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語文教學中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姜紅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語文教學要“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著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那么,在小學階段要讓學生養成哪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我覺得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良好的寫字、識字習慣
寫字,不僅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俗話說:“字如其人。”所以要讓學生從小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教育學生從小就形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提起筆來,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筆一畫地寫,力求做到姿勢端正,筆劃清晰,結構合理,美觀大方,行款整齊。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引導學生發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指導學生不斷發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把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逐步養成獨立識字的能力,進而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在校內,在家里,在街道,在社區,通過讀書、看電視、看報……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欲望,自覺地識記。
2. 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或難以理解的字、詞,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成為閱讀障礙或寫作上的攔路虎。許多學生遇到困難時,要么跳過去不理睬,結果是囫圇吞棗;要么向別人求助,養成一種依賴心理,不利于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則可以使學習日有所進。因此讀書要養成勤查詞典資料等工具書的習慣。
最常用的工具書是字典、詞典。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簡明同義詞詞典》。近年來涌現了大量的語文知識辭典、各種專業辭典,如《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中外散文名作賞析辭典》《學生作文辭海》等,有條件的可以向學生推薦幾種必備的工具書。
3. 傾聽、交流的習慣
“傾聽”是一種藝術。有的學生聽老師講課心不在焉,聽了之后不知所言,這都是不好的習慣。我們無論在課堂中,還是在與學生的交談中都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力,使他們會聽。雖然老師講、學生聽,以滿堂灌的形式進行教學的方法不可取,但培養學生們靜靜聽講的習慣卻是絕對必要的。學生們要想參與課堂討論或交流,更需要他們靜心聽取別人的發言,包括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講,才可能達到充分理解,才可能進行綜合思維,從而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最終達到互動協作,提升學習體驗的目的。總而言之,無論是參與哪個層面的學習活動,靜心傾聽都是基礎。 與人交流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交流”的習慣要從剛入學的兒童抓起,小學生在入學前已具有初步的聽說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口語交際教學,在學生已有聽說能力的基礎上,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包括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文明的態度和良好的語言習慣。在平時的交談和學習中,要讓學生養成用普通話發言與交流的習慣。
4. 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觀察是啟迪學生思維的最基本的途徑。自然、社會、生活中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學習的素材,要教給學生觀察自然、社會,了解現實生活的方法,使學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聽到的隨時記下來,形式可以靈活多樣,這對語文素養的形成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說過的,“你要仔細觀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點,隨時注意,隨時記下來。這樣的記錄很重要,它能鍛煉你的文字表達能力……刮一陣風,你記下來,下一陣雨,你也記下來,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寫一陣風或一陣雨,你沒有這些積累,就寫不豐富。這樣日積月累,肚子里的貨就多起來。”
5. 質疑問難的習慣
質疑問難的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學習中能自覺、主動地發現疑問,表述疑問,提出疑問與發展疑問,能對學習中的疑點問題進行反復質問、鉆研、探究,能針對學習中的疑點問題詢問他人、請教他人、和他人共同探究的學習習慣。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創造的過程更是從發現疑點問題開始,沒有疑點問題就談不上創造。古人把學習稱之為“做學問”,強調了學習必須一邊學一邊問,要學好語文,就必須養成求教于人的習慣,做到孔子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準的,都應當勇于向別人請教,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問一切可能了解情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