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網絡對青少年的心理危害和應對措施
佚名
摘要:隨著電腦的普及應用網絡在改變人們生存的地緣空間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及思維方式,尤其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的影響更為明顯。本文在分析網絡特點及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的基拙之上,從認知過程、行為特征、情緒情感等幾個方面論述網絡對青少年的心理危害,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網絡;青少年認知過程行為特征
20世紀,人類最大的科技成就莫過于計算機發明及互聯網的誕生。互聯網作為全球信息化革命的最新體現,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消極作用。特別對青少年而言,在為其知識獲取、技能掌握、心理溝通提供便利條件的同時,也使其心理發展面臨一系列問題,如網絡依賴等。這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特定的心理特點決定的,但另一方面也是受網絡特點的影響。 一、網絡對青少年心理社會行為的影響 隨著電腦的普及與應用,青少年有更多的機會來接觸和使用電腦,并成為網絡的主要受益者。但作為具有特定發展特點的青少年,在使用具有特定特點的網絡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消極問題。目前的研究結論認為,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心理社會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認知、情緒情感、行為以及自我意識等方面。 (一)互聯網對青少年認知過程的影響。 格拉尼克和拉梅研究發現互聯網的自組織的特性可能導致使用者的思維模式出現5個方面的變化:要素主義思維轉向虛幻感;情境化的批判思維技能的發展;體現自我同一性的元認知的出現;思維流暢性增加;效能感的發展(Granic & Iam-ey. 2000)。更為具體地說,由于互聯網的使用,以線性的要素主義為特征的現代人的思想模式可能轉化為后現代主義的非線性的思維模式。奧爾森認為,這種轉變可能類似于那些在中學階段由于大量知識的學習而導致的認知過程出現的大量的變化,如抽象思維的發展、普遍道理的學習(Olson, 1994)?也有的研究者發現,互聯網的時間感、空間感、現實的知覺( peioeption of reality)、自我感( sense of self)會在互聯網中發生改變。 (二)互聯網對青少年行為過程的影響。 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會從互聯網的使用中受益;但對一部分人而言,當使用變成濫用的時候.他們的生活就可能會出現病理性的行為問題,如互聯網成癮、互聯網依賴等(Hess,1999)。 互聯網對人的社會交往方式和社會交往技能可能產生影響。有人發現互聯網成癮者主要使用互聯網進行社會交往,而不存在與互聯網相關問題的人則使用互聯網來保持已有的人際關系(Tong, 1996)。也有的研究表明,網上聊天與發送電子郵件正成為人們認識新朋友的一種非常平常的方式 而在我國也有不少上網成癮的報道,尤其中學生由上網所引起的自殺、出走、碎死事件值得引起關注。 (三)互聯網對青少年情緒情感、自我意識的影響。 互聯網使用不僅對人的認知、行為過程有影響,它同時對人的情緒情感以及自我意識有影響作用。 首先,互聯網可能會給青少年帶來積極的心理體驗。斯普勞爾認為互聯網這種社會性技術可以給用戶以歸屬感和人性支持(Sproull & Faraj , 1995 )。其他的研究發現,互聯網的使用會使社會聯系增加,讓用戶感覺舒服與力量感。但是,互聯網的使用也會給用戶的情緒情感帶來消極影響。特克勒發現一些被試因為上網交友而導致社會孤立和社會焦慮的產生(Turkle, 1996)。也有的研究發現,過多使用互聯網會導致孤獨和抑郁的增加,具體地說,他們的研究發現互聯網的過多使用,即使是因為交流而使用互聯網,也會導致社會卷入的減少與幸福感降低。 其次,互聯網使用存在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即大多數的互聯網使用者獨自使用互聯網,“電子化的個體”正在逐步增加。因此,互聯網較可能對自我意識的發展與人格的傾向性產生影響。 最后,某些網上活動可能會給具有較好計算機技巧的人贏得尊重與地位,可能對一個人的自我評價產生影響。 二、應對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