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家庭”青少年心理及行為負性影響淺析
劉秀英
[摘 要] “問題家庭”與 日俱增 ,由此帶來青少年在心理和行為方面的負性影響。根據(jù)多年的調查研究 ,本文對我國 目前“問題家庭”進行了系統(tǒng)分類及特點分析 ,重點探討了 “問題家庭”類型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方面產生的消極影響 ,為進一步探究解決途徑提供了基礎。
[關鍵詞] “問題家庭”;青少年 ;心理 ;行為問題 家庭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 ,是社會 的組成細胞。
是人們社會化進程 中最基本 的條件,是人們生存 、活動和全面發(fā)展的最基本環(huán)境。家庭又是青少年接觸最早、受影響最深的教育環(huán)境,是未成年人社會化 的第一重要場所。
如果家庭的存在和發(fā)展健康 、正常,就會對整個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 ,反之 ,就會給社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有關專家將不健康 家庭稱為 “問題家庭 ”。它是指在家庭結構、家庭教育方式、居家生活環(huán)境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等整個 家庭 系統(tǒng) 中的一個或 者多個亞 系統(tǒng) 出現(xiàn)“阻抗”的家庭 。通常 ,家庭 的結構特點 、系統(tǒng)狀況 、穩(wěn)固性 ,特別是核心家庭成員中父母的思想意識 、文化修養(yǎng)、言行舉止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 ,尤其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疏狀況、父母 的威信、參與孩子教育 的能力、自覺性及其教育方式、家庭居住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一個或多個問題,都會對子女的身心發(fā)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目前,“問題家庭”的數(shù)量不斷增多, “問題家庭”使青少年產生負性情緒 、心理障礙和問題行為的現(xiàn)象 日益凸顯 。
一
、“問題家庭”類型及特點分析(一 ) 殘缺 型 家庭殘缺型家庭主要是指 內部結構不完整 的家庭 ,即家庭出現(xiàn)夫妻雙亡或一方亡故、分居 、單親、在押等情況 ,使青少年得不到一般家庭孩子應該得到的親情 、監(jiān)護及教育,沒有或者早早地缺失親情的滋養(yǎng) ,甚至根本沒有經濟上 的資助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很難得到保障,嚴重地阻礙 了青少年良好人格 的形成,誘發(fā) 了青少 年身心不健康狀 況 的產生。
殘缺型家庭中的孩子和完整型家庭 中的孩子相 比,更容易形成偏離常態(tài)的人格 :表現(xiàn)過分依賴、強迫、戲劇化 、分裂等特征;挫折耐受力 大多較差 ;認知偏離正常軌跡 ,有紊亂不定的心理特點和與人難 以相處 的人際關系。所以人格出現(xiàn)問題的幾率較大。其 中的單親家 長中有一部分 ,尤其是父親性情粗暴 ,對子女要么疏于管教,要么嚴加看管。這樣的教育方式一般子女不服教育 ,情緒相 當?shù)钟| ;還有的家長為了彌補虧欠子女 的關愛 ,在金錢方面對子女“慷慨大方”,易使子女養(yǎng)成好逸 惡勞、揮金如土 的不 良習慣 。
(二)瀕危型家庭
瀕危型家庭 中的父母經常處 于 “阻抗”狀態(tài) ,一旦有“火星”,立刻 “戰(zhàn)火紛飛”“硝煙彌漫”,家庭環(huán)境嘈雜不堪、氣氛難耐。猙獰之詞,野蠻之舉 ,嚴重地污損了孩子無辜幼小的心靈。他們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其情緒壓抑 、焦慮 ,整 日神經高度緊張,生怕稍微不慎引發(fā)“超級地震”。
一
般情況下 ,瀕危型家庭從危機初露端倪到正式 “土崩瓦解”,需要經過一段時期的 “廝殺”,其 間,父母大多因為考慮 自身的境況,會忽視對子女的關注、疼愛和監(jiān)管 。
殊不知,此時的孩子尤其渴望得到父母的愛 和完整家庭 的呵護。現(xiàn)實的缺失與需要 的矛盾 ,使子女的感情遭受沉重打擊。恐 懼與怨恨 交織 ,煩惱 、郁 悶、焦慮 重重包裹 著“瀕危家庭”的孩子,導致這些孩子在任何環(huán)境 中都表現(xiàn)出猜疑 、仇視和偏頗的看法,難以改變的病態(tài)觀念及暴躁、極端的行為等 。
(三)暴力型家庭
