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希望療法:論中學心理咨詢的新方向
蘇明亮
〔論文摘要〕積極心理學旗下希望療法的出現給中學心理咨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以提高中學生希望水平為理念,希望療法在中學心理咨詢運用時主要包括灌輸希望、確立合理清晰的目標、培養好路徑思維和動力思維、目標達成的檢驗和鞏固等步驟。希望療法在中學應用時需結合實際情況吸收多流派的相關技術,摒棄一些負面的影響,才能在心理咨詢中發揮作用。
〔論文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希望療法;中學心理咨詢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希望已成為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開始了對希望理論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以美國斯奈德(Snyder)為代表的積極心理學研究隊伍在希望的發展、希望的意義和希望培養的研究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并且就希望理論提出了“希望療法”用以心理咨詢。希望療法目前已經逐漸被國內外心理學工作者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且逐步完善。
當前,以90后為主體的中學生群體問題層出不窮,厭學、人際關系等問題普遍反映了一些中學生希望水平較低。希望療法的出現可以給中學心理咨詢提供新的幫助。
一、希望療法在中學心理咨詢中的應用原理
希望理論認為,希望是一個和樂觀緊密相關的概念,但是希望和樂觀又有所區別。斯奈德(Snyder)等人認為,希望主要由目標、路徑思維、動力思維三個要素構成,其中,目標是希望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希望的起點又是希望的終點;路徑思維是個體對自己找到有效路徑來完成目標的能力的信念和認知;動力思維是推動個體行動起來,并支持個體向既定目標前進的信念系統。他們認為這三個要素是以如下關系呈現的:三者之間緊密聯系,個體從有價值的目標出發,路徑思維推動個體尋找達成目標的有效路徑方法,動力思維推動個體朝著既定的目標行動,在此過程中,動力思維和路徑思維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有機結合能促進個體最終達成目標。
希望療法是積極心理學理論研究發展的時代產物,主要是基于希望理論,以“希望水平的高低影響來訪者的心理健康狀況”為前提,以希望理論為基礎,采用相關技術提高來訪者的希望水平,從而提高來訪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并解決相關的咨詢問題。
二、希望療法在中學心理咨詢中的應用步驟
眾所周知,行為主義學派、人本主義學派、精神分析學派等心理咨詢流派在引入國內時均需要做的一個工作就是本土化。積極心理學中的希望療法在國內中學心理咨詢中也應注意本土化,結合國內當前中學生的特殊情況使用。具體應用時可以分為如下步驟:
1.為來訪學生灌輸希望
灌輸希望是指心理教師用特定的方法讓來訪學生對希望療法的效果和對未來生活的改善產生積極的預期。在中學心理咨詢中我們可以借助敘事療法,可以讓前來咨詢的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通過講述將過去零散的經驗重新予以整合,對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重新賦予新的積極的意義,從而確立一個嶄新的自我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心理教師要鼓勵來訪學生講述生活中發生的重大事件或對自己影響很深的事件,在此基礎上與來訪學生共同探討過去的希望,并對過去的希望進行詳細分析,分析這些希望是如何產生和消退的,導致這些希望消退的具體原因是什么,從而讓來訪學生對未來生活產生積極的希望。
幾乎所有的心理咨詢流派都強調咨詢師與來訪者良好關系的建立,這種關系包含了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相互信任。咨詢師與來訪者良好關系的建立對希望療法的效果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是希望療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先行環節,而這種關系的建立本身就貫穿著希望療法的理念,尤其是希望灌輸的理念。在中學心理咨詢中,心理教師在進行希望的灌輸時要做好如下工作:在適當的時機向來訪學生簡要介紹自己工作的經歷以及希望療法在校園中成功運用的典型案例,讓來訪學生對心理教師產生積極的希望,從而提高來訪學生對希望療法的期望值。同時心理教師也應積極尋找來訪者身上的積極傾向,建立對來訪學生改變自身狀況的信任,利用希望的灌輸提高自身對來訪學生改變的積極的預期,從而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
2. 引導來訪學生確立合理、清晰的目標
