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預防
周顯著
為了探究新形勢下農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新情況、新問題及解決的新途徑、新方法,更好地預防和減少農村青少年違法犯罪,我校于2003年承擔了廣西教育學會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農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預防的研究”工作,該課題于2005年8月通過了廣西教育學會的鑒定驗收。研究中,我們有以下體會:
一、關于農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幾種心理表現
1.自卑心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相當部分農村家庭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仍有一部分的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上,有的子女起碼的讀書費用都籌集不到。這些貧困家庭的孩子看到少數富家子弟衣食無憂,穿名牌,玩手機,花錢大方,就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平衡心理。他們對家庭和社會有所抱怨,生活在一個自我封閉的狀態中,交際范圍狹窄,不善于溝通,不能接受其他同學或不能被其他同學接受。由于時常為經濟拮據所困擾,造成精神上的壓抑,出現抑郁心理,內心極為脆弱;有的學生由于學習基礎不好,對學習失去信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自卑心理。加上社會上存在的“恃強凌弱”、“人性淡漠”現象,這種自卑心理就極易發展為犯罪心理。
2.逆反心理。從心理學角度上講,青少年正處于逆反心理強烈的時期。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中的貧困家庭、離異家庭、單親家庭、留守家庭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尤為突出。這些孩子或在思想和學習上缺乏家庭的教育和引導,或在生活上缺乏家庭溫暖,在學校又因成績差而倍受歧視,使其逐漸產生挫折感。他們對老師的教育表現為不滿意,不服氣,不服從;他們不學法,不畏法,軟硬不吃甚至公然對抗;人們厭惡的事,他們卻贊美,人們贊美的事,他們卻反對。在不良伙伴的影響下,容易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3.攀比心理。近年來,農村中的一些青少年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想方設法與同齡人比穿戴、講吃喝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2003年,我校一名15歲的農村學生,就因實施搶劫被判刑。此前,這名學生曾多次盜竊錢物而被治安處罰和學校處分過,據查,該學生所盜錢物均用于結交異性、吃喝、上網等方面,往往瞬間揮霍一空。
4.報復心理。在農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家長法制觀念淡薄,經常有意無意地向子女灌輸利己主義思想,甚至縱容其錯誤行為。其結果造成孩子霸氣十足,遇事唯我獨尊,吃不得半點虧。2000年3月,我校初三學生陳某在趕圩時丟失50元錢,懷疑是一工廠職工偷竊,懷恨在心,糾集5個同學分別手持砂槍、砍刀等,在該職工上班路上進行伏擊,將其砍成重傷。
5.好奇心理。由于農村居住較為分散,交通不便,進入初中后,他們面對與小學完全不同的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充滿了好奇。但由于他們的社會閱歷淺,對良莠缺乏全面正確的判斷,隨著生理的不斷發育,一些青少年對性有一種好奇心、神秘感和嘗試欲,于是偷看黃色小說、色情報刊、淫穢錄像,訪問黃色網站,甚至想模仿嘗試其中的黃色情節,尋求刺激。2004年,我校一農村學生王某因多次偷看女生洗澡被抓獲,經調查該生的家長經常在家播放色情光碟,結果導致該生對性產生好奇心理。這種扭曲心理不斷強化,一旦條件適宜,少數青少年就會失去控制能力,實施攻擊性的性發泄從而走向犯罪道路。
6.從眾心理。“一人膽小,兩人膽大,三人什么也不怕?!边@種從眾心理在農村行為不良的青少年當中帶有普遍性。筆者調查發現,我校近年來因打架、偷盜、賭博、搶劫、敲詐勒索等違法行為而被紀律處分和治安處罰的學生當中,作案時少則三、五人,多則十幾、二十多人。這些人當中,少數人因對法律的無知而違法,多數人則是因為存在著錯誤的法律觀念,認為“法不責眾”,只要一人提議,不分善惡,共同響應,使其違法行為更加有恃無恐。
二、關于農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心理預防
1.學校要引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構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線。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學生品德的形成有著與社會、學校同等重要的作用,它更有社會和學校所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目前,家庭教育的失誤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成因之一。在農村,越來越多的家長為生活所迫外出打工,無睱照顧孩子,與孩子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一旦孩子出現違規違法犯罪行為,往往不知所措,不是責怪學校和社會,就是對子女大發雷霆,打罵訓斥子女。在農村,多數家長文化素質偏低,不懂教育學心理學,不懂得自身榜樣的重要性,要求子女是一套,自己做是另一套,如:要求孩子讀書做功課,而自己卻聚賭到深夜;不讓孩子抽煙喝酒,而自己常常喝得爛醉如泥等等。長此以往,只會使孩子心理扭曲,產生抵觸情緒,怨恨父母,用父母不允許做的事來“回報”父母。因此,我們在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同時,一定要通過多種途經,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目前,辦好家長學校、設立家長委員會、加強與家長的經常性聯系,是提高家長素質、指導家長搞好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徑。 