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應試教育 加強能力訓練
劉遠花 侯忠田
一、中學英語教學的現狀
由于片面的追求升學率,大部分中學尤其是鄉鎮中學的英語教學通常是按照中考或高考的英語試卷結構和分值來規范英語教學的,即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當前,我們的中學英語教學無論是課程設置、教輔內容,還是練習形式都與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的目的很不相適應,忽視對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缺少通過聽、說、讀、寫手段全面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本領,缺乏向學生介紹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以及風土人情等知識,缺少必要的電子教學設施等。
首先,應試能力的培養,把中學英語教育帶入了一個誤區。這種應試能力的培養,只是片面的、機械的強調語音、語法、詞匯、閱讀和寫作教學,從而忽視了語言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交際功能——聽說,即口語。這樣,絕大部分畢業生就成了能讀不能聽的“聾子”,會寫不會說的“啞巴”。這樣就很難適應我國對英語人才的需求。
其次,應試教育只能是加重學生的負擔,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應試教育的培養使學生成了學習英語的被動者,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他們不得不進行中考或高考試卷中各種題型的應試訓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泡進大量的,枯燥無味的練習題之中,埋頭于零散的語言語法規則的記憶之中。學生整日足不出室,又加之他們求學心切,渴望能進入更高一級的學校學習,因此學生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都會受到損害。
再次,應試教育還會削弱對學生思想品質的養成教育,影響學生群體思想素質的提高。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教育教學工作者把精力都投入了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上,重視了教書,忽視了育人,制約著對學生群體思想素質的培養,影響著整個民族思想素質的提高。
綜上所述,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和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方法勢在必行,應試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轉變教學思想,改革應試教育
全國中學外語教學研究會早已提出:“轉變教學思想,深化教學改革,加強能力訓練,切實打好基礎。”我國的英語教學應體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特點。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應試教育思想及其教學方法,為國家培養具備聽、說、讀、寫“四會”能力的英語人才。
聽、說、讀、寫是語言本身的四種表達能力,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都應考慮英語的使用價值。我們應根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提出的目的要求,全面培養學生的“四會”能力。“四會”能力的培養既要貫穿于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之中,又要貫穿于具體的每一堂課的教學之中。沒有中學階段力求接近實際使用的訓練,就不可能有將來實際生活中靈活準確地使用英語的能力。語言的交際功能是語言的本質,交際能力是指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來教、來學、來用,要做到學用一致,這樣才能徹底改變英語教學現狀,才能使學生真正的學習語言,才能使英語成為真正的交際工具。
三、加強“四會”能力的訓練,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
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缺一不可。這是因為它們不僅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而且是英語教學的最重要的手段。
聽、說、讀、寫這四種能力各有內容、特點、要求和訓練方法。但又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
聽、說是口語,是第一性的。聽是說的前提,說是聽的提高。常言道:“一個聾子必然也是個啞巴。”聽不懂英語的人,往往說不出英語,要口語流利,必須多聽。因此,聽說訓練要同時進行,不可分割,既要培養聽,又要培養說。
讀、寫是筆語,是第二性的。讀是寫的前提,寫是讀的提高。沒有讀過幾本書的人,文章寫不好。要寫好文章,先要大量閱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讀寫訓練也要同時進行,不可分開,既要培養閱讀能力,又要培養寫作能力。
聽、說、讀、寫的排列順序反映了語言的本質,反映了教學的客觀規律。任何一種語言總是先有口語后有文字。口語是第一性的,筆語是第二性的。聽、說領先,讀、寫跟上,聽、說、讀、寫全面訓練符合語言本身的規律。因此我們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必須為學生創設、提供真實的情景進行有意義、交際性的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對于語音、語法、詞匯等方面的規則不宜做得過細,切忌“摳語語”或“死背語法規則”,但必須的語法規則還要講、要分析。英語教學一定要體現交際性原則的精神,才能提高學生的口、筆語水平,才能真正地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
總之,“四會”能力要全面訓練,在一般情況下,在初高中階段應均衡發展。但在某個時期,可以側重某一個方面,比如在初中階段側重聽、說的口語訓練,到高中階段要側重讀、寫的筆語訓練,但其他方面一定不能偏廢。因此,“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極為重要,決不能等閑視之,應該引起廣大從事英語教育教學工作者的足夠的重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徹底改革應試教育,切實加強聽、說、讀、寫“四會”能力的訓練。
《外語教學研究》 田競榮、田荔、柳慶厚編著,濟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