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怎樣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
李守京
: 【提要】“語文學習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如何變為語文學習的資源?我將從語言交際、課外讀寫、各學科、影視、網絡、班級學校的各種活動、各種社會文化等七個方面闡述作者的一些嘗試性的做法和思考。
【關 鍵 詞】語文學習;生活;嘗試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而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新課標中提出的語文綜合學習,適應了語文現代化教學的需要,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課堂集中授課形式的補充與延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特別是與其它學科的整合,打破了學科圍城,是一種開放性的學習。在這里,平時所謂的優生與后進生,一樣地有表現的機會,學生是在平等的環境中探究、交流,在活動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在這里,學生像鳥兒一樣都能展翅飛翔。“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注定了語文與社會生活的密切關聯。新課標提出了人與人之間交流時情感態度方面的要求:“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根據這個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與人進行語言交流時注意正確使用文明語言,并留心傾聽別人的語言,對其好的、美的語言加以吸收,對其不好的、粗俗的語言予以舍棄。比如社會上一些文明禮貌用語、校園里一些洋溢師生親情和同學情誼的話語,都提醒學生記載下來,揣摩品味,以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增加語言美感,努力達到新課標口語交際的總體要求,“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
那么怎樣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呢,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制訂方案
語文實踐活動在組織管理上與課堂教學有所區別,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更多的是在聽,是在老師的一個接一個問題中,逐步完成知識的接受過程。而實踐活動與學生生活更加接近,學生更樂于參加,主動性更強,因此在活動中每個人都會顯得很活躍,但因為其開放程度比較高,學生的吸引力、注意力很容易發生轉移,研究重點發生偏差,因此每次活動認真制訂方案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是要確定目標。本次活動的目的是什么,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作為組織者教師來說要做到心中有數,還要讓學生明白,這樣才能保證活動的效果。活動目標的確定,最好是由師生共同討論完成,這樣學生感覺到目標是自己訂出來的,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活動中去。比如《說名道姓》(蘇教版五語下)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我先給學生發了一本《百家姓》書,讓學生自己讀書,然后問學生:讀了書以后,你發現了什么,你有什么問題嗎?經過師生討論,歸納為以下幾個探究目標:1、名字的由來,2、姓氏的比例,3、姓名的民族差異,4、稱號的變化。其次是確定步驟,明確分工。目標確定后,還要和學生圍繞主題,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確定活動的步驟,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差異,組建活動小組,再引導學生討論研究方法,以及活動所需要的時間,制定計劃,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需求,又在小組內做到優勢互補,活動過程做到有條不紊,提高研究實效。
二、自主探究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是小組合作,主要內容是自主探究,在這里,真正地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學習《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一文后,我安排了“走近大自然”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提出:既然是“課本”,那么這本“書”里就有很多的知識,那么有哪些知識呢?我讓學生課后分組去探究,制訂研究計劃,并且指導了探究途經:可以在書中獲取,可以在網上看看,可以問別人,當然最好是自已到大自然中去尋找答案。學生的熱情很高,積極參與,在這里,沒有“差生”,全是優生,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新知識,又不斷地產生新的疑問,在他們的腦袋中又有了許多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像一塊塊小磁鐵,深深地吸引住了學生,引著他們走向科學的深處。在這里,學生的探究面非常廣,有研究鳥的,有研究海洋的,有研究魚類的,還有研究植物的……有的根據花兒開放的特點,編出了四季花譜,根據花兒每天開放的時間特點,繪出了鮮花時鐘,根據花的藥用價值,寫出了花茶經……在活動過程中,組織小組相互交流,對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補充,進行加工,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分辨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師給予適當的協調和指導。
三、注重體驗
學生探究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體驗的過程。綜合實踐活動關注結果,但更關注的是過程,學生親歷了探究過程中的苦與樂,對一個個疑問的解決所帶來的欣喜,是別人所不能體會到,特別是對那些語數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來說,看到了自身的價值,增強了自信。學生通過“走進大自然”的活動,也明白了我們的許多知識是和大自然密不可分的,是人類以大自然為師的結果。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大量地翻閱資料,認真觀察,仔細比較,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相互交流,發揮小組的集體作用,互相補充,互相糾錯,形成了科學的態度。
有個小組對河流進行了研究,了解我國有哪些河流,我國的水資源情況怎么樣,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發現我國人均可用水資源非常少,在全世界排在了后面,在我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水很少,常常面臨干旱的情況。后來學生觀察了我們周圍的河流,被這種嚴重的污染現狀震驚了,到處是垃圾,工業廢水任意注入河中,還有農田里有殘余農藥和化學肥料的水的排放,幾乎沒有什么干凈的河流了。學生還邀請我和他們一起去數我們周圍有多少河,大約測算了污染面積,寫成了水污染報告寄給了相關政府部門,寄給了有關工廠,上街散發傳單,呼吁社會愛護水資源,在班級里發起了珍愛每一滴水的征文活動。這項活動,雖然水的凈化不能一蹴而就,但學生的心靈得到了凈化。
語文學習,“讀”占鰲頭。但凡語文成績好的同學,亳不例外都是博覽群書。因此要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引領學生走向廣闊的書海。徜徉其間,有一個個鮮活的人,美麗著或丑陋著,特立獨行,個性鮮明;有無數曲折動聽的故事,詼諧幽默或生動形象;有智者的曠達開闊,有蠢者的滑稽可笑,有樂者的夸張噱頭。讀出可以叩問歷史、現實和未來的門扉,像芝麻開門那樣,快樂地發現了無盡的寶藏;可以暢游名山大川、名勝古跡,飽覽大自然的秀美與神奇,體驗人類文明的偉大、渾厚與雄奇。在閱讀中,學生的人格得到健全,精神日益豐富,語感逐步培養。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學好其他學科又可以反過來促進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科教材措辭的嚴謹、內容的條理,都是大可值得學習借鑒的。英語與漢語的不同構成方式、語法習慣,都對開拓學生視野大有裨益。
