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幫學生疏導心理障礙提高學習成績
張得榮
當前,由于我國教育升學機制的緣故,學生的課業任務繁重,競爭激烈,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面對學生的不適應現象,對學生及時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要通過班級心理輔導課和學生個別心理輔導,給他們一個傾訴心情的途徑,讓他們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學會一些心理調節的方法。
中學生學習中的心理障礙是互相交錯的,各人身上存在的問題不同,程度也各有差異,因此,在預防和排除上都應專題研究。另外,各種心理障礙的成因也較為復雜,既有社會、學校、家庭的因素,也有學生本人的主觀原因。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在校的孩子大都害怕即將到來的考試,甚至對做習題也有畏難情緒,一旦了解再也經受不住壓力時,就會有種種異常的表現。”在目前以教育為主的情況下,學生課業負擔比較重,壓力尤其明顯。不過,有的孩子善于轉換壓力,加之對學習有興趣,就把壓力變成了動力,或者適應了壓力。有的則不然,壓力慢慢就產生了種種心理障礙,比如產生強烈的畏難情緒等等,導致長期狀態不好、萎靡不振、學習困難,甚至有可能帶來精神方面的疾病。
據了解,智商正常、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在學校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有人初步統計,大約占到一到三成,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比例差異,不同的學生也有不同的表現。主要有三類表現形式:比較常見的是學生自信心不足,適應能力較差;另外一類是情緒反常、自控能力差;還有一類是性格孤僻、交往能力差,有點自我封閉。
對這些學生不能用簡單強制的方法逼迫就范,也不能以所謂“明確學習目的”的思想教育方法,而應該從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的角度,幫助他們疏導心理、找到病根,從根本上、從具體問題上逐條梳理、分析,使之逐漸走出心理困惑。
首先,應該幫助學業生克服自卑心理,樹立“我的智商不比別人差”的自信心。要告訴他們,自信往往是勝利的三分之一!有了自信心,那就會覺得學習也不會那么難了。同時要提高經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偶然跌倒了不可怕,爬起來繼續追趕一樣會跟上前進的步伐。要告訴他們,學習生活肯定是艱苦的,要想輕而易舉地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不能不切實際地幻想一帆風順。人生本身就不是一帆風順的旅程,面對困難、挫折和激烈的競爭,只有勇于面對、自強不息,樹立戰勝困難、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才能夠獲得成功。
其次,對于性情比較孤僻而又不求上進的學生,可以和他們談朋友和友誼的可貴,鼓勵他們大膽與人交往,廣交朋友,把自己融入集體之中,培養健康、活潑、開朗的性格。要主動適應環境和壓力,與同學們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在這個基礎上,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自信心。引導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是改變他們的心理問題的重要一環。對后進生應該多表揚、多鼓勵,適度批評,要看得見他們微小的進步,及時給予鼓勵;同時要教育他們增強自我心理調控的能力,善于轉換心理環境,盡快擺脫不良心境的影響。 教師幫助學生掃除心理障礙大概有七條途徑:
第一,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設置心理教育課程以及進行學科教學的滲透,根據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困惑及時向他們介紹一些有的關心理學知識,并提供有效的幫助,以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維護和保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第二,活動訓練。活動訓練包括心理訓練活動、心理輔導活動、心理咨詢活動等。要讓學生積極參加一些有益活動,優化學生的心理機能,開發他們的內在潛力,促進他們的心理全面健康地發展。
第三,環境陶冶。環境陶冶主要是通過創造有利于學生心理發展、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使學生的心理得到潛移默化的陶冶。
第四,實施耐挫訓練。“要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要提高學生的耐挫力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1)進行“逆境成才”的教育。人生道路不會是筆直的,人人均會受到挫折。大凡成才者,幾乎都經歷過挫折磨礪,這樣的例子有很多。(2)有意識地設置困難情境,提供“耐挫”鍛煉機會。比如讓學生自行組織班團活動、辦板報雜志等。遭受挫折而不能正確對待或無力應付,是導致學生心理困擾乃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實施耐挫訓練,讓學生準備受挫或體驗挫折有利于磨煉意志,增強個體的心理承受力,提高心理素質。
第五,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學生。對學生平等、尊重、信任、理解應該成為對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職業要求。學生是人,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我們學校教育工作者要與他們平等相待,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心理的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尊重需要是較高層次的需要,中學生對此要求尤為強烈。而尊重是要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上的,要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和需要。以“假如我是學生”的心理去感受、思考、分析和體驗問題,就能溝通學生的感情,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第六,提倡疏導,忌用堵塞。這應該成為我們學校教育的一條原則。對學生嚴格要求無疑是正確的,但絕不能用關、卡、壓的手段來對付學生,更不能隨意訓斥和懲罰。特別對已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堵塞會適得其反。只有通過感情交流、意見溝通、熱情幫助、積極引導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暖之以心、扶之以行,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使學生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第七,學校應施行正確的性心理教育,讓學生科學地認識和了解自己。把青春期教育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結合起來,是可以收到良好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