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心理現狀、成因及對策分析
姚建平
論文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心理成因對策
論文摘要: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存在三種職業心理,即“功利化心理”、“職業保守化心理”和“哲學化心理”。這三種不同的職業心理反映到課堂教學上必然帶來三種不同的師生關系。就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存在的職業心理現狀及對策給予理性分析。 教師是一門特殊的職業,一直被社會視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高校思政課教師更是一門特殊的職業,因為它擔負著向學生傳播黨執政治國理念的特殊使命。基于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不僅政府高度重視并全力扶持,社會也是給予極大關注。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它不光表現在學識、年齡、經驗等方面,而且還表現在職業心理方面。這種現狀顯然不利于教師隊伍的整體建設。為方便廣大思政課教師更好地進行自我思想解剖,進一步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本文根據客觀綜合比較以及自身教學體驗,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在結合實際的基礎上旨在對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職業心理現狀作出理性分析并給出對策,使之成為提高思政課教師職業心理素質的可鑒性教育途徑。 一、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心理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階層的分化,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也相應地發生了一些變化,他們在職業心理上越來越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凸顯出“境界大小”的問題。概括地說,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內部存在三種職業心理:“功利化心理”、“職業保守化心理”和“哲學化心理”。 第一種職業心理:“功利化心理”。教師把教書作為謀取生計的手段,只為養家糊口,只為在社會上能有立錐之地。只要能消除貧困,不讓自己淪落為“一介寒士”就行了。其在教學工作中表現為不學無術、拼命搞職稱、力圖保住飯碗。這類教師雖然“身”入了門,但“心”未入門,所以其身心始終處于游離和飄浮的狀態,沒有飛機著陸時候的那種心理安全感。 第二種職業心理:“職業保守化心理”。教師把教書視為一種人生職業,一事當前,就盡量把它做好,不讓領導和同事找出毛病和岔子,只為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這是一種典型的職業保守化心理。這類教師在職業生涯里永遠找不到精神寄托,沒有工作干勁,沒有生命激情。他們自以為是“君子”,就像《菜根譚》里所說的“君子事來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卻永遠達不到留聲機和湖中影的那種境界。 第三種職業心理:“哲學化心理”。教師以哲學思維和哲學心境來看待教師職業。他們已經超脫了世俗的職業化心態,把教書育人視為一種崇高的人生事業來信守。不但“身”、“心”都入了門,而且達到了身心合一、百分之百地投入。他們將自己的靈魂與教學事業緊緊地融為一體,彼此不可分。他們在教學事業中,不光是為了圖生存、謀發展,更重要的是為了完成弘揚“天地大道”的哲學使命。他們在其中可以發現自己的人生信仰,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所以,他們的生活永遠充滿著生命激情,心情永遠是酣暢淋漓的。 這三種不同的職業心理,反映到課堂教學中必然帶來三種不同的師生關系。 第一種是“答疑解惑”型。這類教師給學生上課,只限于“答疑解惑”,就學生不解或存在疑惑的問題給予專業方面的解答,而且是點到為止,僅僅是完成了知識傳遞的任務,師生之間只是一種“授”與“受”的關系。 第二種是“傳道授業”型。教師給學生授課,是為了“傳道授業”。他們在課堂上苦口婆心、循循善誘,愿意把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全部傾倒出來,希望自己的事業能后繼有人,將來某一天學生能繼承自己的“衣缽”。這類教師的境界比前者要高些,但也僅是完成了一次“師傳”,師生之間是一種“師傳”關系。 第三種是“施道沐道”型。教師的眼光不局限于當前,而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歷史時空的坐標系中,把自己的事業看成是鏈接“古人”與“后人”的一個重要中間環節,因而具有一種宏大的歷史使命感。所以,這類教師給學生授課就不僅僅是為了“答疑解惑”、“傳道授業”,完成一次“師傳”,而是要在師生之間鑄造一種人間正氣,凝練出一種人文精神,向社會輻射出圣人般的光芒。這類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的感覺是個個都是“司馬遷”式的人物。他們與學生之間是“施道”與“沐道”的關系,學生始終沐浴在師“道”的光環下。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職業心理現狀是:大多數教師在職業心理上表現為第一和第二種心理層次,鮮有人能達到第三種心理層次。也就是說大多數教師在職業心理上缺乏歷史使命感,存在一定的世俗性和功利性,以致給師生關系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
二、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心理現狀的成因 一些思政課教師之所以會產生不良職業心理,是因為他們對本學科的授課前景持悲觀態度、對社會客觀發展形勢缺乏理智分析。簡而論之,就是他們對自身的職業特殊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 思政課教師作為一項特殊的職業,它在教育功能與教學職責方面與一般的專業課教師存在很大的差異,表現出一定的職業特殊性。表面看起來,似乎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職業差異,主要體現在所教授課程性質的差異,但實質上是各自所承擔的教育功能與教學職責的差異。雖然專業課教師也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任務,但其教學職責主要是傳授學生立世的生存技能。思政課教師則不同,其教學職責是幫助學生建立思維框架、增強其思維的可延展性、拓寬其思維的多維空間,以利于學生在掌握好生存技能的基礎上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競爭性社會。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分析,思政課教師的教育功效不是直接外化為各種可見性的硬性指標,而是潛移默化地內化成學生有效的思維能力。一些教師因沒有看到自身的職業特殊性,毫無根據地響應社會上所謂的“思政無用論”,對本學科的授課前景持悲觀態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己的職業情緒,產生了不良的職業心理。 從社會客觀發展趨勢來看,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職業地位不是在減弱,而是在不斷加強。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空間的暢通為大學生及時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學生了解信息不再成為困難。但同時信息的泛濫又會給學生帶來思想上的困惑,如何在思維中剔除不良信息、保持思維清醒成為學生急需解決的問題。換句話說,學生缺的不是信息,缺的是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而思政課恰好就具有這樣一種功能,可以說它是“適時代之所需,應學生之所求”。另外,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各種各樣的變化層出不窮,學生的心理適應性受到極大挑戰,他們急需在內心建立忠誠的信仰和搭建判別形勢的意識體系,而在這方面思政課又恰好提供了這樣一種教育資源。正如一種觀點所表達的那樣:“一個社會按部就班,人的‘不惑’便可建立在對規范的認知上;一個社會日新月異,人的‘不惑’則需要在內心深處扎下粗實的根”。它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學生對思政課的內需心理及思政課的時下重要性。從供需平衡的角度來分析,既然“需方”呈不斷增強態勢,那么作為“供方”的教師,其地位就不可能缺失。一些教師在社會客觀發展趨勢面前失去了思維分寸,沒有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職業重要性,從而松懈了自己的職業信仰,產生了不良的職業心理。