五、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
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學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觀察生活,回顧生活。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對此,教師要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時,可以組織學生去閱讀一些有關紅軍長征的書籍,也可以讓學生扮演成小記者的身份去采訪一些老紅軍,這樣不僅使學生全面了解了當時環境的惡劣,深刻理解彭德懷與戰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而且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學生也興趣盎然。如《秋天的雨》一文,雨對于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因為有了它,秋天才會有變化,使他們做到腦中有秋、心中有秋。然后在課余生活中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秋的特點去觀察,從而了解秋的特點,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這樣,
2、體驗生活,再現生活。
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新課程非常關注學生的體驗。所以在語文學習中,我們不是把別人的文字化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自己的體驗把生活化為文字、感受、理解,從而達到主動地吸收、自覺地獲取、高能力地反饋。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學古代寓言《濫竽充數》時,把課文編排成小型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對生活的理解、感悟,又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感悟。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播放小英雄王二小為了保衛后方機關和幾千個老鄉,將敵人領進八路軍的埋伏圈而被敵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場面,加之教師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精心剪輯的配樂。音樂、畫面、語言、神情營造出來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代的鴻溝去理解、領悟二小的英雄氣概,同時獲得情感的陶冶。
3、運用生活,設計生活。
有位學者這樣告誡我們:“學問的要訣,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學問,便等于無學。”語言文字訓練“生活化”,是教師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時著眼于學生的學以致用。所用的訓練材料,盡可能來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練習,也應盡量挖掘其與學生的生活有聯系,因為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用。所以我在上語文課時,依據教材的特點,設計一些如當推銷員、導游、解說員等綜合性的活動,使學生在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中自然發展多元智能。如學習了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選學課文《我愛故鄉的楊梅》后,啟發學生根據學到的“圍繞一個意思把話說明白”的方法,讓他們做“推銷員”,將自己家鄉最出色的水果介紹給“客戶”,看誰說得好。學生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后,他們運用自己學到的方法將柿子、琵琶、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繪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通過這樣采用多種“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訓練使學生既學得有味,鞏固了知識、掌握了技能,又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知識的快樂,開發了他們自主創新的潛能。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
六、生活中孕育教學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
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所以,達到真正理解還不是最終的目的,能將所學運用于生活,尤其是創造性地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
1、在學校中學習語文。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例如:開學初,我班一名學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報名費主動交給老師,五年級的同學不論嚴寒還是酷暑都堅持在學校執勤,這些事情學生都刻意去觀察,去講,去寫。
2、在社會中學習語文。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一片天地。例如: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時髦的廣告詞,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范用字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士,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成寫規范字,說規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拓展過程可以由多種形式實現,首先是教師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學生自主的活動,如學了《富饒的西沙群島》等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做小導游,回去向家長、朋友介紹那兒的美景;又如讓學生課外做一些社會調查,宣傳等實踐活動等。其次是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如參觀訪問,與兄弟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會發現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
3.在家庭生活中學習語文。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則可以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則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昂,家長更是倍加贊許。
“一切生活皆語文”,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廣闊的語文天地中,積極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
【
[1] 《小學語文情境教學》 李吉林 江蘇教育出版社
[2]《上海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上海教育出版社
[3]《研究性閱讀教學探究》 周一貫 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