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代文化知識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王保東
這里所說的古代文化知識包括人的稱謂、紀年、月、日的方法、地名、官名和科舉名稱、禮儀習俗、器物用具以及我國古代文學史概況、部分作家、作品等。這不僅是中學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的內容之一,而且運用得好,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際上,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古代文化知識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者被忽略,或者僅停留在字面上的死記硬背。現結合教學實際,談一談古代文化知識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在智育方面
重視智力開發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有了注意力,智力活動才能集中指向到重要的刺激物上,才能連續不斷的維持有用信息的輸送,保持對無用信息的警覺,抑制不需要的刺激物引起的智力活動”。引進活水才能喚起學生的注意。
1. 導入新課
好的開始等于成功了一半?!靶抡n導入在一節課中只占用很少時間,往往只有幾句話,就使學生完成了注意的轉移和情緒的遷移,這種遷移是承上啟下的,因此也就很自然的把學生帶入到新課的意境之中”。導入的方法有很多,如情境導入法、布疑設問法、故事導入法等等。利用古代文化知識就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創設良好的導入情境,使學生迅速完成“注意的轉移和情緒的遷移”。例如:我在講授《從宜賓到重慶》這篇課文時,就運用了有關“懸棺”的文史知識來導入新課。《從宜賓到重慶》是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八單元的文章,是一篇應用性說明文。學生對這類文章不感興趣,要想引起學生的注意,就必須利用有興趣,有感情的新異刺激感染學生。
導入設計是這樣的:我國各民族安葬方式很多:有水葬、火葬、土葬,甚至天葬(死尸讓雕、鷹、烏鴉等鳥類吃),還有更奇特的,將棺材置于懸崖洞穴中,想不想知道哪些地方有這種奇異的風俗?讓我們“從宜賓到重慶”一路尋找吧!
這樣以最短的時間,就把學生引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實踐證明,效果非常好。
2.幫助理解文意。
隨著社會的發展,古代的一些禮樂制度、風俗習慣已發生了很大變化,有的甚至湮滅。如果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就會影響對文章語意的理解。適當傳授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彌補學生這方面的欠缺,有助于理解課文。
如講析《范進中舉》這一課時,我就交代清楚“秀才”、“貢士”、“進士”的關系,以及他們不同的政治地位,使學生易于理解。范進之所以喜極而瘋,是因為中舉以后,就算正式進入統治階級,其地位為秀才所望塵莫及;講《史記?信陵君列傳》中的“從車騎,虛左,自迎夷們后生。侯生鑷敝衣,直上載公子上坐”的句子時,順便點出古代乘車的習慣,即“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車右在右?!辈恢@一習俗,就不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講《蘇州園林》時,就簡介我國園林的發展歷史,以及私家園林和皇家園林的不同風格。這樣聯系古今,開拓了視野,增強了興趣,而且有助于重難點的突破,有助于文意的理解。 二、在美育發面
“語文學科美育就是通過活動進行美的教育,教育學生怎樣感知、理解、鑒賞、評價美,進行美的創造;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語文學科的廣泛性和深刻性遠遠超過其他學科,古代文化知識更包含著豐富的美育材料。教學中可以適時點撥、撥文入理,激發情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進行美的教育。
例如,引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和“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眱删湓娫~時,可通過加強朗讀,誘發通感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審美想象力、直覺思維能力,增進認識,分辨優美和崇高這兩種美的不同形式,學習一些美的基本理論。美育追求心靈的美,側重與審美活動陶冶人的感情,通過培養人的審美素質,達到心靈的完善與和諧。蘇東坡曾說過:“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在這里,蘇軾把人生和審美聯系了起來,表達了追求人生審美境界的信念。如果通過屈原、司馬遷、文天祥等的人格力量來感染學生,喚起他們的共鳴,使學生進入審美境界,就可減少人際糾紛,解脫精神重負?!懊烙睒s的一個重要作用和具體任務就是培養超越精神?!憋@然,這種超越精神是智育和道德不能培養出來的。
三、在德育方面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中規定的教育內容為:“有助于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獻身的精神,有助于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惫糯幕R的有些內容符合這個精神,在教學時認真發掘,充分利用,可以使之成為德育的內容。據《語文教育學引論》所述,語文學科的德育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的教育、堅強意志的教育、勤勞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為人民服務精神的教育和友誼情懷的教育?!钡?,下面通過舉例來談,如何運用古代文化知識進行道德成長教育。
在學習《活板》時,我是這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如‘四大發明’。沒有指南針,麥哲倫的環球旅行就不可能實現;沒有火藥,資產階級革命就會推遲;更不用說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的廣泛的影響了。可以毫不愧色的說:我們的民族是偉大的,充滿智慧和創造力的民族。”這樣的材料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再通過學習課文,就能使愛國主義精神進一步深化,引發愛國行動。
在學習“孔子見陽虎”章時,介紹古代禮制,強調我國是禮儀之幫,崇尚禮尚往來。聯系實際,向學生提出講文明,懂禮貌的要求,易于打動他們,說服他們,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古代文化知識有的適用于智育,有的適用于美育,有的適用于思想品德的教育,備課時要認真琢磨。當然,這三者不是割裂的,有時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關鍵是活用、巧用,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化死記硬背的沉重為心領神會的輕松。
這里強調古代文化常識的重要,并不是說悉數傳授,古代文化常識浩如煙海,不可能也沒必要全盤托出,可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學生的接受能力,適當增選,以滿足智育、美育、德育的教學需要。
最后還要補充一點,現行中學語文教材有關古代文化知識的注釋,有的未免過于簡略,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如初中語文的第一冊第五課有“書塾”,僅注釋為:“就是私塾”,可適當擴展:“古代的住宅最外面是門(院門)……貴族的大門一般是三開間,當中一間是明間,為門,左右的暗間為塾。舊時稱兒童讀書的地方為私塾、村塾,即因最初在塾中教學”。如對羅漢的解釋,是出家修行者。注釋是有了,但學生對“羅漢”仍然缺乏明確的認識??梢栽敿氉⑨專骸胺鸾淌澜缰?,已取得正果的神有三個等級,最高級是佛,其次是菩薩,第三等級是羅漢。如十羅漢、五百羅漢”。這方面的知識不需死記,只作了解即可。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古代文化知識,可以論及的遠遠不止這些。這里僅僅是從智、美、德三個方面談了些粗淺的認識。只要教師們肯下工夫,定會在古代文化知識的浩瀚海洋里尋覓出更多的適合中學生的精神食糧,促進中學生健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