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大學生心理個性的有關問題
郭莉新 楊醫博
【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個性問題,是當代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重點問題,21世紀培養的是高科技人才,這樣的人才應該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高尚的道德品質,過硬的專業知識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從我國高等教育的情況來看,在課堂正規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學習抓得比較系統,有很突出的成就,相比之下,心理教育,心理個性分析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略談大學生心理個性的相關問題,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現象、心理過程的認識,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更好地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心理教育 ;大學生; 心理問題 ;心理咨詢
1大學生的個性心理問題
大學生是心理問題和心理疾患的高發人群,他們正直青年中期,人生觀、世界觀正在形成,心理尚未成熟,情緒波動較大,而對生活環境、人生、理想、現實等種種問題,面對各種觀念的沖突、利益的抉擇,許多大學生因苦無良策,處理不當,而陷入痛苦、焦慮、失望和困惑之中,有的甚至表現出激烈或異常的行為。
我們通過對200余名護理系的大學生,用癥狀{——}90自測量表,通過測量可以看出學生中有人際關系敏感、強迫傾向、敵對傾向的比例超過50%,抑郁、焦慮、偏執的情況也較多,可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患已經成為困擾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大問題。
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我們發現,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適應性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戀愛問題、情緒問題、意志力問題、自我統一性問題及行為問題,在個體身上,表現為孤獨、失落、空虛、抑郁、無助、絕望、矛盾、焦慮不安、心緒不寧等情緒反應及失眠、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以集中,自控力減弱或尚失,缺乏持久性,自我否定,自我封閉等生理現象和行為特征,另外,大學生這個年齡階段,對權威師長有一種本能的“推拒”心理,他們遇到問題,往往不是求助于老師、父母或組織,而是找同齡的“知心朋友”,內向一點的則完全依賴于“自我調整”,這種求助和調整僅限于朋友及自身的能力與水平,往往帶有盲目性,效果也不理想,還可能導致情緒惡化,在學生中出現的一些精神病患者以及發生自殺等惡性事件,往往是錯過了調整的最佳時機,或沒能進行有效的調整和干預造成的。
隨著現代化社會各方面競爭的加劇,對人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過去只注意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思想素質和智力素質的培養,忽視了他們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因此,開展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和社會環境,提高承受各種影響和沖突的能力,增強心理素質,使他們個人潛能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真正成長為跨世紀的高級專門人才。
2大學生的心理教育
普及心理保健知識,提高大學生自我調整能力,這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內容,在大學里,要有計劃、比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學、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等有關知識的傳授,使他們了解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懂得心理健康對于成長的意義,更多地理解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學會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自我調節,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素質,增進心理健康,這是提高大學生自我心理調整能力,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基礎性工作。
在大學校園里,我們可以通過選修課,舉辦講座或指導自學等方式進行,在普及知識的同時,還可以當堂對學生中的一些共性問題,給予指導和咨詢。 3加強心理訓練,改善大學生的心理狀態
大學生多半是從學校到學校,許多人的處境一直是比較優越的,他們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磨練和考驗,沒有遇到過挫折和打擊,因此,他們的心理素質相對較低,挫折的耐受性相對較差,長期受傳統的“家長式”教育的影響,許多人個性懦弱,缺乏自信,孤僻內向,大學生中人際關系敏感率較高,與此也有密切的關系,要通過鼓勵和指導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特別是參加演講比賽,社會實踐等,去展示能力,增強自信,磨練膽量,培養開朗、積極的個性。我們還通過心理測查,有專業人員參加對重點學生,多給他們提供鍛煉的機會,對情況比較嚴重的學生可以采用集體訓練的方法,進行訓練和調整,設定情境,反復磨練,在戰勝困難中確立信心,重塑自我。
4開展心理咨詢與行為指導
加強危機干預,對剛出現問題的大學生,要借助心理咨詢,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幫助他們消除、矯正或緩解各種心理問題,調整異常的行為表現,從而促進個性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比如,大學生的人際恐怖問題,可采用系統脫敏法來解決;考試焦慮問題,可通過認識領悟方法來解決;神經衰弱問題,可以通過松弛方法來解決等等。高校的心理咨詢,一般包括學習方面、工作方面{就業問題}、人際關系方面、生活方面、戀愛方面及疾病和康復等方面。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渲泄郁悶、傾述煩惱、尋求理解與慰籍的場所,并給予行為上的指導,幫助他們克服自身弱點,獲得心理平衡;幫助他們更多地了解自己適合干什么,能夠干什么,哪兒是自己的最佳位置。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是什么,如何促進個人潛能的發揮等。近年來,高校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配備了專門人員,開展的工作也是有效的,由于因為心理咨詢機構遵循保密,尊重理解互信等原則,十分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同時,又能切實為大學生們排解困惑和煩惱,因此,深受大學生的歡迎。他們說:過去遇到問題,找父母怕不理解,找老師怕挨批評,找同學又彼此彼此,還怕被人笑話,現在找心理咨詢老師,傾訴對癥下藥,還沒有泄密之憂,許多大學生把心理咨詢老師當做貼心人,心理咨詢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和疾患、開展學生潛能方面有獨到的作用。
5建立心理檔案
開展大學生心理普查,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工作,因為封閉的、單個的咨詢,畢竟是一種被動咨詢,并渉及的方面也有限,一些學生由于性格過于內向,沒有勇氣跨進咨詢室的門,這樣他們心理上的障礙便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為了從整體上了解、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就需要開展大學生心理普查,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做法是新生入學對他們進行心理徹查,按程度輕重分類,對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隨時進行監測,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心理檔案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能給學生了解自我狀況提供準確全面依據,幫助他們了解自己在個性和能力方面的長處和不足,然后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和培養,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定期監測,還可以及時反饋他們自我完善的情況,成為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約束力量,這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心理普查及心理檔案的建立,有助于我們從總體上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為制定心理教育提供第一手資料。
開展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是高等教育任務的要求;也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在開展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中,也要注意避免心理教育代替思想教育乃至智育好傾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心理教育,從根本上講還是一項基礎性的教育工作,最佳落腳點,還是要落在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上。因此,高校的各類教育{包括心理教育}的出發點和目標是一致,在實際工作中,也是相符相承、密不可分的,需要相互配合協調工作,共同對學生發揮良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