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高職院校法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
周旭
論文關鍵詞: 高職院校法律基礎知識課程教學改革
論文摘 要: 高職院校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因此,需要不斷研究高職院校法律基礎知識教學的實效性和方法,增強高職院校法律基礎教育的教學效果。
法律基礎知識課程作為高職院校開設的一門基礎公共課程,其目的是培養高職學生學習和掌握法律基礎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提高辨別是非能力,使其成長為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公民。但是,法律意識的增強和法律技能的熟練掌握,不是通過學習一門法律基礎課程就可以輕松達到的。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法制教育應貫穿于整個在校學習期間,在不同年級要有不同的任務和重點。當然,這要遵循一般的學校教育規律,不可能年年都開法律課,而要充分利用學校這一特定的空間,充分發揮各有關專業課程在進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及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受到比較系統的法制教育。事實上,專業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更有利于學生掌握與專業知識密切關聯的、在學生的學習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識,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法律的實效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重視法治建設,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更是高度重視民主法治建設,頒布了大量法律法規,下大力氣普及法律知識,重視法律宣傳教育,在法治建設方面取得了許多豐碩的成果。但是,當前我國正處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生活中許多層次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社會上出現一些嚴重社會問題和不良社會現象。人們生活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圍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不能獨善其身。這就使得人們要重視法律學習,善于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事實上,每一個人的日常工作生活都與法律息息相關,都離不開法律的保護。翻開報刊,打開電視廣播,瀏覽互聯網,每天可以看到大量民事刑事案件發生,這些活生生的案例觸目驚心。諸如目前社會上存在大量酒后駕駛行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往往造成嚴重的交通事故;許多商品生產者為了牟取暴利,生產出售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和衛生標準的食品,坑害廣大消費者,威脅廣大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一些不法商家出售假冒偽劣商品使一些普通群眾上當受騙,甚至一些高級知識分子被蒙騙的案件也屢見不鮮;一些地方黑惡勢力猖獗,搶劫、盜竊、吸毒販毒、拐賣婦女兒童等嚴重刑事案件顯著增多。
這些發生在群眾身邊的案件,損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這使得國家高度重視這些問題,采取各種法律措施解決這些問題。為了保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加大對酒后駕駛的處罰力度,減少交通事故發生;為了維護正常的社會市場秩序,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斷加大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力度,讓人們購買到放心商品;國家出重拳嚴厲打擊黑惡勢力,搶劫、盜竊、吸毒販毒、拐賣婦女兒童等嚴重刑事案件,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維護了社會穩定。在日益法治化的社會里,法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我們的現實社會中。這意味著從一個普通個體的日常生活行為到一個單位的整體活動,均離不開一定的法律知識或法律技能。當前我們發現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人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毋庸置疑,作為教育育人的高職院校,培養和快速提升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其參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培養現代化人才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近年來一再攀升的青少年學生犯罪數據,頻頻向我們警示:高職院校學生的法律素養還十分貧瘠。也許我們得到了比犯罪事件本身更有意義的啟示,我國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模式到了需要改革的地步。也正是基于諸如此類現實而又重大的問題的考量,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高職院校法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
一、法制教育要與德育相分離
我國長期以來教育實踐的做法是將學校的法制教育從屬于德育教育,而且我國教育部的相關文件也是這樣規定的,法制教育并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法制教育不能混同為道德教育,按照道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還有可能葬送法制教育。正是受此影響,長期以來,在許多高職院校里,法制教育附屬于思政教育,我們很難發現有專門的法律教研室,看到的往往是德育教研室,許多上課的法律老師,不少是從未接受過法律專業教育的從事思政教育的老師,其結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難得到切切實實的開展,在此情況下學生會有多少法律素養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實上,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均屬于社會價值教育范疇,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從聯系上講,兩者都是為了培養適宜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從區別上講,道德教育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提升人的品質,應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塑造,益于采用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但不存在法制教育從屬于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從屬于法制教育的問題。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發揮,需要建構一個屬于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高職院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干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為補充,整合組建地道、高質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二、法制教育的內容設置要從注重學法轉變為注重用法
