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發事件應對中的功能探析
祝漢利 劉振國
論文摘要高校突發事件不僅給學校帶來有形的物質損失,同時也會給在校師生帶來不可估量的精神影響,這樣就使得對高校突發事件的研究顯得比較重要。本文高校突發事件的概念和特征入手,結合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的必要性,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發事件應對中的功能進行了探析,以期對高校突發事件的治理有所裨益。
論文關鍵詞高校突發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突發事件使一些大學生偏離正常的社會軌道,對其人格形成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線”,又與教師、職工、學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突發事件的干預和處理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重在探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發事件中的功能和實現路徑,以期對高校突發事件的治理有所裨益。
一、高校突發事件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我們在這里沿用洛陽師范學院呂鵬在《高校突發事件概念、類型、成因及對策研究》中對高校突發事件定義:“高校突發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為的或社會政治的原因引發的,在高校內部忽然發生的,大學生起主導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為轉移的,對學校的教學、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響、沖擊或危害的事件。” 高校突發事件是公共危機事件的組成部分,高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不僅有突發事件的共性,還有自己的特征。一般而言,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而認識高校突發事件。 (一)突發性 從我們對突發事件的界定中可以看出,突發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無論是由于人為還是自然因素引起的,這類事件都是高校方面未曾預料到的。也就是說,學校突發事件的事件地點、原因后果、時間過程、持續時間和危害后果都是難以預測和把握的,且往往超出高校正常的應對能力,令管理者措手不及。 (二)危害性 高校突發事件的定義中明確,這類事件對學校的教學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響沖擊等危害。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都會在不同程度上破壞了學校教學、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還會造成人們思想和心理上的極度恐慌和混亂。拋開物質的損失不計,思想和心理上的恐慌是罪可怕的。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往往會造成整個校園的混亂。這樣的混亂又會加劇高校突發事件的進一步惡化。 (三)主體活躍性 高校的主體是大學生,在校大學生最鮮明的特征就是活躍性。這不僅表現在思想上,更是體現在行為上。這種思想和行為上的活躍性是突發事件發生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高校大學生的活躍性思維和行為方式一旦不被校方接受或被禁止,那么他們就會尋找一種非機制的途徑去解決問題。這樣突發事件的發生就顯得水到渠成了。如果高校的學生能夠得到很好的引導,并且為他們的活躍性思維和行為找到一個合理的釋放途徑,我們有理由相信高校突發事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避免的。
二、高校突發事件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工作的生命線,其在突發事件中發揮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下面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作一簡要的剖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減少高校突發事件中的物質損失 對于高校突發事件來說,物質方面的損失是其最表面化的現象。這種造成物質方面損失的參與者如果得到及時的行為控制和思想引導,就會使得突發事件向著有利于解決的方向發展。以2009年7月5號發生在新疆烏魯木齊的“7·5事件”為例,新疆大學的部分學生參與了打砸搶燒事件。這給學校和社會造成很大的人力物力方面的損失。之后的新疆大學相關領導層積極控制事態的進一步惡化。他們不僅在高校內成立了突發事件領導小組,更是在全校師生中間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工作。每個班級成立一個臨時的小組,深刻反省自身的問題,并對民族團結提出自己的建議。開展了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大型講座,使老師和學生都受益匪淺,從而制止了事件的進一步發展。校內打砸搶燒事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我們不能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次事件的處理過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至少起到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引導和疏通作用。這種作用力不僅深入同學們心中,更是在物質層面上節約了資源,減少了損失。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補充高校突發事件臨時性制度的缺失 高校突發事件由于具有突發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造成高校制度層面的失范。突發事件時期,“物質利益風險可能轉向文化風險、道德風險、理論風險等非物質風險,造成信任危機和社會失序的嚴重。”?豍系統論人為,任何系統都可能出現“失范”和“失序”狀態,人類社會也不例外。同樣對高校也是如此。高校突發事件發生中后期,學校常態下所制定的規章制度都形同虛設,這時候會出現一個“管理性制度真空”。在這種“真空”狀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作用就顯得舉足輕重。正確的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可以有效補充突發事件中后期的臨時性制度缺失狀態,發揮其非常態下的制度性替代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彌補高校突發事件造成的精神層面的傷害 高校突發事件直接對當事人造成心理刺激和精神創傷,而且這種創傷在短時間內很不容易消除。