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談陜西農村義務教育資產構成及成因淺議

張丹

論文關鍵詞:農村 義務教育 閑置資產

論文摘要:隨著學校布局的調整,校舍建設棄舊從新,對閑置的校舍、土地等資產如何處理已成為一個普遍的難題。對農村義務教育閑置資產的構成及形成原因的正確認識是解決閑置資產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礎,值得我們關注和進一步研究。

一、農村義務教育閑置資產的界定及構成

(一)學校教育閑置資產的界定

學校教育資產是指學校擁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從廣義上講,學校教育資產包括學校所有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從狹義上講,學校教育資產一般指學校的固定資產部分。教育閑置資產,是指校地、校舍、校園、運動場地和附屬設施,因使用的人數減少、規劃設計不當、管理使用不當、建筑法規限制、維護經費不足、年久失修等致使全部或局部有多余、使用效能不佳或長期未能使用的狀態。本文中涉及的農村義務教育閑置資產主要指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由于學生人數的減少,全部校園長期不再使用的固定資產中的不動產,主要包括土地、房屋、建筑物和樹木等。

(二)學校閑置資產的分類

本研究依據閑置資產的類型,結合陜西省農村義務教育閑置資產的實際,將閑置的資產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土地。土地主要包括校園內空地、運動場地、道路、操場、農(林)場、池塘溝渠、周圍對外通道和植物園地等。第二類:房屋、建筑物及附屬物。是指學校擁有占有權和使用權的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房屋包括辦公用房、教學業務用房、食堂、校辦工廠等;建筑物包括道路、圍墻、雕塑;附屬設施一般包括房屋及建筑物內的電梯、通訊線路、輸電線路、網絡線路、水氣管道等。第三類:樹木。主要包括學校校園的樹木,屬于學校的農(林)場的樹木、森林,屬于學校池塘溝渠的樹木,學校植物園的樹木以及學校對外通道的樹木等。

二、農村義務教育資產來源構成

(一)我國義務教育體制的沿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義務教育投入體制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農村義務教育以鄉、村投入為主的階段(1986~2001);第二階段,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以縣為主的階段( 2001~2005);第三階段,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擔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階段(2005至今)。

(二)農村義務教育資產來源構成

通過我們對陜西農村義務教育閑置資產的統計分析,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省農村義務教育投資是以鄉鎮為主的多渠道投資體制,資產形成從來源上看,有以下七個渠道:一是村民集資;二是村委會投資;三是個人捐資;四是單位捐資;五是希望工程投資:六是財政投資;七是其他投資。

三、農村義務教育資產形成閑置的原因

出現農村義務教育資產閑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理論上講,大致有六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使用人數的減少而形成的教育資產閑置;二是由于規劃設計不當造成的教育資產閑置;三是由于管理使用不當造成的教育資產閑置;四是因建筑物受法律限制不能使用造成的教育資產閑置;五是由于維修經費不足無法使用造成的教育資產閑置;六是因年久失修不能使用造成的教育資產閑置。總體看來陜西農村義務教育閑置資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人數減少和規劃不當兩個方面的原因。我們從主觀與客觀方面對上述兩個原因加以具體分析。

(一)形成農村義務教育資產閑置的客觀原因

農村義務教育入學人數減少是形成義務教育資產閑置的客觀原因,義務教育入學人數減少包括絕對人數減少和相對人數減少。絕對人數減少是指因人口出生率降低而導致的入學人數自然減少,相對人數減少是指那些原本在農村學校上學的兒童由于其他原因未在原校入學而導致的入學人數量減少。具體表現為:

第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導致學校入學人數的絕對減少。隨著我國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人口出生率已經大幅下降。我省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急劇下降,三十多年來,全省少生人口1200萬,由于生育率降低,農村就學兒童數量總體下降。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導致入學人口數量減少,一些農村校舍閑置未用。 第二,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輟學兒童數量不斷增多,導致入學相對人口數量減少。從1994年以來,雖然全國中小學入學率呈逐年提高,但陜西省小學的學生輟學率卻整體上升。據《陜西省兒童發展規劃(2001~2010年)》中期統計監測報告,陜西省小學女生輟學率自2000年以來居高不下,2005年小學女生輟學率0.71%,幾乎是2000年女生輟學率0.36%的兩倍。

第三,外流就學人數增多導使我國農村中小學入學人數相對減少。以前的義務教育相關政策規定,兒童必須在戶籍所在地就近入學,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農村學校生源的穩定。但隨著我國入學政策規定上在戶籍方面的放寬及農業人口向城鎮區域流動加快的趨勢,農村外流生源逐年增加,這客觀上減少了在農村學校就學的人數。外流就學兒童一般指兩類。一是農民工隨遷子女選擇在城市就學。農民工把孩子帶去城市就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關鍵在于城里的學校比農村學校教育質量高,提供的教育設施更全面,他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接受更好、更高質量的教育。根據陜西省勞動部門2007年的統計,全省當年勞務中帶子女隨遷的人數達16萬人。二是擇校熱。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吸引了部分原本屬于農村學校的生源。在農村學校大量出現“空?!钡耐瑫r,不但部分縣城城區初中生源人數猛增,教學條件較好的小學更是生源爆滿,這就使教育資源相對優越的學校負擔加重。學生流入異地就學,必然使原發地學校的入學人口減少,造成原學校資源的閑置。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是造成農村中小學學生外流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年來,城鄉教育質量差距有擴大的趨勢。由于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村的教育經費嚴重缺乏,教師隊伍素質不高,學校教學設備簡陋,教學質量較低,學生家長對這些地區的基礎教育質量失去信心。

(二)形成農村義務教育資產閑置的主觀原因

1.“普九”行政推進,校舍建設過于盲目。在現有的閑置校舍資源中,大量是“普九”時盲目決策導致的。1990年后,“普九”成為各級政府的工作重心,全國各級教育部門為達“普九”評估標準,制定了相當強硬的規定,很多地方集資數十萬元辦一所小學。但沒多久,學校便難以維持,新建設的校舍和教育設施大量閑置,決策的盲目使本來就嚴重緊缺的農村教育經費大量浪費掉。

2.農村學校布局結構的調整使不少校舍成為閑置資源。政府為了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辦學效益,各地均對農村中小學實施了“裁撤并”的措施?!俺沸2Ⅻc”大體開始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普九時又搞過第二次,2000年開始的“撤校并點”實際上已經是第三輪。“撤校并點”必然使一部分校園閑置。1990年至2008年,陜西農村義務教育中小學(包括教學點)減少了21594所。到2011年,陜西省中小學校數將減少到10680所。

我們應該承認,在農村教育資源緊缺的地區把那些規模小、生源少、辦學效益差的教學點或村小學撤掉,在鄉鎮中心集中辦學,這符合規模效益原理,可以提高教育質量,優化教育資源。但問題就在于“裁撤并”不能不考慮農村教育的實際,搞一刀切。對于孩子們來說在小學階段,上學距離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為了上學孩子每天要走很遠的路,必然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同時,在農村地區,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自然條件相對惡劣,如果上學距離太遠,家長就不得不每天接送,必然增加家長們的負擔?!安贸凡ⅰ币尯⒆蛹凶∷?,這樣有助于教學和管理??墒牵鄽q的孩子身心都未發展成熟,生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都相對較差,非常需要有大人和家長的照料、關愛和呵護,而以學校有限的人力物力顯然難以完成如此重任。

[1]項寧國.芻議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的資產處理問題.教育財會研究,2006年03期.

[2]張勇成.農村教育資產流失現狀根源及其思考.中國農村教育,2005年06期.

[3]楊在輝.淺析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機制問題.湖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第15卷,第5期.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