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校外教育中實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韓水堂
〔關鍵詞〕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
一、青少年活動中心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外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機構在學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學生的課余時間和節假日,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對青少年學生開展的教育活動。青少年校外活動的目的是通過多種形式向少年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培養他們多方面興趣、愛好和特長,促進全面、健康發展。它是我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的重要領域。在校外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滿足青少年身心發展之需要,也是豐富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條途徑,更可以對學校教育形成有益的補充。
在2010年年底舉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王定華講到,“教育部準備從明年開始,效仿日本、韓國,建設大型青少年校外綜合實踐基地?!彼f,那里不僅能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的機會,也是開展生命教育、生存實踐的平臺,更重要的是能鍛煉學生的抗挫能力,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見,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校外教育的應有之意。
近兩年來,山西長治城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充分發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陣地作用,著眼于心理健康教育這一領域,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精神,不斷嘗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新方式和新內容。在青少年個體咨詢、團體心理輔導、家長親職教育及中小學心理教師培訓、輔導室建設指導和心理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等方面作了大膽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會效益。
二、青少年活動中心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內容及方法
1.面向青少年,開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歐美及臺灣地區早有發展,近幾年在我國大陸地區不少學校開展了研究和實踐。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就是基于人的生命規律,以生命的視角來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之間的關系,確認生命的整體性和人發展的主體作用;按照人生命成長、發展的規律和社會需求實施教育,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質量和實現終身幸福奠定基礎。肖川認為,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作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確立生命尊嚴的意識,高揚生命的價值,使他們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所以,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中心和原點而展開的教育。
在實踐中,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三個層面進行:首先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具體來說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內容,如:讓兒童遠離意外傷害的教育;教會兒童熟悉安全防護標志的教育;教會兒童有效逃離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技巧;使兒童能夠具有救護和自我救護的能力等。其次是發展生命的教育。發展生命的教育具體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信仰就是我們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賴以充實的終極關懷。對學生進行信仰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去尋找生活的意義。感恩教育要培養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培育學生的生命情懷。再次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以適當的方式和方法讓學生逐步了解、認識和接納死亡,讓學生認識到死亡是一種自然現象,消除他們對死亡的恐懼感,并通過認識死亡來感悟生命的可貴,從而使學生能夠珍惜自己的人生,珍惜生命。
實施生命教育,我們最成功的實踐是開展“生命如花綻放”青少年心智成長團體輔導。輔導依托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及技術,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目標,借助體驗式游戲、拓展訓練等輔導形式,實現青少年團體意識和團體價值感培養、接納和欣賞自己、珍愛生命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標。輔導結合中小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發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分為“結緣生命、欣賞生命、珍愛生命、規劃生命和感恩生命”五個主題單元,受到中小學生的歡迎。尤其是“護蛋行動”“種植幸運草”“我的墓志銘”等生命實踐活動更是給學生帶來深深觸動。
除此之外,我們還面向廣大中小學,積極推廣引自臺灣的生活素質教育課程。該課程認為,生命的問題一旦發生,會作用于不同的方面,包括人與自己的關系出現問題,如自我價值偏差,人與人的關系會不協調,人與生活環境有沖突,人不能以宏觀的角度看待生命整體的問題,陷入鉆牛角尖的狀態,引發心理問題。所以,中小學生活素質教育課程以天、人、物、我四個面向為課程主題結構,設計出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生命四大教學主題,同時配合兒童認知心理發展階段,有次序、有系統地設計相關聯的課程,同時借助與兒童生活經驗相結合的繪本及游戲等實施教學。這樣的課程設計,應和兒童生命成長的需要,尊重兒童生命成長的規律,切近兒童實際生活,循序漸進,親切自然,效果顯著。為此,我們通過培訓教師、推廣教材等方式積極引薦生活素質教育課程,目前,已有幾所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級心理活動課中實踐該課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面向家長,開展親職教育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積極開通學校與家庭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學校要指導家長轉變教子觀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營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以家長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為影響孩子?!币虼?,幫助家長掌握家庭教育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并在此基礎上轉變家庭教育的行為,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關注的內容。
為此我們面向家長,通過公益講座形式,積極傳授親職教育的理念和技術?!袄L本閱讀,悅讀閱美”講座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借助繪本故事,教授家長親子閱讀的理念和技巧,提升家長和孩子的閱讀品味,同時幫助家長找到與孩子溝通的一條好途徑;“親子溝通的態度與技巧”則教授家長親子溝通的技巧,幫助家長更新教育理念等。同時,我們還通過家長聯誼會、家長成長工作坊等形式,積極向家長宣傳先進理念和技術,滿足家長自我發展的需求。
3.面向教師,開展心育培訓
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同時,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也逐漸變得不容忽視。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育能力,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
為此,我們首先組建了“城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成長沙龍”,沙龍吸收各校心理健康教師及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師參加,通過系統學習,幫助教師們持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目前我們已開展了“學校心理輔導室建設”“學校心理輔導的理念與技術”“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等專題培訓。
此外,我們還面向廣大中小學教師,提供公益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公益講座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全體教師,通過“讓幸?,F身團體心理輔導”“積極心理學與教師幸福生活”等講座,傳授積極心理學關于人類幸福追求的有關理念和方法,幫助教師樹立積極的人生信念,掌握自我減壓的方法,自覺克服職業倦怠,創造幸福的生活和職業生涯;一種是面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師,借助“班級心理活動課的設計與操作”“師生溝通的藝術和技巧”等講座,傳授心理學視野下的班級管理技巧,幫助班主任及科任教師應對師生溝通中的常見困難,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提升管理技能和水平等。
4.面向學校,開展活動和調查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全體會議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工作經驗交流會會議紀要中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及時了解和掌握中小學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和發展趨勢,特別是熱點和難點問題,研究分析中小學生教育和成長問題中的心理方面的因素,為進一步推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和整體德育工作提供依據,提出建議。”
為此,我們聯合廣大中小學,先后開展了“中小學心理狀況調查研究”“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等調查研究,翔實地掌握了我區中小學生和教師的心理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為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現實依據。
此外,我們還策劃了“5·25暨‘我愛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動方案”,倡議學校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和教師提升心理健康的自護意識和能力,同時豐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三、青少年活動中心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1.面向兒童,開展心理援助
面向特殊需求兒童,如留守兒童、殘疾兒童、單親或離異家庭兒童等開展心理援助服務,是我們活動中心今后要面向社會實施的一項公益服務。我們將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幫助這些有特殊需求的兒童及時排除障礙,走出困境。
2.面向學校,開發校本課程
目前,生命教育理念剛剛走入學校,生活素質教育課程也處在嘗試階段,今后,我們將團結我區廣大中小學教師,依據我區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編寫適合我區的生命教育教材,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找到一條面向全體學生、以發展性輔導為主的科學心育之路。
3.面向家長,開展繪本閱讀
繪本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得到專業人士和家長的認同。今后,中心將提供繪本資源,運用“繪本閱讀+親子共讀+心理輔導”模式,為兒童提供繪本閱讀服務的同時,宣傳親子共讀理念,同時通過繪本表演、心理劇、團體輔導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幫助家長掌握親子溝通的理念與技術,在提高兒童閱讀能力、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同時,提升家長的教育水平。
4.面向社區,開展志愿服務
社區是實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新陣地,我們今后將通過志愿者服務、公益宣講等形式在社區推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營造積極健康和諧的社區氛圍,幫助和鼓勵社區開發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社會智能,優化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