暴力型家庭 ,是指對家庭成員用 肉體虐待或者精神摧殘等手段進行侵犯 ,致使該家庭成員在身心方面受到某種程度傷害的家庭 。家庭的弱者往往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家庭暴力是 “問題家庭 ” 中常見 的一種帶有普遍性 的現(xiàn)象 ,家庭暴力對家庭的弱者之一青少年的負性影響越來越突出。
家庭暴力不僅嚴重地侵害了當事人的人身權 、健康權、人格權 ,成為導致婚姻家庭關 系破裂的主要原 因,同時更影響著社會的穩(wěn)定 ,阻礙社會 的進步和發(fā)展。暴力型家庭在對待問題的處理上 ,習慣采用暴力手段來解決。青少年耳濡 目染,會造成不 良影響,他們覺得什么問題都可 以通過拳頭來解決 ,造成他們心理上的扭曲,性格上魯莽兇暴、易于沖動,行為上膽大妄為 、不計后果,當遇到 問題需要處理的時候 ,他們就會采用暴力的思維來解決 ,就容易導致暴力型犯罪的發(fā)生,且多屬于主動或者被動攻擊性行為。
(四) “留守兒童 ”家庭
本文所指的 “留守兒童”家庭是指農 民工父母外 出務工 ,被迫將子女留在農村 ,由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戚監(jiān)護、托管、教育子女 的家庭。作 為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社會現(xiàn)象 ,“留守孩子族群”越來越普遍 ,其教育與心理問題越來 越突 出。
在對占 “問題家庭”中21.3%的 “留守兒童”家庭共139個學生的父母外出務工的調查情況顯示 :父母 常年打工的60人 ,占總數(shù)的 43% ;父母 常年在家的 37人 ,占總數(shù)的27% ;白天外 出做工,晚上 回家的 42人 ,占總數(shù)的30%。從調查及訪談中獲悉 :這些青少年家長雙雙外 出打工的比例最大,他們打破 了共同監(jiān)護子女 ,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常規(guī) 。家長們認為錢賺多了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上好學校、接受好 的教育 。誠然 ,子女吃、穿 、住 、用 的問題解決了,但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由于缺失了父母 的監(jiān)管 、關愛及正常的家庭教育 ,他們就像無頭的蒼蠅 ,無舵手 的航船 ,四處飄蕩 ,易產生信任感 、安全感等方面的缺失。
(五)教養(yǎng)方式欠缺型家庭
指對子女教養(yǎng)的方式不 當或者欠缺的家庭 ,有的對子女嬌生慣養(yǎng),放任不管;有 的采取簡單粗暴,動輒拳腳相加等方式養(yǎng)育孩子的家庭。
父母對教育 的態(tài)度和具體的教育方式與青少年的身心特質發(fā)展正相關 ,教育的后果對青少年未來生活 的價值及取向等都至關重要 ,但一些家庭確實存在著教養(yǎng)方式不 當?shù)娜毕荨T谡{查 的 “問題學生”的家庭中,要么對子女親情過剩 ,嬌生慣養(yǎng) ,隨心所 欲,養(yǎng)成 了他們嬌橫 、霸道、執(zhí)拗、懶惰等不 良習性 ;要么堅信 “棍棒底下 出孝子”的觀念,當子女有點 缺點或犯些小錯誤時 ,就要拳腳相加、打罵體罰,極易使青少年養(yǎng)成叛逆心理 ;要么對子女期望值過高 ,一旦達不到要求 ,往往采用高壓 的、粗暴的管教方式 ,孩子的壓力 過大 ,無 法承受 的時候就會 逃學 、打架等。
(六)缺 陷型家庭
缺陷型家庭指的是核心家庭 中的夫妻生理 、心理或者教養(yǎng)能力不足或欠缺的家庭,有 的是夫妻中一個或雙方身體殘障、智力低下或者是精神病患者,根本無條件或者能力給予子女應有的監(jiān)護 ;有的夫妻素質極其低下 ,要么 自身道德敗壞 ,吃喝嫖賭 ,要么生活作風有 問題或參與社會違規(guī)活動。生活在這兩種家庭 的青少年 ,在家庭 中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還有可能因為生活在這樣家庭 的緣故受到凌辱 、歧視等,心理承受力不強。另外一種是家長的知識和教育滯后 ,無法跟孩子更好地溝通和交流 ,甚至沒有·108 ·能力進行監(jiān)管。隨著信息傳播手段現(xiàn)代化 、大眾化 ,乘 隙而人的腐朽沒落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給青春萌動 、追求新奇但又缺乏鑒別力 、自制力的青少年帶來 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而不少家長由于缺乏網絡信息化知識等,而不能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七)不良家居環(huán)境型家庭
主要指家庭居住在出租屋、工棚或者其他臨時場所等,周邊是臟亂差的環(huán)境,近鄰 大多是學歷、道德 素質、文 明程度等較低成員的家庭。
