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義務教育階段新《音樂課程標準》及實施的反思
鄭永江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發展,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新課標的推行和實施也歷經了十年的實踐和檢驗。其實施效果如何,各界對它的評價和反饋又如何,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和反思,將有利于我們明確音樂新課標修訂的著手點,認清課改的方向,進一步推進音樂新課改和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義務教育;新課改;音樂課程;實施
音樂新課標推行十年來,在全國中小學義務教育領域取得了普遍的認同。新課標基本理念先進,在課程目標上,強化情感態度培養,弱化知識技能傳授,音樂課程的總目標分為三個方面,依次排序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在教學領域上,義務教育階段分為四個領域,即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在基本理念上,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強調審美體驗,關注興趣培養,鼓勵音樂實踐,倡導學科綜合。整體來講較之以前的教學大綱實現了較大創新。同時實施過程中也應注意以下問題供專家們思考:
一、淡化知識技能,失去了音樂課的特點
新課標提出讓學生獲得音樂審美享受,要淡化知識技能,不能枯燥地給學生傳授和訓練知識技能。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在教學方法上,一線教師很困惑,知識技能到底該不該教?如果教授知識技能就好像是堅持傳統觀念,沒有貫徹新理念;不教,則教學中又無所適從,音樂課不知該干什么好。
現在的小學教學過于強調快樂,沒有教給孩子們音樂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礎技能。這些孩子在應該訓練音準和節奏的關鍵期,沒有得到應有的訓練。而只是照著譜子拉琴,也就是說耳朵沒有被開發出來。如果抓不住10歲之前的敏感期訓練音準、節奏,那么日后這些感覺就很難再培養起來了。如果在小學階段沒有培養起良好的音準,基本上一個孩子在學校所受的音樂教育可以用“失敗”來總結了。進入初中,初一初二正值變聲期,學習音準很困難,而初三為了應對中考,音樂課往往被停課。就這樣進入了高中,那些艱深的音樂賞析和力求激發青少年創造性的創作模塊的課程,當然形同虛設。到高中畢業時,很多學生不僅不懂“五線譜”,甚至“簡譜”也不會。因為這些孩子已經失去了感受音樂的耳朵和技能,用音樂培養創造性的思維的窗口又關上了。
二、師資與需求相脫節,造成知識無體系化
新課程標準和課程教材中的知識無體系。現在課程標準中所呈現的音樂知識技能是零碎的,是不成體系的,這是違背音樂藝術自身規律的,不利于為學生打好音樂基礎。
在新課程標準的組織和實施的過程中,大量教師達不到備課上課的要求,需要重新培訓。在培訓的過程中,大腦風暴多,理論講授多,分析評價多,示范實操少,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實現不了培訓的目標。
高等院校的音樂教師師資培養和小學音樂教育需求嚴重脫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的需求相脫節。沿海發達地區,中小學音樂師資大部分為重點院校或211工程院校的本科畢業生,部分是研究生,他們在學校都有自己的主項藝術技能,學生大量精力都用在主項的學習上,結果只能是能彈的不能唱、能唱的不能跳、能跳的不能彈,沒有過多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和鍛煉即興伴奏、合唱指揮、音樂賞析等方面的能力,致使學校的教育跟社會實踐相脫節。
2、教材設計與教學方法的系統性相脫節。音樂院校的教材設計只是把內容教給這些將來要做教師的學生是不夠的,他們如何將掌握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傳授給中小學生們,才是最重要的,這一空白必須予以填補。三大教學法之一的奧爾夫教法在各地流行,但我國目前對此研究并不深入沒有形成體系,教育畢竟是一門科學,如果沒有系統性、科學性的教學方法指導,無法真正實現其推廣價值。
3、中小學音樂課標的許多內容與師范教育內容明顯脫節。中小學音樂課程不斷被附加太多其他元素,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表演”等,讓音樂教師整天忙于培訓和補課,搞不清楚自己的音樂課程到底應該如何上。音樂課應該尊重音樂本身獨有的審美需要,音樂課應該回歸純凈和簡單。新課標改變了過去音樂課單一的教學形式,讓人眼花繚亂,讓教師無所適從。音樂教師走上工作崗位后發現自己多年所學竟然教不了一個初中、小學生,這些培訓讓年輕的老師更感到迷茫。現在的教材要求音樂教師要精通十八般武藝,而師范生在學校只學習一門專業課,說明高校人才培養的模式、高校的課程、高校培養出學生的能力與基礎教育音樂教師崗位的需求脫節。
4、新課標的目標要求與社會現實狀況相脫節。新課標從實施到現在歷經十年,為何實施較慢,不僅因為新課標本身存在一定問題,更重要的是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素質教育、藝術教育、審美教育的理念存在問題。師范院校年年擴招,而用人單位卻招不到合適的音樂教師,中小學“體音美”“小三門”課程是弱勢學科,績效考核中教師待遇參照“數理化”等靜態學科,抓升學率,對工作時間無法量化的很多音樂教師來說不公平,導致音樂教師專業隊伍質量滑坡,人才流失。
三、音樂課教學內容領域的劃分還有待商榷
