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教師合理化流動淺析
劉海霞 彭良兵
論文關鍵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師合理化流動
論文摘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點和難點,新一輪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為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勢必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前,我國教師期望單向上位流動的趨向未變,各校際間客觀工作環境差距的局勢未縮,區域、城鄉間二元化經濟結構的勢頭未減。從實際情況出發,實施行政化管理策略,對教師合理化流動進行經濟差距的實質性補償,加強教師合理化流動的監督及改善措施。
人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體。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人。教師是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的流動直接影響教育均衡發展的進展與效果。目前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與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農村差距明顯,這種現象與教師教學能力、專業素養、經驗水平、教學方式息息相關。教師合理化流動可以適量消除這方面弊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教師合理化流動的內涵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1]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要求是在教育資源的分配和使用上,達到需求與供應的均衡狀態。教師流動,指教師從一種工作狀態到另一種工作狀態的變化,工作狀態可以根據工作崗位、工作地點、服務對象及其性質等因素來確定[2]。教師在非固定的教學單位從教,工作崗位具有彈性。合理化教師流動是“在一定范圍教師資源的最優配置,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3]合理的教師流動是有組織有計劃、積極有序的流動,不是盲目、無序的。教育部門要宏觀把握,理性分析,整體策劃來協調教師流動。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把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提出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的要求,組織實施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和實行資助貧困家庭學生就學的“兩免一補”政策,有力地促進著我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4]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建立建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5]提倡教師進行合理化流動將直接調節教育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現象,從而達到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
二、教師合理化流動存在的問題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教師合理化流動的問題頗多,其原因有主觀意愿上的,也有客觀條件限制的;有縱向經濟控制影響的,也有橫向競爭激烈等,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難度較大且具代表性的癥結問題。
1.教師期望單向上位流動的趨向未變。教師作為人有追求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權利與愿望,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決定了其選擇方向。他們受社會環境影響而形成不同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千差萬別,瞬息萬變。教師向高處就,其原因:一是職位晉升帶領教師向高級教育單位遷。二是工作編制致使教師為此競爭不倦。三是人生理想與職業目標促進教師節節攀升。四是教師層級所享有的社會地位與待遇影響教師流動的抉擇。
2.校際間教師客觀工作環境的差距未縮。優秀教師不愿支教,不愿到農村學校任教,除工資待遇外就是工作條件太差。城市與農村條件已經形成鮮明對比。城市學校軟件設備齊全,硬件豐厚。農村學校信息閉塞,設施簡樸,辦公設備欠缺。這種差距導致教師不愿去條件差的學校。人有追求高品質生活、徜徉科技生活的愿望,教師也不例外。農村學校的發展狀況無法滿足教師工作、學習、生活的基本需求。農村教師在信息流通及知識觀念更新方面普遍受限。
3.區域、城鄉間二元結構的勢頭未減。我國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而農村經濟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城鄉差距問題已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老問題,也是全世界的老問題。以目前我國社會發展來看,短期時間內區域、城鄉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不會持續擴大,但勢頭也不會減少。二無結構也導致教師薪資成倍數關系。加之財政收入差距下的教師勞動力市場具有自由選擇原則,所以優質師資成單向上位流動越發嚴重。
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教師合理化流動的優化策略
1.轉變教師觀念。首先,樹立“以生為本”的服務觀念。只有德才兼備、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崗位責任意識的人,才能成為合格的教師。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服務觀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認真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堅持育人為本,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其次,樹立“發展為綱”的升遷觀念??茖W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以科學發展為指導思想,樹立正確的升遷觀念。國家十二五教育改革與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這需要教師們以國家教育發展為主線,抓大放小,摒棄一己之私,將眼光放長遠一點,共同努力消除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種種問題。再次,樹立“教育為重”的責任觀念。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5]在社會發展的新局勢下,教師要牢固樹立教育為重的觀念,重視教育,服務于教育,以教育的發展為重,努力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和高素質的社會建設大軍。 2.實施行政化管理。行政化管理是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師流動進行合理化分配與管理的整合過程。確立教師資源“公有制”,就可以對流動教師進行“無校籍管理”[6]。首先,系統化管理。教育部門對教師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協調與分配。以區縣為單位建立教師資源管理庫,將教師的個人信息收錄到數據庫中。定期對教師隊伍進行再教育,著力打造師資隊伍建設。對教師入職把好關,牢抓準入標準,形成科學系統化的操作模式。其次,均衡化分配。教育部門對各級各類學校進行合理配備教師。農村與城市的學校在教師質量上達到均等,數量上達到均衡,男女比例上達到平行。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原則。分配過程中考慮教師的主觀接受意愿以及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這需要教育部門擁有戰略性眼光,做出精明抉擇,綜合分析后制訂最優質的均衡分配方案。最后,定期化調動。根據美國學者卡茲的組織壽命學說的理論,組織最佳年齡區為1.5年至5年。根據美國庫克曲線啟示,創造力經由增長期、高峰期、衰退期和穩定期而實現一次循環。當創造力進入穩定期后,如果不改變工作內容或更換工作環境,創造力將會下降。[7]教育部門應根據流動理論產生的效益,將教師在某單位從教年限進行適時調整。
3.對教師流動進行經濟差距補償。美國社會心理學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一是生理需求;二是安全上的需要;三是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四是尊重的需求;五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根據這個理論,教師只有滿足了基本生活要求,才能逐漸達到自我價值實現的境界。所以,一要對流動教師進行福利待遇補償。城鄉教師工資實行一個評價標準,一個衡量尺度,一個考核細則,達到城鄉工資一體化。二要對流動教師的機會成本進行補償。教師流動必然引起升遷機會、生活成本等不定量的損失,教育部門應適度考慮進行補償。三要對流動教師的辦公設備進行補償。經濟補償是有效促進教師流動的策略之一。教師流動損失的合理補償,能增加教師的流動意愿,提高流動速度,加大流動效率,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4.加強教師流動監督力度。再好的計劃沒付諸實踐一切便是空談,再好的教育策略沒有執行一切便是浮云。高質、高效的合理化流動質量依靠教育管理部門的有效監督與管理。教育部門應承擔起監督的重任,經常性深入基層進行教師合理化流動工作的指導與檢查。定期下鎮下鄉進行走訪與排查,解決流動中教師的疑難困苦,及時進行流動事宜的診斷與梳理。加強教師合化流動的執行力度,審查實施過程的堅韌程度,保證教師流動的實施效果。相信在教育管理部門的通力合作以及全體教師全面的積極配合下,義務教育不均衡等相關問題能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Z].教育部網站.
[2]李森,楊正強.關于教師流動的理性認識與管理策略[J].寧波大學學報,2008,4(2).
[3]盧文豐.教師合理流動的幾點思考[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2).
[4]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Z].教育部網站.
[5]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教育部網站.
[6]馮文全,夏茂林.從師資均衡看城鄉教師流動機制構建[J].中國教育學刊,2010,(2).
[7]王悅.論人力資源的流動機制[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