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的發(fā)育期、轉折期 ,通常被稱 為第二次 “斷奶期”,這個時期 ,青少年缺乏對具體事物 的判斷力 ,經常出于好奇的心理 ,傾 向于跟隨和模仿。在受到不 良習慣和行為的浸染下,缺乏相應的抵抗和判斷,往往成為犯罪分 子利用 的工具 ,并極有可能成為其中的成員 。
不 良家居環(huán)境型的家庭 中的夫妻,擁有的工作技術落后或者沒有一技之長等造成 的生存壓力 ,加上較低 的文化 素質和不勞而獲的心理狀態(tài)使居住其中的一部分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使得共同居住的子女和臨近的青少年受其不 良影響的浸潤,更容易誤入歧途。
2.恐懼與敵對
父母喋喋不休地 的爭吵,有時加上身體上互相傷害 ;或 “白熾化” 階段隨即轉為 “冷戰(zhàn)”等成為每天必定要上演的一幕幕。這種 “家庭 戰(zhàn)爭”,帶給青少年 的是身心的極大傷害甚至是摧殘,這種不安定 因素使青少年產生不安定、孤獨感 ,日積月 累發(fā) 展成為焦慮 、恐懼 、敵對情緒 ,甚至導致過激言行 、負性情緒與違規(guī)行為。
3.抑郁與焦慮
“問題家庭” 的青少年 ,生活在一種不安定 的家庭環(huán)境中,性格內向的較多 ,幾乎整 日郁郁寡歡 ,表現(xiàn)出抑郁 、焦慮 、驚恐等痛苦的負性情緒 。這大多是因為父母構建 的不和諧家庭氛圍或者父母的某些缺 陷給子女帶來的不 良情緒體驗所致 ,在調查過程中了解到 “問題家庭 ”的青少年痛苦程度較完整、普通家庭 的青少年高得多 ,且男生尤甚。
4.挫折感與厭學
“問題家庭” 的青少年普遍挫折感與厭學行 為均較為強烈 ,表現(xiàn)為個性 偏執(zhí)、戲劇化 、自戀 ;學習動力缺乏 、厭學、考試恐懼等紊亂不定 的心理、行為特征。
2008年 5月在對鄭州市六十九中初二 ·五班發(fā)放了問卷—— “你 目前最憎惡與最愿意做的事情是什 么?”答案是 “父母吵架” “父母鬧情緒” “爸媽冷戰(zhàn)” “爸媽離婚‘最想逃跑” “不愿上學 了”等 占全班人數(shù) 的 24.7%,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是 “問題家庭” 的學生。家庭結構的不健全、內部系統(tǒng)阻抗 、疏離、糾纏等狀況 中的任何一種存在都會給子女的身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5.逆反心理
“問題家庭” 的青少年在家里 由于得不到父母正確 的教育和引導 ,極易產生對父母和老師的逆反心理 ,甚至覺得父母、老師和自己過不去 ,從開始的叛逆情緒逐漸轉變?yōu)槠さ哪娣磧A 向。有的青少年因家庭親情 比如關愛、溫暖等的缺失 ,便會 自怨 自艾、郁郁寡歡 。他們一旦心里空虛得不到慰藉 ,心理發(fā)育 出現(xiàn)畸形,對任何事情 的處理都采取消極 態(tài)度 :撒謊、逃 學、早戀 、沉迷 網絡、打 架斗毆、吸毒 、偷 竊等 ,這些 都 是 變相 的逆 反心 理 的外 在表現(xiàn)。
6.極端心理
“問題家庭 ” 中的父母大多因忙于繁 重的工作 ,或者生活、工作壓力過大,對子女疏于有效 的監(jiān)管與教育。尤其是子女離開學校后 的時 間里 ,時常無法或者很少陪伴、照料 、監(jiān)督子女 的學習、生活。由于缺失家庭的關愛 、溫暖,一旦學校、社會 的支持系統(tǒng)不健全 ,青少年就會產生對家庭 、社會 的不滿情緒 ,深感現(xiàn)實世界 的緊張、冷 漠、無助 ,容易流露出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甚至導致越軌等極端行為發(fā)生。
(二)學習狀況 日益堪憂
1.學業(yè)成績隨情緒變化“問題家庭 ”青少年學生 的學業(yè)成 績與家庭 的環(huán) 境、氛圍的變化和父母關系的好壞正相關 ,他們的情緒也出現(xiàn)相應的波動 ;極大地影響著青少年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 習興趣 ,導致他們學習的意志力不強,偶遇挫折便心灰意冷,因此 ,學習成績極不穩(wěn)定 ,時好時壞 ,且特別容易偏科。
2.逃學 、厭學現(xiàn)象普遍
“問題家庭”青少年學生一般情緒較為低落 ,注意力不夠集中,上課聽講時或者課下學 習時總愛有小動作或者磨磨蹭蹭,疲勞感 自然較強 ,對學習不可能產生興趣 ,而是討厭情緒較濃。 “問題家庭 ”青少年學生在校學習成績不理想或犯錯誤時,家長不能或很少給予及時的關心、愛護 ,而學校教師一旦疏于管理 ,他們就會 由偶爾到經常逃學 ,沉溺于網吧、游戲廳等場所 ,龜縮起來 。
3.中途輟學現(xiàn)象凸顯
在逃學過程中, “問題家庭”青少年極易受到社會上不法分子的蠱惑、引誘 ,讓他們在某些方 面得到一時的安慰和滿足,最后卻往往誤入歧途 ,走上了違法犯罪 的道路。