目標的確立在希望療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希望療法的全過程都是圍繞目標在進行,好的目標的確立有利于提高來訪學生的希望水平,有助于目標的達成,而不恰當的目標不但不會提高來訪學生的希望水平,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希望水平。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不穩定性要求心理教師在運用希望療法時,必須要幫助他們發現和制定符合自己價值的、積極的、清晰的目標。在國內中學生心理咨詢中,目標的確立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心理教師應通過與來訪學生的交流,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只有當來訪學生的目標與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基本符合時,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他們的希望水平,才能加強他們的動力思維,進而完成既定的目標。
其次,選擇積極的趨向目標而不是消極的回避目標。斯奈德(Snyder)等人在研究中發現,希望水平高的學生會更多地樹立積極的趨向目標,而希望水平低的學生則更多樹立一些回避目標。積極目標的確立有利于來訪學生希望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目標的達成。在心理咨詢中,“提高自身的學業成績”的目標要好于“降低學業不良對自己消極情緒的影響”的目標,“增加與他人的交流”的目標要好于“減少和他人沖突”的目標。
再次,根據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不穩定特點,目標的確立必須具體且清晰。生活無煩惱,學習優秀,考上名牌大學,將來能出人頭地,這些目標雖然是積極的目標,但是過于不確定和模糊。在具體的操作中,很難對這些模糊目標的實施進程進行監控,很難檢驗這些目標的完成情況,也很難從這些目標中得到積極的反饋。因此,希望療法在應用到中學心理咨詢中時,心理教師必須引導來訪學生建立具體的可行的目標。例如,周一、周三、周五中午用一小時練習硬筆書法,前三個月時間臨摹,后三個月時間抄寫詩歌,爭取在半年時間內硬筆字有明顯進步;再如,每周每天利用睡覺前的20分鐘,靜思后寫一篇簡短的心情日記等。
3. 對來訪學生進行路徑思維的培養
在中學生心理咨詢中,應加強對來訪學生路徑思維的培養,提高他們分析目標的能力,培養他們為完成目標而形成多種路徑方法的能力,預測在各種方法實施時可能遇到的挫折,培養他們在一種方法遇到不可消除的障礙后能想到替代方法的能力。在中學生心理咨詢中,加強路徑思維的主要過程是目標分解和尋找替代方法。
所謂目標分解即將大目標分解成具體的小目標,將時間跨度很長的目標分解成時間跨度較小的目標。小目標的確立要遵循積極、可實行和難度適中的原則。例如,利用暑假時間整理一本可供高考復習用的錯題集為大目標;小目標可以設為:第一周的下午完成化學錯題集,第二周的下午完成物理錯題集……將來做一個優秀的人民教師為一個大目標,小目標可以設置為:第一步,通過努力考取一所師范大學;第二步,在師范大學努力學習,爭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第三步,找一所學校就業工作等。 通常,希望水平較低的中學生往往眼里只有一個大目標,他們不愿意將大目標分解成具體的小目標,也缺乏目標分解的能力。他們認為這是在做無用功,認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步到位。因此,在咨詢時,我們要引導其了解目標分解的意義,只有真正理解目標分解的意義,才能更好地進行目標分解。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后,通常小目標通過努力后更容易完成,小目標的完成會使學生及時體驗到幸福感,從而增進他們的自信,形成良性循環,促使他們最終完成大目標。
尋找替代方法是指在目標實施過程中遇到無法改變的挫折時,通過學習新的技能、尋求幫助或適當審視調整目標等來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替換原有的方法。在中學心理咨詢中,我們發現希望水平較高的學生通常很容易就能找到多種達成目標的方法途徑,而希望水平較低的學生在尋找替代方法時顯得比較困難。心理教師可以與來訪學生共同探討原有的目標并對當前方法受阻的原因進行分析,引導來訪學生探尋可能的替代方法。尋找替代方法并不一定是要在實際的行動受阻后進行,心理教師可以在目標分解后借助于電影冥想技術和空椅子技術,在放松的情境下,讓來訪學生盡量自然地想象在目標完成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在每一步完成時可能遇到哪些困難挫折,哪些挫折是可調整的,哪些挫折不可調整。整個過程就如同在來訪學生的腦海中演繹故事和放映電影一般,以此加強來訪學生的路徑思維能力。
4. 對來訪學生進行動力思維的培養
在中學心理咨詢中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希望水平較低的學生動力思維明顯不足,他們在目標確定和方法選擇后往往很難按照原定計劃實施下去。動力思維提供了目標追求時所必需的驅動力。在這個環節,心理教師可以通過回顧成功經驗、發展積極的思維、選擇難度適當的目標和榜樣示范等方法來加強來訪學生的動力思維。
