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和心理教育
屈自玲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心理素質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逐漸成為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新課程下,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完整的人”的發展,而這個“完整的人”便包含了諸多方面,如謀求學生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追求個體、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自信心的培養不是一時半會兒就可以培養起來的,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用極大的愛心、耐心和細心去慢慢呵護。
一、在學校教育中,課堂就是自信教育的主要渠道。
在小學生自信教育的改革中,就是將課堂教育作為實施的重點,努力構建和諧教育的課堂,讓學生自信地學習。
1.教學目標優先重視自信心的培養。原來的“應試教育”是以課本知識的授受、記憶為中心,有關技能以及非智力因素領域的教育目標就得不到重視。現在我們要提倡一種新的教育觀念、教育目標的新的三個層次:(1)態度和技能;(2)實用技術;(3)知識。尤其是具有自信的人,更適于學習和更新自己的專業和文化知識,他們在需要時知道如何通過圖書館和計算機獲得信息。正是處于這種理解,我們認為,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是學生學業以及未來事業成功的第一要訣、第一內動力。一個充滿自信的學生才敢于探索,勇于進取,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從成功走向成功。
2.教學過程全面促進自信心的發展。傳統以知識授受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是:組織教學——檢查復習——傳授新知——鞏固新知——布置課外作業。在這種課堂上,學生的自信心沒有發展的時空。小學生自信教育應依據現代教育的新的三級目標層次,優先重視小學生自信心及良好行為的培養,以學生自信心的發展為中心,展開課堂教學過程:激發與樹立自信——維持與發展自信——強化與鞏固自信。在這種課堂上,我們在優先重視學生自信心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探究知識,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能力,開發潛能。
二、教師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所以教師也是影響學生自信心的因素。
1.珍視學生的成功。當學生自己動手干一些事情,或根據教師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師給予的肯定評價,會讓他們形成積極的心理效應。
2.抓住每一個閃光點。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一些話:“這學生簡直是一無是處”,“這學生調皮得讓人受不了”……即使學生做得稍好一點也認為是理所當然,而對錯誤就非常重視。這樣使我們錯過了許多表揚學生的機會,打擊了他們的自信。特級教師錢夢龍,有一次去外地上公開課時,有位同學遲到了,站在門口顯得十分難堪。這時,只見錢老師十分和藹地說:“這位同學雖然遲到了,但確實十分喜愛學習,你們看,他跑得頭上都冒汗了。這說明他心里急,想把遲到而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這個遲到的同學,原以為必挨批評,卻意外地得到了表揚,不僅消除了尷尬,而且很快積極地投入到聽課中,成了課堂上最踴躍的發言者。 品味這個事例可以看出,對學生做錯了事而又知道自己錯了的時候,不妨對其錯誤忽略不計,而對其表現出來的積極的一方面加以肯定和贊揚。記得在一次上課的時候,我叫了一個沒有舉手的同學回答問題,他愣了好一會兒沒答出來,于是我就對他說:別著急,慢點來,你可以的。最后他終于結結巴巴地把答案說了出來。但是在事后,我的指導老師告訴我說,在課堂上完全沒必要叫那些沒有舉手的同學,特別是那些成績差的,不應該為了他們而浪費時間。應該叫那些舉手的,這樣就可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換一種思維方式,如果將機會公平地分給每個人,那么即使是那些平時只縮在角落里的孩子,也會展現出令你贊嘆的光芒。
3.教師的信任也是十分重要的。當老師十分信任地對學生說“我相信你能行的”,這是給學生的一種莫大的鼓舞和動力。記得在給學生面批訂正作業時,我會對學生說:“多可惜啊,錯了這么一點就不能得五角星了。你下次肯定能得到,對嗎?”就這樣,他們就慢慢地一點點地進步,可見,教師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三、家庭教育。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放心讓孩子去獨立完成各種事情,這不僅可以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而且還可以使他們從中獲得自信,確信“我能行,我可以”。
2.積極鼓勵,耐心幫助。家長應該善于發現孩子的進步,并及時表揚和鼓勵。要充分利用各種途徑,使孩子們獲得成功,積累積極的情感體驗,從中認識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
3.適當標準,正確評價孩子。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需要父母和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家長要高度重視對子女的評價,多以積極肯定的態度對待孩子。評價時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和能力,確立適當的評價標準。只有對孩子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才能使孩子切實了解自己的能力。
4.家長的言傳身教也起著一定的作用。父母應有樂觀、勇于面對現實的性格,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樹立自信。
當然,在培養學生自信的同時,也要防止孩子被“勝利”沖昏了頭,走向另一個極端——自負。因為自負的結果,可能導致虛狂、任性、目中無人等不良心態或病狀心理反映,變成另一個“兒童問題”,這不是我們所要的。我們要極力加以防范、根除產生這一問題的土壤。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之成為祖國未來建設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