2.針對青少年法制觀念淡薄的心理特點,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青少年違法犯罪與道德認識、法制觀念淡薄有著直接的關系。農村地區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宗族傳統觀念較重,現代法制觀念淡薄。為此,學校要十分重視對家長和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提高他們知法守法的自覺性。這不僅是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一項工作,也是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一項治本的舉措。
3.學校要創造條件,努力培養青少年的高尚情感。青少年時期是情緒、情感處于急劇變化的時期,他們的情緒易于激動,容易急躁,重友誼,講義氣,好感情用事。有的學生因學習不好,處處被人冷落,個人特長更沒有充分發揮的機會,便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產生了違法犯罪的心理。馬斯洛需要層次論認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鞭r村學校的一些學生由于其條件的限制,自己的特長沒有機會顯示,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得不到滿足,在同學面前沒有價值感,而產生逃學、厭學念頭,或通過不良行為甚至違法犯罪行為去表現自己,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學校要努力為學生創造展示才能的機會,為他們開拓展現才能的空間,滿足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第一,通過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培養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發展其道德感;第二,組織學科興趣小組,如通過繪畫、唱歌、跳舞、體育活動以及文學社、廣播站等多種形式培養青少年高雅的審美情趣。第三,鼓勵青少年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追求。為避免青少年因精神空虛、無聊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學校老師及家長應不斷向青少年學生提出挑戰,設立適當的目標,以增進他們的充實感、滿足感和成就感。為此,要培養他們的樂觀型人格,使他們用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世界;要培養他們的自立精神,建立成功者的心態,儲備成功者的本事;要培養他們善于審時度勢,明于觀察環境和正確認知自己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對學習、就業和未來做出恰當的設計和規劃。
4.尊重貧困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在農村,貧困家庭的學生特別是那些同時在學習上比較吃力的學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總覺得低人一等,在同伴面前抬不起頭,導致消極的自我定位。經常表現為自我期望值低、自卑感過強。學校在幫助他們的時候要給予其自信而非無謂的同情,減輕其心理負擔。要指導學生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看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對自己作出積極的評價。在農村,要特別關注“留守”子女、父母不和、離異或遭遇變故家庭的子女,積極給予心理援助,防止極端行為的發生。
5.改革對違法青少年的處分制度。實踐中,我校對違法的青少年學生采取了多種教育挽救方式,努力遵循公正、透明、合法的原則,盡力體現人性化的特點。如建立申辯、申訴制度和免予處分制度,創新處分方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等,以減少因處分而產生的負面影響。
6.開展健康人格教育以及必要的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活動。對有不良性格尤其是有人格障礙的學生要運用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及時而有效地予以指導和治療,以促進青少年人格健康發展。在農村,特別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結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進行教學,切實提高心理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另外,要把心理咨詢作為學生課外活動的重要內容來抓,并使其規范化,制度化。
7.根據青少年心理的相容性特點,加強良好的群體的培養。青少年群體之間的心理具有很大的接近性和相容性,彼此容易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因此,建立一個良好的群體,形成健康成長的群體輿論和集體意識,對幫助青少年改變不良品行和形成優良品德,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家長和老師應當認真分析青少年同伴群體的地位、性質和作用,根據不同的群體加以區別對待。對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同伴群體,要采取支持和保護的態度;對消極型的群體,加強教育,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對于具有破壞性的群體,應堅決予以分化瓦解。在農村,由于文化相對落后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響,極易形成破壞性的群體,因此,加強良好群體的培養,對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