這時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當精神層面傷害的“清洗劑”,根據具體情況來采取不同的指導思想,使當事人的心靈盡快回復到正常的狀態。2003年“非典”時期,很多高校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起先采取了非常輕率的態度,之后問題嚴重又采取了瞞報的措施,給在校大學生心理造成了極大的精神傷害。心理學家認為恐懼來自于無知。非典時期的大學生“被”無知的現象使人人自危,造成很嚴重的精神層面的傷害。相對來說2009年甲型流感襲擊中國,相關機構和高校不僅實行了公開制度,而且采取積極的應對態度。高校面對這種突發事件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體分析問題的根源所在。一方面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另一方面提供最新的預防知識。可以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對比非典時期和甲型流感時期的治理措施,我們很容易發現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發事件中的巨大作用。
三、高校突發事件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預防功能 通過高校突發事件前期的思想指導作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打擊突發事件苗頭的發生。高校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前要主動出擊,及時的分清當前學校面臨的主要矛盾潛在威脅,集中力量攻克主要矛盾,同時也要把潛在的威脅給予足夠的重視。以2010年西亞和北非幾個國家所謂的“民主化”浪潮來說,這股冠之以“茉莉花革命”的運動在中國的大學校園里產生了不小的轟動。有些思想比較激進的大學生便想以此為契機來推進中國的“民主化”進程,在上海還有部分學生在人民廣場舉行了小規模“聚會”。殊不知這一浪潮如果真正的波及到中國,會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多大的損失。高校相關領導層得知這一情況后,及時的在學生尤其是黨員同學中間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幫助他們認清了當前的形勢,并且使高校學生在以后應對同類事件中有章可循。應該說在處理這次“茉莉花革命”的問題上,高校領導層和基層都很好的運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其預防功能發揮到了極致。 (二)調適和溝通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突發事件中發揮極其重要的心理疏導作用,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上為調適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調適功能主要是針對突發事件的中后期所采取的心理調節措施。高校突發事件發生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針對師生群體在心理上遇到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幫助他們消除心理上的障礙,提高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這樣不僅培養了他們過硬的心理素質,還可以使他們的精神上、行為上和生理上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心理的調適功能無疑會提高大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他們挫敗不利條件的勇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思想的偏差。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轟動全國,更是在大學校園里引起巨大反響。很多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里就來自于汶川,因此做好這部分學生的思想工作就顯得比較重要。部分高校針對來自于重災區的大學在校生給予免除學費的優惠,并且為這些學生配備心理咨詢老師。通過這種正確積極的措施很快見到了效果。有些高校自發組織起來為汶川進行燭光祈禱,在“四川加油,中國加油”的口號中,彰顯了面對大災大難的人文關懷。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導調適功能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三)整合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功能在高校突發事件中后期的治理中發揮整合優勢資源,以利于事件最終圓滿解決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法制觀教育和道德觀教育。在這五部分內容里,如果說法制教育的重心在于法制觀思想的灌輸,那么其它部分內容則是側重于精神重構的滲透。在處理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只有把法制和精神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使其整合功能效用最大化。突發事件發生以后,整個高校的呈現一種無序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功能。通過各種可能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教育、社會主義法制教育和遵紀守法教育,使學生們理解我們當代的基本國策和國情。無論在任何時候和任何突發事件面前,我們都堅決在法制的軌道下實現高校和社會的有效運轉。同時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領大家在法制規范下來行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轉移大學生的對突發事件的過分關注,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高校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這種法制觀的教育深入到學生內心深處。
四、結語
大學校園一直是內部組織穩定性很高的安全之所。但是近年來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的各項管理工作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突發事件的頻發。高校突發事件給學生和老師帶來了很大的精神傷害,同時對高校的聲譽的損害也不容小覷。這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發事件的功能和作用就顯得比較的重要。高校突發事件一般要分為三個階段,即前中后期,前期必須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預防功能,中期要把重點放在調適和溝通、規范功能,后期必然要以整合功能的發揮為主,從而保證高校的穩定和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