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讀者與一千個哈姆雷特——淺議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黃美娟
創造學的創始者奧斯本曾脫:“人人都有創造性。”小學生也充滿了創造力,各種創新思維特征也大多表現得十分突出。只有認識、尊重小學生的創新思維,才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性思維的核心是求異思維,多角度、創造性地思考問題,能使思維更深入,理解更透徹,運用更靈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和善于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從無疑之處生疑,從看似平常之處見奇,從微小之處發散。
一、激發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使人產生靈感,促使學生勤于創新。引導學生多思多問,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首要工作。在教學中,興趣又往往表現為一種好奇心,有好奇心才會有深刻而獨特的思維方式,才會有發明創造。好奇心還可以促進學生深入細致地觀察與思考,尤其表現出對于好奇的疑難問題能夠主動思考、大膽探索。這種可貴的進取精神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必須具備的品質。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巧設懸念。如教學《赤壁之戰》這篇文章,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曹操擁有八十萬大軍,而劉備和孫權才有三萬聯軍,可是曹操的軍隊為什么被打得落花流水呢?這一巧妙的提問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大大的懸念,喚起他們的好奇心,使學習的熱情高漲,興趣油然而生。還可以創設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師可以《我與小女孩比童年》為題,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童年進行“說話”訓練,進行創造性學習。
二、質疑問難,激發創新思維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
一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對新異事物或未知領域進行探求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內驅力之一。為了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教師應當經常向他們提供能引起觀察和探索的新異情境,要善于提出難易適中而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并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或尋找答案。
二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質疑精神的心理依據。教育家魏書生鼓勵學生:“要堅信自己有巨大的潛能”,“放聲高呼,我能成功”。的確,善于質疑的創造發明者無不是充滿自信的人;相反,經常懷疑自己的人是很難成功的,也很難提出有創意的觀點。要培養質疑精神,就必須保護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三是培養學生的尋疑意識。所謂尋疑意識,是指學習者在頭腦中始終帶著尋找問題的意識,以懷疑的眼光出現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去捕捉其中可供設疑的細節,挖掘疑點價值,在思想的閃光中時不時迸射出有新意的問題和出人意料的觀點。教師要注意引導,讓學生樂于尋疑。
三、展開想像,拓展創新意識的空間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事先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如圖片、文字介紹、有關故事、電視中的信息等等,來喚起學生的想像。二是填補空白、發散想像。所謂“空白”,是指作品給讀者留下的聯想、想像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利用這些“空白”,發散學生的想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訓練思維的靈活性。三是異想天開、拓展思維。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邊的,它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科學家只因為有了想像力,才會有那么多的發明創造。所以,我們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特別是異想天開的創造想像,這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四、鼓勵求異,激活創新意識
創新思維最大的特點是求異性,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的多向性發展。要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在形成求異思維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1、同一個任務,鼓勵學生尋求不同的方法來完成。以識字為例,讓學生記“坐”字,有的學生說,兩個小朋友在蹺蹺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說,“坐”就像老師的天平;有的說,一個“土”加兩個“人”就是“坐”……他們運用的方法不同,卻完成了同樣的一個任務——記住“坐”字。對于這樣的現象,教師應予以肯定、鼓勵,這樣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2、同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的理解或表達。如教學《王冕學畫》一課時,問:“要是能把它畫下來,那該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個學生回答說:“畫下來,天天可以看荷花。”“還有別的意思嗎?”教師啟發學生。學生有了興趣,各抒己見:“畫下來,可以讓別人看。”“畫下來,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誰美。”……這些正是創造性思維中求異思維的反映,它能促使學生相互激勵、情緒活躍,在學習的過程中品嘗到求異、探索的樂趣。
3、適當安排一些具有不確定答案的練習。如在六年級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課堂練習,把“武松打死了老虎”這句話換幾種不同的說法,但不改變原意。學生答案多種多樣:“老虎被武松打死了。”(被字句)“武松把老虎打死了。”(把字句)“武松難道不是打死了老虎嗎?”(反問句)誰也不能否認武松打死了老虎。”(雙重否定句)…… 五、強化訓練,開拓創新意識
創新思維是一種復雜的思維過程,它具有發散性的特點。它包括這樣幾種表現形式:縱向思維、橫向思維、逆向思維和多向思維等。下面僅就難度較大的逆向思維和多向思維談一談訓練的方法。
1、逆向思維訓練。一些學生由于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為此教師應當注意引導學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相反面深入地進行探索,樹立新思想,創立新形象。比如對一些名言警句、成語典故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大凡名言警句、成語典故強調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較固定,但我們完全可以從另一角度、從反面去想一想。比如“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運用逆向思維可以得出另一種解釋:良藥裹糖衣,人們更愛吃,同樣利于病;做思想工作時注意方式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更易被人接受,即忠言“順耳”更利于行。
2、多向思維訓練。多向思維就是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多方面尋找問題答案的一種思維方式。多向思維是創新思維的精髓之一,沒有思維的多向性,就不會發現事物的新領域、新方法、新觀點。對學生進行多向思維訓練可以通過作文教學來進行。
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除了要有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外,還要有豐厚的知識信息做基礎、自覺的創新意識做前提、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做保障,否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還是不能發揮出來。
1、培養學生積累知識、信息的良好習慣。知識、信息是創造的基礎。如果缺乏豐厚的知識、信息,就不能產生新的思想、新的見解、新的方法。因此,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積累知識、信息的良好習慣,如可通過鼓勵學生積極訂閱書報刊、到社會上打工實習、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等途徑來獲取知識信息。
2、培養學生自覺的創新意識。首先,要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創新意識的重要性,激發其樹立創新意識的內在愿望。創新意識,既是社會民族進步的需要,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江澤民同志指出:“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勇于創新。”由此可見,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而且只有這樣的人才能適應時代不斷發展、競爭日趨激烈、行業工種不斷變化的需要。所以每個學生都應自覺地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其次,在語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于異想天開、標新立異。教師不能以自己的思維方式或唯一的標準答案捆住學生,要時刻鼓勵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再次,就是在學習方法上,讓學生注意凡事都要問個為什么,善于思考,善于比較,善于提出自己的新觀點,使創新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
3、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如自信、勇敢、堅韌等,是創造性人格雕塑的保障,是任何進取創造的必備素質。當今世界的競爭,是知識能力的競爭,也是自信、勇氣、耐力、韌性的競爭,因為,偉大的創造都是在崎嶇的道路上無數次攀登甚至幾代人苦戰的結果。沒有足夠的自信、勇氣和韌性,必將一無所能、一事無成,何談創造?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創新的基本保證。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建立在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建立在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的基礎上,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果我們能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那么,埋在孩子們心底的智慧種子就一定能生根、開花并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