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課程標準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
馮會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與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新的課程標準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也豐富了我們的語文課堂。聽課評課已成了我們教學活動的常規,如何評好課是我們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應該研究的課題,我認為應從不同的角度和向度評價我們的課堂教學。
一、符合學科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是課堂評價的首要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我們的《語文課程標準》所設計的課程目標也包含了這樣的內容: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打下終身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相應的語文課堂評價就不僅是為了教學過程相互的每一個環節是否落實到位,是否有了師生的互動和生生的互動,是否活躍了課堂氣氛等,而是要從整個語文學科的總標準去全面地衡量我們的課堂教學,看它是否在尊重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的基礎上,很好地實現了語文課標的根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機統一;教學法中教法和學法研究和指導的和諧統一。要通過字詞、段篇、聽說讀寫的各項訓練去加強學生的語文素質,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學生在自己的起點上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可能性的提高,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些目標的關注與否,是衡量一節語文課成敗與否的關鍵,對整個課堂教學的評價起著高屋建瓴的作用。因此,符合學科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應是新課標評課中的首項內容。
二、“知識性、個性、創造性”應具體評價
筆者看到在現實的課堂評價中,很多人都關注了知識性、個性和創造性的評價,但大多數是蜻蜓點水式的點評和諸如“個性有所表現和張揚”、創造性有所體現的敷衍式的附和。我認為語文學科的知識性體現在文本所表現的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語音、詞匯、句子、段落、篇章等的積累,深入理解和感悟,拓展、延伸成語文的素質和能力,從而凸現語文本身的學科特點,向提高語文素養去邁進。
因此,要評價語文學科的知識性,我們必須把自己處身于執教者甚至是學生的位置去研究一節課,從目標的要求到走進作者、走進文本,深入探究,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本所凸現的知識性,這樣我們在評課的時候才能有針對性、有的放矢地去分析、研究、討論一節課,并能站在知識點的視角上去審視教學者是如何通過有效的過程和方法去落實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來達到評價“知識性”的具體化,凸現評課的水平。 三、用三個維度進行評價
1、從教學平臺的構建進行分析。
教學交流能否有效展開,關鍵是看教師是否在課堂上為教學搭建了有效的交流平臺,首先是看每個平臺的建設是否適量;其次是看每個平臺的知識點是否抓住了關鍵的要素;第三是看是否從不同的向度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2、從課堂上發生的實際交流方式進行評價。
在課堂上,首先我們要注意觀察教師的行為和學生發生的行為的方式,我們要注意觀察教師的行為和學生發生的行為的方式,觀察和思考發言者的語音、語速以及神情和態度,看他是否面向了全體同學和老師,是否能及時地抓住有效的信息,是否聽出了言外之意,是否做到了相互間的關注、關照、有親和力等幾個指標。其次是學生的交流,如小組合作水平的高低,各個小組的同學是否都有了明確的角色和明顯的分工,是否發揮了團隊合作精神,共同完成了一項任務和共同分享了一項合作成果。第三是師生與作者、文本的交流程度,是否真正走近了作者、走進了文本,是否與作者和文本進行了碰撞和交流,從而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另外是看教師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或語言,或眼神,或特定的信號等。評課,就是要針對教學交流中實際發生的情況,具體記錄、評價這些交流方式、交流的次數以及交流的時機,教師能否充分地組織學生交流個人的觀點,能否從學生的發言中,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的同時,適時地滲透自己的教學觀點,融入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這樣才能體現有效的心靈相通、互動交流。
3、從教學形成的教學資源進行評價。
教師在課堂上講了多少內容,學生回答了多少問題,學習了多少知識,解決了多少困難,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要的是伴隨著教學交流的發展和延伸,課堂上是否悄悄地凝聚了某些東西。是學生對某種方法的領悟,并不是因為教師的滲透,而是因為學生在教學交流中,經過個人的理解漸漸地萌發、積累而成。因此,在教學交流的背后,能否形成一種悄悄地滋潤著學生的心靈的學習場景?這種在交流過程中生成的學習場景往往與參與學習的學生高度有關,在一個班級內生成的學習場景,在另一個班級則不一定能夠同樣生成。這個學習場景指的就是在交流中而形成的超越教學預設的學習資源,是在交流中傳遞的學科文化,是在交流中悄悄凝聚的教育氛圍。
利用這種多向度、多角度、多維度的課堂教學評價,我們就會調動積極的思維,利用我們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積累,融合自己的教育和教學個性,甚至是用自己獨到的見解、理性的批判,站在宏觀的高度去營造一個高屋建瓴的境界,這樣就會凸現我們的課堂評價個性和風格,盡顯我們的評價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