有的父母 自身作奸犯科或者素質不高 ,甚至主動教導孩子一些不良行為 ,唆使他們到社會 中流浪、鬼混。致使一些青少年沒有受完 良好的教育中途輟學,過早 “浪跡江湖”。
(三 )犯 罪行為 日益 突 出
一般情況下 , “問題家庭”青少年的父母大多成長的環(huán)境和所受到的教育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這樣 的家長對其子女的期望值絕大多數(shù)很高 ,但他們缺失 了解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和科學教子的方法 ,往往拼命掙錢以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卻忽視 或者對孩子 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無 可奈何 ,孩子健全人格 、優(yōu) 良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幾乎空白,致使家庭教育中存在著相 當嚴重 的問題 ,這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身體及心理上的重要特點之一表現(xiàn)在竭力想擺脫童年時期的依賴關系上。所以,他們需要 的內容與程度均發(fā)生了變化。然而,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 (例如年齡的、性別的、狹隘的、習慣的以及其他種種觀念)的影 響,一旦這些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得不到尊重,享受不到應有的溫暖時 ,他們就會被不法分子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給自身和社會帶來不可估量 的損失。
“問題家庭 ”導致青少年犯罪行 為 日益嚴重 ,呈現(xiàn) 出低齡化、低文化層次和結伙化等特點。青少年一旦得不到及時的教育 、引導 ,很有可能學業(yè)失敗 ,與社會上 自認為“同病相憐” 的人結伙 ,做 “隨心所欲的事情”,進而陷入違法犯罪的泥潭。
(四) 自殺、他殺現(xiàn) 象與日俱增
近年來 ,青少年 自殺 、他殺數(shù)量逐漸增多,且 明顯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 ,青少年 自殺、他殺的事件媒介不 斷報道 。
青少年自殺 、他殺事件 日趨頻繁的出現(xiàn),反映了許多家庭 、學校 、社會等多方面深層次的糾結與矛盾。這些極端的現(xiàn)象及行為對我國社會轉型期的學制體制、教育資源的選擇 、教育、教學方式方法 以及 培養(yǎng)人才體系及 目標等各方面均是嚴峻的考驗,一系列頻繁發(fā)生 的 自殺、他殺事件最能夠暴露出當前 “問題家庭”教育的弊端及缺失。
目前 , “問題家庭 ”仍在 不斷增 多。家庭 結構 的改變、家庭成員的遠離、教養(yǎng)方式的不當以及不 良居住環(huán)境等的影響使青少年的心理 、學習、行為等方面的發(fā)展受到了沖擊、制約 。如何通過社會 (由其是專業(yè)社會工作者的介入 )、學校 (開展宏觀、中觀 、微觀層面的心理咨詢與輔導 )、家庭 (主干 、核心家庭成員 的參與 )以及青少年(自身主觀能動的充分利用)人手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體系 ,系統(tǒng) 、高效 地解決 “問題 家庭”青 少年 出現(xiàn)的負性心理、越軌行為及其他方面的問題 ,已刻不容緩。
[
[1]張錄鳳.兒童癔癥傾 向與家庭環(huán)境的相關性分析 [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09,36(22).[2]許海文.留守 、非留守初中生的家庭因素與心理適應研究 [D].湖南科技大學 ,2008.[3]吳偉娥 ,等.中學生行為問題與家庭教育相關性分析 [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07,13(04).[4]王建新 ,等.不同類型家庭中學生行為問題狀況調查 [J].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03,26(05).[5]翟靜 ,等.中學生家庭因素與行為問題 的對照研究 [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1,10(03).[6]蔣玲 ,等.中學生行為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 [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1,15(09).·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