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公共政策視野中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問題研討
田敏 李覬
論文關鍵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公共政策
論文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基礎教育課程建設也有新的進步。但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缺乏足夠的經費保障,問責機制不健全和教師的培訓不到位等。本文基于此,著重從建立問責制度,增加財政收入和加大教師的培訓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議。
近年來,為了順應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大勢,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紛紛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此背景下,我國也進行了新中國教育史上規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出臺,標志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啟動。雖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具體的政策制定與執行中仍存在不少問題,有必要對此進行政策層面的探討與反思。
一、中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政策背景
知識經濟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迫切需要我國進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21世紀是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知識的創新和應用成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力。“知識經濟”已成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直接左右著生產力的發展,并顯示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面對社會轉型和新世紀的機遇與挑戰,社會迫切需要教育領域進行相應的革新。而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基礎教育課程更應做出表率,通過課程改革培養新時代的創新人才。
歷次課程改革的成就和國外課程改革的經驗為我國進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現實依據。自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末,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經歷了七次改革,經過廣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全國人民的努力,課程改革不斷向前推進,基礎教育課程也有了比較完善的體系和框架。同時,一些發達國家課程改革的經驗也不斷被引進來。在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現實國情,要求我國進行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傳統的基礎教育課程設立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鄧小平同志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可是我國傳統的基礎教育課程有很多缺點: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缺乏整合;課程內容“難、繁、偏、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等等。這種傳統的基礎教育課程的設立與我國大的教育背景不相符。為了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為了培養適合時代發展的人才,我們需要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布至今,我國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推進了將近10年。不可否認,此次改革給基礎教育教學帶來了新觀念、新氣象,正如新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瀾所說:“這場改革攪動了基礎教育長期以來的穩態,學校正發生著悄無聲息而又積極的變化。”[1]但是此次改革出現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1.問責機制不健全。任何政策都要由政策主體來實施,但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對執行主體的問責制度的不健全阻礙了政策的順利進行。一些地方政府的領導者素質不高,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政策缺乏專業的知識,不能夠正確理解政策;有些領導者應變能力不夠,上行下效,不敢變通,不知創新;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片面追求利益,存在著“利大快執行,利小慢執行,無利不執行”的現象;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有著唯上、無過、諉過、從眾等不健康的心態。[2]缺乏對這些執行主體相應的問責,就會對課程改革政策的順利實施產生消極的影響。
2.缺乏足夠的經費保障。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對教育的投入數量應該占很大的比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所需要的空間、材料、設備、設施、環境、場地等課程資源的革新本應得到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然而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卻嚴重不足。比如,國務院轉發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沒有專項經費支持如此大規模的課程改革,這確實讓人費解。[3]課程改革本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改革,缺乏經費保障會使改革在執行中出現停滯不前的狀態。 3.教師的培訓不到位。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師作為一個成人學習者,他們的需要、興趣、個人經歷、自身的學識都會影響其學習效果。但是在政策執行的實際過程中,教師負擔加重,許多教師素質不達標,培訓時間少,系統訓練又不足,面對基礎教育改革提出的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等要求反應遲緩,這種情況明顯會阻礙課程改革的步伐。
4.民眾缺乏對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社會的一項公共事業,需要全社會一起努力。課程改革不僅涉及技術問題,還涉及政治、文化、觀念、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問題,在政策實施時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認同和支持,但是現在公眾對學校和教師的評價仍以升學率為標準。民眾缺乏對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是阻礙課程改革政策不容忽視的一個社會因素。
三、關于調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政策建議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一直都在爭論和批判聲中前行,作為“課程人”[4]理應承擔課程改革的責任。針對以上問題,在此提出以下調整意見:
1.建立問責制度,提高課程改革的政策執行力。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的、涉及到多個部門和機構的整體工程,其政策的推廣需要有相應的制度為其保駕護航,科學合理的制度有利于政策的順利執行。在課程改革政策的實際執行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需要建立相應的問責制度,即對上對下都要負責的制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以身作則,帶領各級學校更好地執行課程改革政策,堅持獎懲分明的原則,對課程改革做出全面科學的規劃,形成配套的政策制度,同時加強教育立法來保證問責制的實行,進而提高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政策的執行力。
2.增加財政投入,提供課程改革的財力支持。資金投入的多少是影響政策執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需要國家強大的財政支持。我國可以借鑒世界發達國家的做法:在縱向維度上,建立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教育財政制度,財政相對困難的地方政府或學校得到上級部門的大力扶持,從而加大改革力度、促進地區之間的均衡;在橫向維度上,建立以政府撥款為主、多渠道、多元化的經費籌措機制,著力改變中央和省級政府對教育的直接投入比例低于縣和鄉(鎮)兩級政府。[5]從橫縱向維度上增加對教育的財政投入,保證課程改革政策的順利推行。
3.加大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與綜合素質。學生在校接觸最多的是教師,學生的良好素質的培養取決于具有良好素質的教師的示范和指導。教師培訓的質量是影響課程改革政策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課程改革的新體制、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會和舊的管理體制、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發生摩擦。所以,實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建設與之相適應的教師隊伍。時代在發展,知識在更新,必須全面提升教師隊伍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不斷改進培訓模式,大力推進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加大教師教育院校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增強課程改革后的師資力量。
4.擴大媒體的宣傳,為課程改革的執行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富蘭說:“不要對我們所處的環境聽之任之,哪怕只是很小的改變,它也會帶來新的結果,如果想有更多的知識共享,那么就給予它應有的重視,創造一種機制以確保知識共享的實現,同時不用容忍那些對此背道而馳的人。”[6]大眾傳媒作為社會上的“第四種力量”對政策的執行會有一定的影響力,社會輿論環境是政策實施的大背景,所以說應該擴大媒體的宣傳,從而轉變民眾的思想,為新課改政策的執行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 讓課堂“大”起來: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巡禮[EB/OL]. 2009—10—3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09-10/31/content_12367636.htm.
[2] 趙正新.影響課程改革政策執行的因素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10).
[3]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R]2004-2-10.
[4] 鐘啟泉,吳國平.反思中國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 崔允漷,俞英.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的政策建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1).
[6] 邁克爾?富蘭.變革的力量——深度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