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成功的經驗。心理教師可以讓來訪學生講述過去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事情,尤其是逆境中成功的故事。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學生并不是沒有過成功,而是不善于發現自身的成功,他們一直沉迷于挫敗感之中,因此無法發現自身成功的一面,心理教師需要及時加以鼓勵;如果來訪學生的確沒有成功的故事,就讓他們講述生活中有過的積極情緒。回顧成功經驗或積極的情緒有利于他們把注意力轉向積極方面,從而加強動力思維。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的訓練。希望水平較低的學生在評判事情的時候通常采用消極的思維方式,消極的思維方式會導致他們錯誤評價的形成,會導致動力的不足或無動力。消極的思維通常還和走極端聯系在一起。心理學研究表明,合理歸因的訓練可以改善一個人的消極思維方式。心理教師可以引導來訪學生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對一些挫敗進行合理歸因訓練,通過合理歸因的訓練增強自信心,從而增強積極思維和動力思維。另外,我們還可以借用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Albert Ellis)的情緒ABC理論。該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基于對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直接引起的。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心理教師可以引導來訪學生用ABC理論對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進行分析,通過多次分析全面認識事件,增強自身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培養其動力思維。
再次,選擇難度適合的目標。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當學習任務高于來訪者現有的知識水平,又能通過努力達到時,該學習任務最能激發來訪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因此,把目標分解成難度適中的目標是增強來訪學生動力思維的有效途徑。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榜樣示范法,引導來訪學生查閱、學習身邊和社會上通過努力戰勝挫折后取得成功的榜樣。對榜樣的學習也能加強他們的動力思維。
5. 目標達成的檢驗與鞏固
斯奈德等人在對希望療法的研究中并沒有設定目標達成的檢驗這個環節,實踐表明這個環節必不可少。對目標達成情況的檢驗有助于來訪學生動力思維的加強,已完成的目標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來訪學生的分解目標部分完成或全部完成后,心理教師可引導他們對已經完成的目標進行分析,對已有的成果進行鞏固,同時增強對未完成的分解目標的信心。對總目標完成情況的分析還有利于加強他們應對類似問題的能力。例如,當來訪學生學習成績目標實現后,心理教師可以引導他回顧和分析目標達成的過程,通過檢驗、回顧目標完成的情況提高他們的希望水平和鞏固已有的成果。
三、希望療法在中學心理咨詢中運用時的注意事項
1. 灌輸希望時強度要適中,避免負面效應的產生
灌輸希望的目的是讓來訪學生對希望療法的效果和未來生活的改善產生積極的預期,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心理教師通常會對來訪學生采用“亮底牌”的技術,如向來訪學生表明自己從事心理咨詢的經驗資歷等;有的心理教師也會向來訪學生講述自己曾經用此療法成功幫助過很多的學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呈現資料的度把握不準,則會造成負面影響,過多的資歷呈現可能導致來訪學生認為老師浮夸,也可能會導致來訪學生對心理教師產生盲目崇拜的現象,無論哪一種現象都不利于咨詢的進一步推進。
2. 并非中學生的所有的問題均可用希望療法
心理教師在運用希望療法時要注意其適用性,并非所有的問題都適合使用希望療法,并非所有的咨詢對象都適合采用希望療法。我們在進行咨詢時應全面收集來訪學生的相關信息,詳細了解來訪學生問題的實質,當有跡象表明來訪學生需要提高其希望水平時,可以優先考慮希望療法。另外,心理教師還應結合來訪學生的個性特征決定是否用希望療法進行咨詢,例如,種種跡象表明來訪學生認知水平較低時,我們應該優先考慮認知療法。
3.在中學心理咨詢中運用希望療法時應結合其他心理咨詢技術
積極心理學與傳統的消極心理學相對立又互補,因此,作為其旗下的希望療法在運用時并不排斥其他心理咨詢流派。從某種意義上講,只要有利于提升來訪學生希望水平的技術均可以在希望療法中運用。例如在目標分解時,希望療法借鑒了行為療法中的“小步子”技術,在動力思維培養時則借鑒了認知療法中的情緒ABC理論和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中的榜樣示范法。因此,各種流派的心理咨詢技術,只要有利于提高來訪者的希望水平,均可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