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談教育公平視角下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的改進

賴娟

: 論文關鍵詞:教育公平 義務教育 教育經費投入機制

論文摘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我國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目標。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是教育經費投入的均衡配置。本文系統地闡述了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歷史沿革與現狀。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我國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目標。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物質保障就是教育經費的均衡配置。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幾經改革,日趨合理,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義務教育學校發展極不均衡。要早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還需改進我國當前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

一、 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的歷史沿革與現狀

(一)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的歷史沿革

從新中國成立到2006年為止,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財政包干體制時期;地方負責,分級管理時期;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

財政包干體制時期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新中國成立到1979年,我國財政實行統收統支的集中管理體制,在這種財政體制下教育經費的投入體制經歷了二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50-1957年的集中統一投資管理體制時期,在這一時期,國家財力非常薄弱,為了快速發展小學教育,國家提出了政府統籌管理和允許群眾在自愿基礎上發展民辦小學教育的方針,并頒布了中小學收取學雜費的辦法。第二階段是1958-1979年的“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體制時期;1957年,根據當時的國情需要,我國提出了“大力提倡群眾辦學,動員社會各界集資辦學”的方針。于是從1958年開始下放教育事業的管理權力,并規定,今后對教育事業的領導,必須改變過去以“條條”為主的管理體制,應根據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的原則,加強地方對教育事業的領導和管理。即基礎教育經費由中央按照地方需要切塊單列,下撥給地方。

地方負責,分級管理時期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1980年,中國財政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國家預算管理由過去的“統收統支”改為“劃分收支,分級包干”的“分灶吃飯”體制。與此相適應,財政用于義務教育的支出,也分別由中央和地方分擔。基礎教育經費由地方分擔和籌集,中央只給少量專項補助。198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又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義務教育事業,在國務院的領導下,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在這一時期,我國各地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呈現出多樣化特點。當時,國家教委及時總結了各地的成功做法,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我國教育經費的六條主要來源渠道,即以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稅(費)、對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收取學費和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收取雜費、發展校辦產業、支持集資辦學和捐資助學、建立教育基金的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新路子。

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管理時期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為了規范農村稅費制度,減輕農民負擔,200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下發了《關于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率先在安徽全省進行試點,標志農村稅費改革正式啟動,并成為整個稅費改革的突破口。稅費改革對于教育經費來源形成很大沖擊,為了保障教育經費的投入,推進義務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國務院于2001年5月和2002年5月分別頒布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關于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兩個文件。文件中規定,在管理體制上,義務教育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這種體制給縣級政府賦予了三項基本教育行政權力:制定全縣教育發展的規劃;統籌全縣的教育經費;管理全縣的教職員工。縣級政府成了農村義務教育的主要管理者,根據權責一致的理論,縣級政府應切實抓好本縣范圍內義務教育的發展。 (二)我國義務教育投入體制現狀

2006年9月1日,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開始實施,開啟了義務教育經費管理體制的又一次變革,在延續2001年確立的“以縣為主”的經費管理體制下,在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方面做了一定的調整,并將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全面納入了財政保障范圍,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義務教育的公益性。新法第六章第四十二條規定:“國家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義務教育經費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規定予以保障。”第四十八條規定“國家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向義務教育捐贈,鼓勵按照國家有關基金會管理的規定設立義務教育基金”。第四十九條規定“義務教育經費嚴格按照預算規定用于義務教育;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占、挪用義務教育經費,不得向學校非法收取或者攤派費用”等。總結當前我國義務教育投資體制可以歸結為:義務教育政府辦;教育經費省級政府統籌,縣級政府管理;義務教育經費預算單列;義務教育經費來源多渠道。

二、當前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中存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歷經六十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義務教育基本實現了強制性、免費性和公共性原則,制度上做到了義務教育的入學公平。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當前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1、教育經費省級統籌擴大區域間義務教育差異。教育經費省級統籌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縮小區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差異,但是,卻可能擴大區域間義務教育差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以試點制方式向前推進的,改革區域分先后,經濟扶持政策分地區,結果,不同省份和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大相徑庭,自然,各省由地方籌集的教育經費也有著較大差異。經濟發達的省市,地方籌集的教育經費更充足,其學校的建設自然更好。而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經費的地方投入自然更少,其學校的建設也更差。結果,流動性優質教育資源,比如教師都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區域間的校際差異日益擴大。

2、對歷史遺留問題缺少實際解決辦法。盡管目前的經費投入體制下有利于均衡城鄉校際發展,但由于歷史原因,農村學校先天不足,如果沒有政策傾斜,在同等投入下,城鄉校際差異還是難以縮小。僅僅依靠專項扶貧基金及社會捐贈難以實現城鄉統一,貧富均衡目標。

3、教育經費的投入與使用缺乏有力的監管機制。新義務教育法法第8條對教育督導工作做出了規定:“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對義務教育工作執行法律法規情況、教育教學質量以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等進行督導,督導報告向社會公布”。但是,這只是一個一般性的規定,缺乏針對性規定。地方政府能否按國家規定投入和使用教育經費缺乏細致而明確的獎懲制度。審計監督機構的權利義務也缺乏明確的規定。

三、改進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的建議

1、建立義務教育經費收支兩條線機制。在義務教育經費的籌集方面,仍然可以實行中央和地方共籌機制,地方出資部分可以用地方稅收或財政收入的百分比為出資標準,同時中央財政也建立義務教育專項預算賬戶,并將中央和地方教育經費納入統一管理賬戶。在義務教育經費的使用方面,要首先建立中小學教學設施統一標準,然后再按需在全國范圍內統籌配置教育經費,盡可能使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均衡發展。

2、建立獨立的教育經費投入監管體系。這個監管體系包括教育經費籌資與投入情況的外部審計監管、教育經費使用情況的內部稽核監管和教育經費向社會公開的社會監管三部分。用制度規范相應監管部門的職責,實行監管問責制。即,不僅從制度上規范教育經費的籌資行為、投資、使用行為,還要從制度上規范監管者的監管行為,讓監管失職者擔負失職責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修訂

[2]趙芳卉,我國義務教育投入機制問題研究,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