾角度出發,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也能更好地體現出博物館“以人為本”的理念。博物館志愿者隊伍的不斷壯大,讓更多的熱心人士加入到這個隊伍當中來,成為志愿精神的傳播者和實踐者,成為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重要力量。
著眼于博物館的長遠發展,我們應努力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立足資源優勢,使展覽更親民,使教育形式更多樣,使服務更加人性化,讓博物館更好的體現“三貼近”的文化宣傳政策。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將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與“以人為本”理念有效結合;才能利用博物館博大精深的資源優勢,精心打造博物館文化品牌,使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更具長久的吸引力;才能培養觀眾的博物館情節,展現博物館的社會價值;也才能真正促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以及社會的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