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
朱恩沙
高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前途和命運,高考成績除了受到學生本人的智商因素影響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心理素質。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們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一方面應以學科教學為主渠道,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抓好以下幾點:
一、注意增強學生的心理修養。從“三自”入手,讓學生學會“自評、自慰、自信”。
自評:人貴有自知之明,具有良好心理修養的人,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能對自己做好客觀的自我評價。如每周的班會課,我讓每個學生在六人小組中進行本周《規范》情況的自評,同時通過小組內互評及班主任的評價,幫助學生適當調整,逐步幫助學生做到客觀認識自我,培養客觀地自我評價的能力。
自慰:健康、穩定、樂觀的情緒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但許多學生卻經受不住輕微的挫折和失敗,比如說某一科單元考成績不理解,所以要求學生學會合理化的主動自慰,緩解改善不良的情緒。當某個同學考試不理解,要學會自慰:“我得到了一次吸取教訓的機會,現在我把這題多做一遍,比別人記得更牢了?!焙侠砘闹鲃幼晕?,可以幫助學生從挫折的被動承受轉為主動調節,從而走出痛苦和煩惱,保持健康、穩定、樂觀的情緒。
自信:自信是激發學生向上的內在因素,一個信心十足、熱情洋溢、精力充沛的學生,就會有健康的心理生活。要求學生學會勇敢地說“我能行”,幫助學生們面對困難的問題,學會自我激勵、自信、自強。
這樣,那些學習有困難、上課不敢發言的同學,就會從自卑和壓抑中解脫出來,大膽地從心底喊出:“我能行!”
二、注意學生的心理特征。要逐步地了解高中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制定相應的內容,采取相應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
我采用《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對全班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評定,綜合考察了學生在學習、情緒、性格、社會適應、品德、行為習慣等六方面的心理健康狀況,連同學生的有關背景資料,建立了《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每周開設一節心理健康活動課,包括促進學習、開發智力、陶冶情緒、塑造個性、培養品德、促進社會適應力的內容,在方式上以趣味性、活動性為基本特色,將心理健康的意義蘊含其中。
三、注意創設和諧、公平的氛圍。注意創設和諧的氛圍,我們在師生和諧方面進行了作業評價和目標品德評價的改革,采用充滿愛心、充滿激勵、富有情感的語言和學生親切交流。要求教師在認真批改作業的同時針對每一位同學的不同情況,寫一句富有感情的短批;期末評語,側重評價學生的努力和進步,滿腔熱情地與學生親切交流。
四、注意家校結合。要養成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還應加強學校和家庭的配合。學校要重視“教師——家長——學生”構成的心理教育網絡,讓心理教育走進家庭,得到家長的支持與合作,拓寬和深入教育的領域。
可在學期初開辦專題講座,讓家長們了解孩子在學校里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做家長的又該做些什么、注意些什么,了解學校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教了些什么、家長應配合做些什么。其次,我通過印發心理教育的有關資料供家長學習,開展健康心理問卷征答,以提高家長對孩子們心理素質的重視和了解,形成學校、家庭對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培養共同關心的新格局,提高教育實效。
總之,要通過培養學生們的心理素質,促進全面發展,使學生們能夠健康、平穩地發展,并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