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談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
張召勝
: 《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高中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正是根據高中生的心理特點,保護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創新能力,促使了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質疑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支點,在語文教學中有其必要性——新課標的要求;主體性教學的需要。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最能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疑”是點燃學生探索的火種,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指路明燈,是他們積極思考問題,努力探索質疑的具體表現。同時課堂設疑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是突破教學重點的有效方法。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質疑、勤于質疑、勇于質疑,并通過引導,教給質疑方法,提高探究學習的效率,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呢?
一、預習質疑
要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質疑能力,首先必須建立在學生對文本的“文從字順”的基礎上。這就要求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培養他們尋找出不理解之處進行質疑的能力。教學課文之前,安排時間讓學生預習,并針對預習提出要求:邊讀邊想,嘗試讀懂課文,有什么詞不理解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問題,做上記號等。明確的要求提高了自讀的效率,促使學生把“讀”和“想”結合起來,把讀引向深層。
自學中要求學生讓學生將初步自主探究課文過程中不懂的問題記下來,提出有困惑、有異議的和自己感興趣想知道的問題。預習中學生的質疑,能營造新的學習氛圍,為課堂上深入學習做好鋪墊。
二、扣題質疑
教材中的很多課題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與課文有著密切的聯系,濃縮了整篇課文的精華,是文章的眼睛,思維的窗口,因此對題目的質疑問難往往是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環節。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既有利于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還可以幫助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學習課文出示課題后,可讓學生說說從課題中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這樣,既理解了課題,又為學習課文設置了懸念,激發了學生探究內容的興趣。從課題入手剖析,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推進,產生的一個個問題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研究文本成了一種心理渴望,從而為進一步探究課文、更好地理解課文,作了很好的鋪墊。 三、初讀質疑
學生深入探究課文時,會不斷地產生新的認知沖突。這是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探究課文的好機會。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勢利導,鼓勵學生積極質疑,走進質疑問難的天地,從而學會主動學習。但如何讓學生善于思考、善于質疑。從何疑,怎樣疑,疑到點子上,教師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教給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不僅駕馭預設生成性。還要抓課文的重點段質疑,從標點符號入手質疑。
此外,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抓文眼、找依據、揭矛盾、比優劣等方法,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就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讓學生各抒己見。但有時學生質疑的涉及面廣,顯得“多而雜”,這時可組織學生討論,哪些問題問得好,哪些問題不著邊際,不是教材的內容和重點,引導學生逐步由“多而雜”變為“少而精”。只要引導得法,學生就能有所發現,逐漸學會質疑。
四、賞讀質疑
熟讀才能多思,在深入閱讀時教師還得引導學生在賞讀中再質疑。在賞讀文本時,可以指導學生從文本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修辭運用等方面去發現問題,避免質疑不著邊際。賞讀時也可以讓學生對同學的朗讀處理質疑。
五、回讀質疑
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再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學習完課文后,學生整合全篇課文內容,再聯系實際又會產生新的疑問,下課前,教師再給學生提供質疑機會,再次為學生提供一個思考、探索、聯想創造的機會。學生此時質疑,是對課文內容的反思深化,鼓勵學生學完課文后積極質疑。回讀質疑也可通過課后的學習去解決問題。這樣既擴展了學生的閱讀面,又培養了課外閱讀的興趣。
培養質疑能力需要教師的激發引導,培養訓練。應在實踐中要抓住契機,開啟學生好問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一方面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做到隨機應變,伺機指導,并有不斷創新的開拓精神;另一方面必須根據教學中的實際情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造質疑的時空條件與學習氣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既樂于質疑,又能夠善于質疑,其質疑的能力才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