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識(法律技能),主要應包括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通過法學理論教育,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在思想上樹立起法律權威;通過講解和介紹憲法,了解憲法是民主制度的產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結合不同專業,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一些部門法,培養學生守法、護法、用法的知識技能和自覺意識。
目前,不同類別的高職院校整齊劃一地以開設一門法律基礎課,由于課時少,內容龐雜繁多,教授者,猶如蜻蜓點水,匆忙趕進度,只能是簡單地進行一系列知識羅列和堆積;學習者往往疲于應付,死記硬背,應付過關考試,師生都苦不堪言。這顯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實目的。在法制教育的內容選擇上,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在不同類別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法制教育課。根據學生所在的學校類別、所學的專業及各校的側重點需要,除進行憲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還開設一些與各校專業(行業)相關、與各類學生受體相通的法律課程,使法制教育貼近學生的生活,融入學生的內在性需要。 三、法制教育的教學實施方式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提倡實踐性教學
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規律。法制教育是“認同”規范、“接受”規范和“消化”規范的教育,是培養自覺、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體現民主、正義、效率、公平等現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依靠傳統的枯燥無味的“課堂說教”事實上很難奏效,較適宜的是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這些規范。要使學生在學習法律基礎知識過程中能保持較高的學習情緒,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對授課老師而言,老師說課要做到觀點正確、內容熟練、重點突出、口齒清晰。上課前要精心設計教案,使講課如同演劇,能吸引學生,集中其注意力,隨著課程往前進展,不斷有高潮出現,令學生動情、喝彩或自發討論問題。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問題分析能力、臨場應變能力,而且給學生提供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交流協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配合、敢于表現、尊重他人等道德品質。
對學生而言,高職學生一般都文化基礎差,不愛學習,行為規范和自律能力差,敏感、好奇、容易沖動,同時自控力弱,缺乏足夠的支配力,法制觀念淡薄。面對這樣的群體,法律基礎課任課教師要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就是要求以學生的利益最大化為目的,以充實學生的生活為目的,突出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現代人的視野培養現代人,以全面發展的視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
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自主獨立性和能動性。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面對的是千差萬別的全體學生,要調動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尊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活動方式,給學生更多的自由,自主地、獨立地學習。教師要從發號施令的位置上走下來,改變以往授受式、填鴨式的教學。教師的主導地位不能阻礙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作為課堂組織者——教師要把自己作為普通的一員置身于學生主體中,與學生和平相處,使學生理解和參與教學,轉變“被教、被管”的被動角色,樹立“課堂主人”的意識。教師要充分發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沒有經過法律實踐是無法真正學好法律的,實踐性法律教育模式是必要的。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學生的特點,因勢利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多方面收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深入淺出,讓事實說話,這樣就可以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教師在傳授法律知識的同時,要緊密聯系實際,以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為教學目的。實踐表明,法律課越能緊密聯系實際,就越受學生歡迎,效果越佳。因此,法律基礎課要做到針對性、實效性較強。
比如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體,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最佳的答案,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引出各種可能性,引導學生發現有關的法律規范、事實材料及其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思索,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會更為牢靠、更加深入。
比如注重實例教育,采取模擬法庭,運用角色扮演、模擬案件等,剖析重點案例、以案說法、對真實或模擬的案例進行課堂分析和討論,讓更多的同學通過觀察、評論、角色轉換和辯論等方式,從中學到有用的知識,其優點是能讓更多的同學參與案件的分析,容易從群策群力的多種方案中,鑒別、篩選、產生最佳方案,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使課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實用,而且能夠使學生之間的關系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老師不再是單純教育者和大案提供者,而是平等的案件參與者和學生的幫助人。
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法律實踐活動內容的課程,如打破課上與課下的界限、書本與現實的分割,開辟第二課堂教學,經常性參觀監獄,旁聽有關刑事、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的審判活動,讓學生在面對面的親臨感受和事實分析中自覺獲得價值判斷,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待人的態度和處理有關問題的方法。舉辦有獎征文、法律知識競賽、圖片展覽,播放法制教育片等內容的方式,使學生在整個學習中積極參與到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從而得到體驗、感受、經歷,最終達到收獲。
總之,在高職院校的法律基礎課中要注重教學的針對性、藝術性,學生的自主獨立性等方面,全面增強教學效果和德育實效,使學生們正確地行使權利,自覺地履行義務,知法、守法、依法辦事,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從而成為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
[1]金川,鄭艷.高職法律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職教通訊(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9).
[2]高松元.高職院校法律專業的存在與出路[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