義務教育新音樂課程標準,重視學科綜合理念,倡導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結合,為此,將音樂教學的內容領域分為四個,即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也就是說,把“音樂與相關文化”單列為一個教學內容領域。表面上看,這是強調了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結合,實際上可能適得其反,因為,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結合,應該是在滲透在音樂教學活動和音樂活動中實現的。也就是說,應該在其他三個內容領域中進行結合,在音樂的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中都滲透相關文化。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結合,那是在每節課中都必須關注的事情,而不能只靠某一節或幾節課來解決,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結合,不是內容層面的問題,而是觀念層面的問題。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課程教學的過程與方法要有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綜合等,要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將其它一切可以用上的形式有選擇的用于音樂教學中,為音樂服務。 四、農村學校作為課改重心更應受到關注
談到教育提到教改,大家都把目光投向發達地區、投向城市,在我國有80%的學校在農村,有75%的學生在農村的學校,教改的重心應該在農村,新課標的修訂也應關注城鄉差異,關注農村課改。客觀存在的城鄉差距是導致農村地區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也是影響新課標實施的主要阻力。1.教育經費的欠缺阻礙教學的正常運行,尤其對于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不具備基礎的教學設備是很難進行教學的,而這些均需要大量的教學經費投入。農村經濟落后,教育資金的投入相對于城市來說還遠遠不夠,相應的教學設備跟不上。教學條件的落后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不能很好地將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學生不能很好地感受、領悟音樂課的魅力,因而音樂課就成為普遍不受重視的“選修課”了。在經濟不發達的農村,音樂教育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局限。2.音樂教師嚴重缺乏。由于農村相對的落后,音樂教師本身已經極度缺乏,新課標要求教師能夠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態度、情感,弱化知識技能的傳授,對師資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村地區本已經匱乏的音樂教師資源更顯得捉襟見肘。新課標在修訂時應該體現城鄉差異,某些標準應該具備一定彈性,考慮課標在農村地區推行的可適應性,加大地方教材及校本教材的建設,避免因課標水土不服造成課改無法進行的局面。
要解決音樂新課標實施中出現過的問題,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修訂新課標的時候汲取各方的智慧,特別是傾聽廣大一線音樂教師,學生的聲音,他們是新課標實施的行動落實者和受益人。新課改不是專家說了算,不能是專家制訂了政策策略,一線教師只管執行。專家必須多傾聽教師和學生的心聲,了解他們對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真實看法,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使廣大教師不僅是課程改革的執行者,更是課程改革的決策者。
關注農村音樂新課改的實施,加強硬件設施的建設。城市學校的設施相對較好,在課改中更應重點關注農村地區基本的教學設施。不要因教學設施的落后導致先進的教育理念在實踐中夭折。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郭聲健.大陸中小學音樂新課標的特點及其實施現狀[J].作者參加在澳門舉辦的《兩岸四地中小學音樂教育論壇》發言稿.
[3]楊迎.課改的重心應在何處——對農村音樂教育的思考[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6(6).
[4]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Abstract: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s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new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t after ten years of practice and testing. The executive effect how, all of its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and how, analyzes these problems and reflection, will help us clear the new music curriculum revision in the beginning, recognize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cours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music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Key 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reform; music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