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學英語學習心理障礙因素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高曉娟
: 情緒心理學表明:個體情感對認知至少有動力、強化和調節三方面的功能。在實施新課程理念以人為本、關注學生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的今天,鑒于中學生學英語主要存在畏懼困難、害怕出錯、不善交際而產生心理焦慮及情感、意志薄弱等心理因素對外語學習的影響,英語教師更要結合學科特點運用心理學知識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了解學生現存的心理問題及障礙才能通過各種有效途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信心、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而開發學習的潛能,從而更好地適于我們的國情、教情與學情。因此,心理問題和障礙不容忽視,結合教學實踐筆者提出了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對策:
一、教師首先應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作為師者應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對學生導之以禮。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俗語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具備高尚的師德、良好的態度、濃厚的教學興趣、適當的情緒表現、合理的語言動作等良好的心理素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形成學生觀察、注意、模仿的標準,正所謂“德高為師,學高為范”。教師的健康心理應表現為積極向上、樂觀豁達、寬容大度、平易近人的人生態度及堅強的意志、充分的自信、較強的情緒控制能力和適應環境、駕馭課堂的能力。新課標要求教師要一專多能、有綜合運用的能力,據此教師還應學會傾聽、學會誘導、學會鼓勵、學會研究、學會體驗、學會評價、學會微機、學會創新、學會揣摩學生的心理從而善于走進他們的心田等基本功,要具有使用新教材、駕馭新教材的良好的整體素質,例如組織的形式是否恰當、是否注意運用語言表達教學的藝術。有了教師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及專業水平去感染和影響學生,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會有提高。教師好比是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要給學生“開好良方,用好良藥”,爭取做到“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二、實施以培養成功的心理品質為核心的教育。當今世界和未來需要能夠應付各方挑戰、在激烈競爭中能夠成功的強者。要培養學生成功的追求心理、成功的競爭心理、成功的奮斗心理,培養抗挫折的耐性與對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教育學生學會調節和控制學習情緒,可圍繞新課程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體實施,例如明確大目的以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榜樣能夠感染人,具有啟發性,能鼓舞人心、催人奮進。我們還要確立當前目標即每一課時的奮斗目標。心理學認為目標對人的行為具有引發、影響和激勵作用,能夠激發學生實現目標的強烈愿望。這種以目標為導向、以成功為階梯的做法定能使學生感到目標可望而可及、扎實有奔頭,使其超越心理障礙,助其走出困境,最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
三、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與和諧的課堂氣氛。心理學研究表明:師生關系的融洽及開放、寬松、和諧的心理氣氛對學生的成就動機以及感知、注意、思維等因素起著定向作用,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及活動本身的有效性起著調節作用。教師平時要注意細心觀察、敏銳發現學生情緒、心理上的變化,看其是否產生了焦慮、緊張與不安,并及時加以心理輔導、耐心引導及持久鼓勵,以設法排除學生的厭倦心理障礙,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好奇、好問、好說等好動的心理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有趣的情境,保持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大膽參與交際獲取更多的有效吸收率,以使教學雙方的積極性都處于高度的興奮狀態,達到心求通而未行的最佳心理狀況,產生教與學的和諧共融,從而實現教與學的最高境界。 四、賞識學生,善于運用激勵原則和評語導向作用。無論是課堂用語、作業評語還是成績測試與評估,要多表揚、鼓勵。對于錯誤或不足之處點到為止,學生需要恰如其分的撫慰、溫暖與鼓勵。例如要通過一句話語、一個眼神或一種符號作為會心的啟示,留其思維的發揮空間讓其盡情改正。這種激勵和心理體驗就會成為學生進一步克服困難的“催化劑”。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技術與手段,以任務型的外語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培養學習外語的安全感、責任感和成就感,從而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這種良性循環會使其心理環境得到優化,而新的成功感又會激發學生把更大的學習熱情投入到新的學習任務中去取得更大的學習成就。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這樣一劑標本兼治的良方:既要保其自尊心、鼓其自信心、滿其好勝心又要促其上進心,藥引即為用心。
五、指導正確學法,培養良好習慣。在數字化、信息化的今天,知識技能的發展日新月異,要求我們能夠迅速捕捉有用的信息才能應對自如。要培養學生一定的整合能力,要指導學生養成勤于搜集、整理、查閱字詞典及有關資料的能力,學會迅速的瀏覽,學會閱讀以擴展自己的思路和文化視野,要養成勤于動筆的習慣以隨時記錄有價值的信息,要講究一定的記憶方法,還要注重上課的效率,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與鞏固、反思與總結的好習慣。學無定法而貴有法,要通過各種途徑全面加強英語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訓練。思維敏捷、充滿智慧才會遠離心理疾患。
總之,心病還需用心醫。教師一要知心,即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變化,知道學生要想什么、需要什么;二要交心,即要使學生感到人格上的平等,師愛加友愛,要使學生感到暖心,還要增強自信心,澆樹要澆根、育人要交心;三要加細心、耐心與恒心,就是要通過艱苦細致、潤物細無聲的努力,抓住其關鍵,促其心理問題迎刃而解,最終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實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